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閱讀》第六章

  • 2019 年 10 月 8 日
  • 筆記

第六章 讓討厭閱讀的人也能養成閱讀習慣的方法

  • 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林語堂

我到底是怎樣選擇書的

  • 我每年讀120~200本書。33歲,我開始認真看書,到59歲的26年間我讀過的書超過了3000本,因此只要我想的話速讀也很輕鬆,但我並沒有這樣做。我看書基本上都看得非常仔細
  • 但這3000多本書我並非每本都從頭到尾細細品味過。其中的三成以上我是有認真讀的,但也有一半以上只是大致地看一遍而已;還有兩成左右的書是在看了50多頁之後感覺完全沒什麼意思就沒有繼續讀下去。這部分的書是我沒有挑對,讀了50多頁我感覺也差不多了
  • 我看書的時候基本上是不會先看書的目錄,以把握整本書的脈絡的。一般我都是從序或前言開始看起,然後直接往下看進入正文部分
  • 應該選什麼樣的書,大致上可以分為六種模式
    • 作家模式:在圖書館借某個作家的書,五本也好,十本也好,總之就是有多少就借多少來看
    • 興趣模式:如果你看到了感興趣的封面和書名,就從中挑五本左右一起買下來
    • 出版社模式
    • 媒體推薦模式:先看媒體的書評,然後再挑感興趣的書來看
    • 榜單模式
    • 口碑模式:嘗試去閱讀在和自己尊敬的人的對話之中出現過的書籍

有百分百遇到好書的方法嗎

  • 不管書的種類如何,總之就是多看為好

在閱讀成為習慣之前,強制方法也是必要的

  • 立和田中學在我擔任校長之前,就已經設定「晨讀」時間。每天早上全體學生都要讀10分鐘的書
  • 人們常說專家和作家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喜歡讀書的人,但那並不是因為那些人的家裡有很多書,而是因為他們從小就一直看著父母讀書的身影
  • 對小孩而言最好的教材一直都是大人學習的姿態
  • 利用每天早晨上班的時間讀書,10分鐘就夠了,
  • 放假的時候,可以騎自行車去有人氣的提供咖啡的圖書館。眼前都是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看著書的人,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下,試著感受一下從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氣場

單單看書是遠遠不夠的

  • 不以知識的輸出為前提的輸入,在中途我們就會變得懈怠,比其他的任何事情都容易令人厭煩。最後很容易變成你自以為是在讀書,實際上不過是眼睛在無意識地盯著文字看而已
  • 作為知識輸出的手段之一,立和田中學在第三學期一定會把總結了學生晨讀感想的「讀書報」當成教學內容在語文課上進行講解
  • 把B4紙當作報紙,然後把諸如「假設你今年讀的所有書里,有三本是可以推薦給別人看的,那麼是哪三本呢?」「這本書的魅力在哪裡?」這些問題的答案告訴同學
  • 在某一年我突然萌生了把讀書報編輯成書的想法,於是我就讓年輕的語文老師負責,把初一到初三的學生的讀書報內容編輯成一本名叫《立和田中學學生的選擇:中學生的讀書嚮導》的書
  • 為什麼知識的輸出是重要的呢?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在讀書後產生「能夠把書本的內容和自己的想法結合在一起」的成功體驗

書籍

  • 《結構與力量》
  • 《被討厭的勇氣》
  • 《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