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得到,越不滿足?

  • 2019 年 10 月 11 日
  • 筆記

買完這個洋氣的椅子,你一定會換一張更相配的桌子,最後,從這個滿是土氣的家裡搬出去。

 

越得到,越不滿足。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傢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通常情況,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會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人們分到或買到一套新住宅,為了配套,總是要大肆裝修一番,鋪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後,自然要以黑白木封牆再安裝像樣的燈池;四壁豪華後自然還要配紅木等硬木傢具;出入這樣的住宅,顯然不能再破衣爛衫,必定要“拿得出手”的衣服與鞋襪;就此“狄德羅”下去,有的也就覺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夠配套,遂走上了離妻換夫的路子。

 

更現代一點的例子:

租房,養貓、玩機、外設、智慧家居、效率工具、知識付費。

讀者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有沒有變成“狄德羅”。

 

蘇格拉底怎麼做?

 

有一天,幾位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他們七嘴八舌地說:“集市裡的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東西應有盡有。您如果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他想了想,同意了學生的建議,決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課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熱情地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的收穫。他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此行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隨後,蘇格拉底說了這樣的話:“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盡量不要。因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麼外界的和心理的壓力會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

 

反過來,可以這樣看

 

在這裡,我們把“狄德羅的袍子”看做是更高更好的追求。人們在樹立了遠大理想抱負的時候,就會逼著自己擺脫落後的現狀,去積極追求更好的生活。那些之所以成功的人,正是堅信自己一定能擺脫貧窮命運,正是因為他們有勇氣相信自己是穿華貴袍子的人,是值得享受更美好生活的人,勇於去追求和創造,才擁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更美好的生活。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大多數人一輩子甘於披著貧窮的外衣,告訴自己,這就是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