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m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台積電邁向GAA為什麼比三星晚?
根據台灣經濟日報報道,近日台積電在2nm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找到路徑,將切入全環柵場效應電晶體GAA,這是台積電繼從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技術取得全球領先地位之後,向另一全新的技術節點邁進。
相比於台積電在2nm製程才切入GAA,其競爭對手三星則早在2年前其揭露3nm技術製程時,就宣布從FinFET轉向GAA。
GAA-EFT相當於FinFET的改良版
如果說FinEFT是平面式電晶體架構的繼承者,那麼GAA就相當於FinFET的改良版。
在FinEFT提出之前,根據摩爾定律,晶片的製程節點製程的極限將是35nm。為此,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了一個名為「25nm開關」的計劃,致力於提升晶片容納集體管數目的上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胡正明與其團隊加入了這一計劃,試圖攻破製程難題。
使用平面式電晶體架構最大的障礙在於隨著組件尺寸逐漸變小,當電晶體處於「關閉」狀態時,電子容易流過柵極。於是,胡正明團隊提出在硅基底上方垂直布設細傳導通道,控制電子流動,這一架構的外觀如同魚鰭,故被稱之為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1999年,胡正明團隊發布了第一款45nm的FinEFT電晶體,且性能優良。
胡正明教授預測,該電晶體器件能夠使製程節點繼續發展到20nm以下,這一預測已經得到驗證,並且,依託FinEFT技術,晶片製程節點製程已經發展到5nm甚至3nm。
與此同時,隨著製程節點製程發展到3nm,電晶體溝道進一步縮短,這時會發生量子遂穿效應。為再一次突破極限,新的製程技術GAA-EFT誕生了。
儘管GAA概念的提出要比FinEFT早10年左右,不過GAA相當於FinEFT的改進版,在3nm製程節點遇到障礙的三星就已從FinFET製程轉入到GAA,如今台積電也將加入GAA的隊伍中。無論是三星還是台積電,都將新製程指向了GAA。
台積電為何在2nm才計劃切入GAA製程?
相比於三星,台積電切入GAA製程較晚,雖然這與台積電本身FinFET的巨大成功有一定的關係,但可能更多的原因在於若採用新的製程,從決定採用到最終實現量產,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周期。
當年第一個採用FinEFT製程並實現量產規模的公司Intel,就花了十年的時間才量產。相比FinEFT而言,GAA相對上一代製程的變化並不太大,但從實驗室到商業化量產,依然需要一定的周期。
同時,台積電也曾表示,3nm沿用FinEFT技術,主要是考量客戶在導入5nm製程的設計也能用在3nm製程中,無需面臨需要重新設計產品的問題,台積電可以保持自身的成本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客戶訂單。
從這一層面看,在3nm採取FinEFT、在2nm才計劃切入GAA的台積電,或許更能贏得市場青睞。
6月營收環比大增,研發與量產的良性循環
台積電在2nm切入GAA,同樣可能存在資金的考慮。
觀察台積電近三年的研發費用,其每年的研發費用佔據營收費用的8%~9%,其營收逐年增加,研發費用也隨之增多。
儘管不少人認為,台積電失去華為訂單將面臨營收風險,但根據台積電官網7月10日消息,台積電6月凈收入約為1208.8億元新台幣(摺合287.54億元人民幣),較2019年6月增長了40.8%。這是自1999年來,台積電月度營收首次超過1200億新台幣,創下歷史新高。
此次營收大增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台積電為蘋果A14處理器大規模量產,A14處理器由台積電獨家代工,採用的是5nm製程。
就台積電目前在營收上取得的成績而言,台積電在研發上的投入將持續增多,這也就意味著,台積電將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2nm技術的研發,持續營收與研發的良性循環。
在同其他企業競爭的過程中,台積電始終保持自己的節奏,做出相對穩妥的決定,此次計劃2nm導入GAA,是否會延續台積電在FinFET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