英國「翻臉」:5G排除華為代價高昂
英國 5G 網路建設的進度將延後 2-3 年,電信運營商也會因此多花20億英鎊。
今年 1 月,英國在 5G 網路建設上給華為開了「綠燈」。當時,英國政府宣布將「有限度」地使用華為 5G,規定了他們認為的「高風險供應商」不能被安裝在一些敏感地區,比如核設施和軍事基地附近,以及不能在與安全相關的網路中使用,另外,為避免運營商過於依賴華為,對華為可占的市場份額設定了 35% 的上限。
但昨晚,英國政府態度轉向,宣布將修改 1 月的決定,從今年 12 月 31 日起不再允許本國電信運營商購買華為的 5G 電信設備。並且在 2027 年之前,電信運營商必須拆除所有已經安裝的華為生產的 5G 網路設備。
英國此番「翻臉」,原因之一是 5 月美國對華為發起了制裁,禁止華為使用依賴美國技術或設計的半導體晶片,因此安全官員得出結論:如果華為不得不開始從第三方採購晶片,他們就無法再保證相關產品的安全性。而華為英國發言人 Edward Brewster 表示,很遺憾華為在英國的未來發展被政治化。
幾乎同時,華為英國公司董事長 John Browne 宣布提前辭去英國華為董事會主席職務。
「去華為」有什麼代價?
英國首相約翰遜 1 月就「是否將在 5G 建設上『封殺』華為」這個問題,表示將作出一個既讓國人獲得新科技實惠,又不讓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選擇。隨後,英國宣布將「有限度」地使用華為 5G。但半年後的今天,英國又迅速對華為亮出了「紅牌」。
徹底排除華為設備,代價是什麼?英國文化大臣道登承認,英國 5G 網路建設的進度將延後 2-3 年,電信運營商也會因此多花 20 億英鎊。英國主要運營商之一的 BT CEO Philip Jansen 早前表示,如果要拆除 5G 設施中既有的華為設備,BT 需要至少 5 年時間,最多可能需要 7 年時間。而如果要拆除 5G 網路外所有移動和固定電話網路中的華為設備,他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約翰遜曾表示,英國公眾應享有最好的科技。「我們要讓每個人都用上千兆的寬頻。如果有人反對某個品牌,那麼他們得告訴我們還有什麼別的牌子可選。」但迫於形勢,約翰遜政府在這方面作了妥協。此次決策讓運營商多花的 20 億英鎊,可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衛報》還稱,政府未來不太可能就此對運營商進行補償。
「這可能會讓英國落入數字發展的慢車道」
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訊總部(GCHQ)下屬的國家網路安全中心(NSC),撰寫了一份有關美國制裁對華為影響的報告。NSC 告知英國政府,使用華為的技術和設備存在「安全風險」,在美國對華為加強了制裁力度後,NSC 也不能再保證華為能夠進行穩定供應。
自 2019 年 5 月以來,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即美國公司向華為出售或轉讓該國技術需要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放許可。
「拉黑」華為一年後,2020 年 5 月 15 日,美國商務部(DOC)啟動了新一輪針對華為的出口管制,要求一款晶片如果由華為及其旗下的海思設計,在製造過程中使用了美國管控的設備,相關企業在向華為交付晶片前,就需要向 DOC 申請許可。這直接導致台積電暫停接受華為新的晶片訂單,因為生產線上使用了不少美國設備。
BBC News 報道稱,這讓華為難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生產頂級處理器,他們未來可能不得不使用第三方晶片。報道稱,有人認為,英國網路安全官員可能會因此更難審核華為。
「並不是因為安全問題」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英國禁用華為更多是出於政治原因。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分析認為,除面臨保守黨和工黨的雙重壓力外,英國對華為的態度轉變還緣於「五眼聯盟」中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施壓,「脫歐」後,英國迫切希望與這兩個國家達成貿易協議。
華為英國發言人 Edward Brewster 表示,「很遺憾,華為在英國的未來發展被政治化。此舉源於美國貿易政策,而不是安全問題。」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 7 月 6 日回應華為問題時表示,「我認為,英國使用華為,不是為了中國,而是基於英國自身的利益。英國政府已經制定雄心勃勃的計劃,要在 2025 年實現 5G 全覆蓋。」
華為英國發言人還表示,「這可能會讓英國落入數字發展的慢車道,增加消費者的通訊開支,並加深數字鴻溝。此舉非但不能『提高』反而會降低英國的發展水平,我們敦促政府重新考慮這一決定。」
華為到目前為止在英國總共部署了 2 萬個基地台。市場研究公司 Enders Analysis 預計,英國如在全國範圍內翻新、更換 5G 基地台,成本約為 19 億美元
看回華為剛剛公布的 2020 年半年報,華為也因為制裁受到了不利影響。在上半年,華為銷售收入 4540 億元,同比增長 13.1%,凈利潤率 9.2%。其中,運營商業務營收 1596 億元,企業業務營收 363 億元,消費者業務營收 2558 億元。可以看出,儘管華為總體營收以及主營業務板塊營收穩中有升,但業績仍受到了「實體清單」、「禁令」的不利影響。比如,銷售營收增速與去年相比下降了近 10%,凈利潤率和去年一樣,處於近五六年的最低點。這說明,華為供應鏈調整,或者大量備貨造成了運營成本上升。
即便如此,華為英國發言人在聲明中提到,「我們有信心,美國的新管制措施不會影響我們為英國提供的產品的韌性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