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建議你讀一讀歷史?
- 2020 年 7 月 3 日
- 筆記
昆崙山(圖),也稱龍脈之祖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想分享兩個點:
- 分享一下我最近讀完《明朝那些事兒》的一個總體感悟和心得
- 總結下我個人對於偶爾讀一下歷史會帶來的一些好處
關於最近讀完《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心得
都是歷史和文學類是最「沒用」的書,但是作為一個業餘的歷史愛好者,我有空還是喜歡讀讀這些沒用的閑書,當年明月這9本書,在豆瓣評分還挺高的,9.1分,我是用 kindle 讀完的,一共兩百萬多字,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讀完,全書都是以實史作為基礎,所有人物,對話都有史料可考究,但是本書是用敘述的手法寫的,讀起來沒有實史書籍那麼枯燥,比較容易讀,全書內容講述明朝300多年的歷史興衰,從朱元璋(小名朱重八,家裡排行老八)乞丐起家,後入進皇覺寺做和尚,被逼無奈從軍,最後顛覆元朝得中國天下開始,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煤山自縊作為結束,這本書如果要細講的話,估計三天三夜都讀不完,我們大多數人對於明朝的理解還是在於一句名言叫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的理解上(不過歷史也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我就簡單用這兩句話作為切入點,簡單講幾個重要的事件
關於「天子守國門」是指燕王朱棣將當時的首都從南京遷移到北京(明朝是有兩個京城),遷移到北京的目標主要是有兩個,邊疆動亂是中國曆朝歷代都會面對的事情,北邊的游牧民族沒有生產能力,那時候不同民族之間還沒有建立貿易關係(後來張居正做到了這點),所以想要生存的資源,就只能依靠搶奪侵略為生,這是邊疆動亂的根本原因,京城設立在北京可以更好的面對和應對邊疆的塞外游牧民族的入侵,第兩個原因就是朱棣從小就分封為燕王,從小就在北京長大,燕王的勢力和根基都在北京,當年是依靠孤注一擲的方式(沖塔)才攻進南京,雖然燕王攻破明朝首都,但其勢力在南京還沒有根基,不可能長治久安故遷都到北京
「君王死社稷」主要是指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崇禎帝煤山自縊的事件(這裡有一個故事就是,崇禎有一名女兒叫長平公主,北京淪陷後崇禎為避免長平遭受叛軍侮辱,就揮劍斬斷長平的一隻手臂,長平公主這個角色後多出出現在金庸的小說《碧血劍》(阿九),《鹿鼎記》(九難)當中,在金庸小說中長平最終成為一名武功高強出世的獨臂師太,也算是金庸對長平坎坷命運的一種慰藉),崇禎一生勤儉,穿著打修補程式的龍袍上朝,但是還是無法改變明朝覆滅的宿命,雖然失敗了不過崇禎也還是蠻有骨氣(也可以說骨氣是明朝歷由上而下都存在的一種特質),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 3 件事情
- 當年李自成造反未曾想過可以顛覆明朝,也就想要偏安一隅,李自成曾上書崇禎說只要封它一個山西王,它就退兵
- 皇太極從當年女真的部落到後面盤踞遼東,也未曾想過可以巔峰明朝,剛開始也只是想要崇禎把遼東地區劃分出來,大家各治一方,也被崇禎拒絕
- 北京淪陷後,崇禎有機會逃去南方(南京),以明朝在南京的根基,當年要跟清朝劃江而治是沒問題的(在南明史中,在沒有崇禎和合法繼承人的南明政權也維持了幾十年,後面還有鄭成功退守台灣跟清朝對抗幾十年,直到康熙年間才被清兵攻佔)
我個人對明朝總體還是蠻有敬意的,明朝總體來說還是蠻有骨氣的一個朝代,在明朝300年間的體現為「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賠款,不割地」,尤其是對比晚清尤為明顯,晚清期間的統治者為了維持政權的統治(甲午,鴉片戰爭戰敗)對外賠款無數,割出去土地無數(香港,九龍半島,澳門,台灣)等,造成的歷史問題遺留至今
偶爾讀讀歷史會帶來哪些好處 ?
雖然很多人總是說讀歷史沒什麼用,但是個人總結偶爾讀一下歷史還是會帶來一些好處,例如:
- 會讓人變的坦然,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我們人生中能遇到的很多所謂的大事件在歷史都不過是在反覆的重複上演,所以不會感到驚訝,因為你看遍歷史總能理解這些事件發現的背後邏輯,所以對待生活身邊發生的很多事情,你總能坦然處之,很多事情看淡定後,情緒會偏向平穩,不容易出現大喜大悲的情緒,頗有一種 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心境平和、淡泊自然的感覺
- 會讓人變的謙遜,和天文學一樣,當你跨越空間的尺度,了解和觀察到幾千年來發生的事情,你會發現世界之大,很多古人智慧和思想的深遠,會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從而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情會更有敬畏心理
- 會增加你的幸福感,會讓你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當你了解歷史,你會發現我們正處在一個人類歷史上少見的和平年代,人們學會通過經濟和貿易追求一種互利互惠的和諧的共生髮展關係,也僅僅最近幾十年才發生的事情,戰爭,饑荒,權利的鬥爭才是歷史本身的樣子(就如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者赫拉利 《人類簡史》中所說,人類社會的對於自我的特殊性(民族,國家,社會,種族),不過是人類自己的共同想像體),理解了這些關係,人很多時候會當下的很多生活變得很知足和感恩,會減少很多不切實際的慾望和浮躁
- 更懂人性:歷史,尤其是中國的歷史,大多不過是一部帝王將相的家譜,在這些帝王將相的家族史中上演的最多的無非就是權利的鬥爭,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很多看似怪異的行為發生的背後邏輯,無非都是在爭奪權利,比如歷朝歷代都存在的結黨,黨爭,還有許多朝代之所以出現宦官當政,皇權放權給宦官和外戚大多都是帝王在用平衡術,用於挾制和對抗文官集團,只有出現兩種不同的派系相互鬥爭,作為中間人的帝王才能漁翁得利,持續的維持權力的最高峰
- 做事更實在:務實,取決於管理者的政策和方案是否能真正的落地並且產生正面效果,還是變成形式主義並且最終失敗,例如王安石變法,光緒推的戊戌變法,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因為太過於理想化,不符合當前的環境,最終都失敗告終,但凡能在歷史上做出功績的管理者,大多是都心懷理想主義,但是又能認清現實,因為管理者制定出來能成功落地的政策和方案,大多是符合人性和平衡各方利益,充分考慮的時機,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方案決策,比較有名的成功案例有:漢武帝的推恩令,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以及近代的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所以作為管理者偶爾讀讀歷史,對於在做事方面的經驗也可以在歷史事件中找到一些參考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