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成為中國首家IDM的半導體公司 從成立到破產只用了5年
近年來,中國對晶片行業的發展尤為關注,「國產化」成為高頻熱詞。縱觀中國晶片產業鏈,先進位程的晶圓代工廠是一個很大的短板。相關資料顯示,中國現有晶圓廠8吋線27條,12吋線17條,新建8吋線晶圓廠5條,12吋線晶圓廠14條,大陸晶圓代工技術備受關注。
中國半導體市場前景廣闊,許多投資者紛紛加入其中,但也存在一些不理性。
近日,天眼查顯示,曾宣稱「建成後將填補中國CIS產業空白」的德科碼(南京)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已提交破產申請審查。
雷鋒網從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資訊網公布的資訊了解到,今年5月13日,南京德科碼申請破產審查,7月2日,申請破產。
德科碼的破產,或許應該歸咎於法定代表人李睿為的投機行為,但更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道路上的警醒。
未能填補產業空白的德科碼
南京德科碼成立於2015年,法定代表人為李睿為,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積體電路技術、半導體技術、光電技術和微創醫學影像技術等。德科碼南京項目由香港德科碼科技有限公司和以色列塔爾半導體公司共同投資30億,香港德科碼成立於2003年,專註於人工智慧軟體、光學CMOS人工智慧辨識裝置儀器(指紋識別)的研究開發。
李睿為在兩年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南京德科碼半導體致力於成為中國首家集積體電路設計、晶圓生產、封裝測試、產品銷售於一體的IDM企業,瞄準模擬IC領域,希望在半年後能夠帶動南京行相關產業的發展。
根據前期規劃,項目將分期建設。一期項目為建設一座8吋晶圓廠,預計投產後產能達到4萬片/月;二期項目為建設8吋晶圓廠一座,投產後產能達到6萬片/月,另建12吋晶圓廠一座,投產後產能達到2萬片/月。此外還將建設晶片設計、測試和封裝的相關廠房。
但此後的兩年里,並無南京德科碼項目最新進展見報,再次「見到」德科碼,便是2019年11月份被南京市棲霞區人民法院正式公布為失信被執行人的消息。根據知情人士透露,德科碼在2019年年中就對全體員工發布公告,要求全員休假,薪水降至南京市最低保障水平,在發布公告之前,公司已欠薪半年多。
最終,這家曾試圖成為中國首家IDM的半導體公司,淪為爛尾項目,成為中國首家被中途放棄的晶圓廠。
南京德科碼從成立到破產,只用了5年時間。
被描述為「投機者」的李睿為
在南京德科碼項目爛尾後,許多人追究事情根源,矛頭對準其法定代表人李睿為。
李睿為曾於日本、美國求學。2003年成立了Tacoma公司並擔任董事長。2005年出任TM Link國際分機構總裁。TM Link主要經營LED、CMOS相關產品,並在中芯國際代工。之後,李睿帶領TM Link計劃藉助中國資源投資建設半導體廠。
在愛集微的報道中,知情人士透露,李睿為是在資金上與政府產生了矛盾與糾紛,整個過程中,李睿為只為德科碼項目投了100萬,其餘全靠政府投資,政府的錢花光了,項目就停滯了。之後在寧波建廠也入如此,李睿為拿了700萬的投資後,項目便停滯。
三年內,李睿為於南京、淮安、寧波三市的項目均爛尾,故被媒體描述成 「投機者」。
李睿為也曾接受過媒體採訪,解釋過此事。2019年接受《科創板日報》採訪記者採訪時,李睿為稱南京德科碼的整個項目需要約55億的投資,第一階段就需要投入12.5億元,除了豐盛集團提供的2.5億,先後支付塔爾專利授權費之外,剩下的10億資金遲遲籌集不到,這是造成南京德科碼項目停工的主要原因。
南京德科碼在五年的時間內從成立到破產,李睿為到底是不是「投機者」已經不重要了,但這一事件的確是給中國積體電路的發展提了個醒。
「晶片熱」還需「冷思考」
眼下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正如火如荼,投資人也紛紛看好半導體這塊市場。華登國際副總裁蘇東在做客雷鋒網公開課時曾表示,無論是晶片設計還是半導體,還是國產化的材料,中國晶片都有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中芯國際上市科創板從受理到過會僅相隔18天,刷新A股最快過會記錄,廣受市場追捧,也驗證了國人對中國晶片行業發展的支援與期待。
但因為晶片製造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必然是一個發展緩慢的行業。十多年前的漢芯造假事件給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一記重拳,如今以德科碼為例的虎頭蛇尾事件又給中國晶片行業發展提了個醒。
縱使舉國力發展晶片事業,也應穩打穩紮,踏實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