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剛用兩年就卡頓崩潰?這背後究竟有沒有貓膩

彷彿像是設計好了一樣,手機剛用兩年會突然變得油膩,極易沾染油污令人嫌棄;曾經的絲般順滑也漸行漸遠,頻繁卡頓令你頗為惱火。更不要說記憶體早已被海量照片影片撐爆,加之5G手機價格不斷創新低。於是內心蠢蠢欲動:是不是又要換手機了?

如今這手機更換頻率越來越高,拉開抽屜還有好幾個舊手機送不出去。相信不光我是這樣,IDC針對這一趨勢做了數據調研,國人平均更換手機周期已縮短至兩年。為什麼以兩年為界,手機的運行狀態會急轉直下,這背後究竟有沒有手機廠商的貓膩?

01 高頻使用易磨損

縱觀近20年的手機發展歷程,如今的手機無論是在材質還是在製程上都可謂滄海桑田般的巨變。但略顯諷刺的是,20年前那個鬆鬆垮垮塑料殼子的手機你能用十年,而如今嚴絲合縫、防水防塵,甚至堅固到極難維修的玻璃外殼手機你剛用兩年就要換掉。

就說這手機玻璃,廠商宣稱它堅如磐石,但您別忘了有句老話叫「水滴石穿」。按照現代人如此之高的使用頻率,這水滴早就變成高壓水槍了。因此再堅硬的外殼產生磨損便會藏污納垢,螢幕的防污鍍膜也會消失殆盡,這便解釋了您的手機為何會突然變得油膩不堪。

受到高頻使用而加速磨損的並非外殼,手機內部的快閃記憶體也會因為擦寫次數暴增而出現明顯的性能衰減。雖說過去的人也煲電話粥,但最多也就傷點電池。如今手機數據吞吐量如此龐大,因此出現性能「早衰」也在情理當中,因此大約兩年你就會感覺手機開始變卡。

當然,並非沒有更堅固的材質和更長壽的晶片,只怕用了咱們也真心買不起。兩年時間,談不上是貓膩,只是成本對時間的妥協罷了。

02 軟體臃腫存矛盾

在手機越發短命的這件事上,日益臃腫的APP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這個邏輯其實不難理解,越臃腫的APP就需要佔用越多的CPU運算和記憶體資源,同時也會產生更多的數據交互,併產生更多的垃圾文件,從而拖慢您手機的運行表現。

但臃腫也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我們並不能以此來評判利弊優劣。就好像20年前風靡全球的《貪吃蛇》只有幾KB,如今熱門手游《王者榮耀》的體積高達近2GB,他們在體驗層面的差異自然不可相提並論,所謂臃腫也只是科技進步的一點小代價吧。

在這樣一個追求體驗的年代,APP設計更講究量體裁衣,甚至會榨乾手機的每一分性能。而兩年時間,對於手機晶片而言已完成多代產品跨越升級,兩年時間甚至實現從7nm到5nm的全面替代(2018年7nm手機晶片開始應用),手機兩年變卡不足為奇。

不是我不明白,只是這世界變化快!快到兩年時間足以完成過去20年的技術升級,以至於我們還沒有適應這樣的速度,便產生手機短命的錯覺。

03 小程式的大胃口

以提升體驗為出發點的臃腫可以說是良性的,相信也是廣大用戶樂於接受的。但是如果是出於某種私心而導致的臃腫,這才是應該被我們所唾棄的行為。諸如廣告垃圾、系統後門等惡意APP可以嚴重拖慢我們的運行速度外,近些年五花八門的小程式也表現出了大胃口。

該如何理解小程式?在筆者看來這是互聯網寡頭跑馬圈地的產物,用於收割用戶最後一點點的在網時長。對了,這種模式有個洋氣的名字,叫做「閉環」。打個比喻,開飯店的不滿足於眼前的生意,把吹拉彈唱賣香煙瓜子的都拉進來,用戶不出門就能享受更多服務。

互聯網寡頭們在構築自身生態閉環同時,小程式令APP變得過於臃腫和龐大,過度採集用戶行為數據,並且無形中豎起了牢不可破的「空氣圍牆」。我們不妨把小程式當成是開滿了牽牛花的籬笆,好看但本質仍是為了圍住利益,甚至帶來體驗逆優化拖慢手機。

當我關閉某個APP的小程式,看到系統提示「釋放987MB記憶體」的時候,我的內心中也只有一聲淡淡的苦笑了,這小程式可真不小。

04 真沒那麼多貓膩

這些年我們更換手機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背後要說有什麼貓膩,我只能說您想的有點多了。所謂分錢分貨,其實說到底無外乎是成本和壽命的博弈罷了。就算賣您一台能用4年的手機,但價格卻貴一倍,其實算來無非是「背著抱著一般沉」罷了。

手機如此之高的更換頻率其實並非都是弊端,畢竟兩年過後我們可以用同樣的價格買到性能和體驗大幅提升的產品,對用戶來講這錢也算沒白花。手機產業鏈成熟且競爭激烈,除個別智商稅產品外,絕大部分都是實打實拼技術拼品質的產品,哪有那麼多貓膩可言。

我們兩年更換手機頻率確實快,與之形成反差的是,電腦用了多年卻提不起升級的興趣。這背後的邏輯在於產業進步時產品更新必快,產品進步時產品換代更快。如今我們完全可以將手機定義為科技快消品,只是很多人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

手機剛用兩年就扛不住 這背後究竟有沒有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