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寫作技巧的幾個階段,可以早日寫就10萬+
- 2020 年 6 月 6 日
- 筆記
無數10萬+的文章,大家經常讀得酣暢淋漓,隨手轉發朋友圈。
這些文章通常特點是:內容長、有深度、有水準。
我們也期待某天能夠寫就一篇10萬+,然後開始收集各種寫作技巧,強化練習。痛苦地寫了幾篇後,長嘆一聲,束之高閣,不再提筆。
我們按內容的長短劃分寫作過程,大致可分為短文、長文、短文。比較符合哲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剛開始寫作時,我們會感覺無話可說,有好的想法卻無法用文字清楚地描述,想得再美好,落筆可能就了了幾句話,寫出來的都是結論性的東西。內容短小,文字乾巴巴,無法直視。那種痛苦,無法用語言描述……
寫得多了,經歷變得豐富,表達的內容也會有所增強,寫得內容就開始變長,並逐漸變成了長文。
長文寫久之後,反而會更加註重去繁就簡,言簡意賅,返樸歸真。這時的短文不再是簡陋,而是淳樸。
對於我們初學階段,短文也寫不好,不如直接練習長文。對於一件事的看法或觀點,能寫多少就寫多少,內容盡量長。這樣寫長了,反而可以暴露出問題:是不是邏輯混亂?語言不通?詞不達意?
再做針對性的修改處理,進而專項練習,比如邏輯不通,把《金字塔原理》書籍認真學習,在邏輯思維上,訓練「結論先行」的思維方式。如果詞不達意,就多做閱讀,記下優美的句子,結合實際情況,把這些句子運用到自己的言語中。
很實用的方法,把以前的短句進行擴寫。
比如:我今天很煩躁。可以這樣擴句:
早晨5點半,忙碌了一夜的工作,剛準備入睡,樓上的豆漿機開始響起。 已經連續好幾天這個樣子了,每天打豆漿的聲音穿透樓層的水泥板,到達我的耳膜。震的耳朵嗡嗡響。大約半小時,聲音減小,剛舒一口氣。不久,清晨鄰居嬰兒的啼哭聲劃破天空。父母不知有沒有哄他,嬰兒奮力的哭喊聲不間斷傳過來。我用枕頭蒙住耳朵,也無法再入睡。
實在無東西可以寫? 那就仿寫、轉述。 把對書籍、電影、小說、音樂的感受用自己的話寫下來,經過自己思考的,都屬於原創內容。
長文寫久了,自然會對一些觀點和思想再濃縮。以前要花費大量篇幅論述的觀點,可能只用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明。
那時的文章就可以返樸歸真,去繁就簡,有理有據,邏輯清晰。
比如《論語》,內容精簡,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可以用很多文章進行論述。所以知識面較廣的人,喜歡閱讀《論語》、《菜根譚》、《圍爐夜話》、《了凡四訓》,品味其中的道理,修身養性。
寫文章,從短,到長, 再到短,將有很長的路要走。最終的短文,會讓人拍案叫絕。文章中的金句,可能就是一個直擊人心的大白話。比如
如何定義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朋友?
曰:相見亦無事,別後常憶君。
* 作者簡介:王不留(微信: wbliu85),早晨四點開啟奔跑人生的一枚非典型程式設計師。
關注微信公眾號「程式設計師生存指南」,收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