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群:為什麼說每個程式設計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個人OKR

  • 2019 年 10 月 8 日
  • 筆記

個人OKR

OKR,即Object and Key Result,是IT大廠最近爭相推廣的目標管理工具,例如騰訊、百度和頭條(字節跳動)。

 

其實,OKR並不是僅僅只適用於公司和部門內部,我們個人也可以藉助這個工具實現個人成長。尤其身處IT行業,程式設計師們有著原生的學習壓力,OKR是一個絕佳的輔助。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使用OKR的一些體會和建立OKR群的經歷。

 

 

 

一次令人驚喜的嘗試

我建了一個OKR微信群。在一個多月前,我看了一個關於OKR的課程,覺得特別好,就把這個課程推薦給了大學班級群里的其他人。

 

9月2日,我把自己定的第一個OKR發出來,並且at幾個買了課程的同學。其中小遠同學就提議拉一個小群,專門交流OKR,最後包括我在內一共有五個人加入。

 

在沒有任何人要求和催促的情況,群里的其他四名成員很快地就在一天之內製訂了自己的月度OKR。這令我非常驚喜。

 

他們的OKR風格各異:有的人列得特別多,目標有四五個,每個目標下面有好幾個關鍵結果;有的人目標定得價值並不高,沒有振奮人心的效果,而且關鍵結果也非常模糊,到最後很難驗收;有的人明顯有過OKR經驗,制定得非常成熟。由於是第一個月,所以有這樣的開始已經超出大家的預期了。因此,我們也沒有對其他人的OKR提出什麼意見,擔心會打擊積極性。

 

OKR的熟練應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急不得,得慢慢來。

 

OKR群與打卡群有什麼不同

有的人可能會說,這不就是打卡群嗎,沒什麼新鮮的。

 

OKR群跟打卡群的確有相同之處,例如都有互相監督、互相鼓勵的作用,出發點都是為了讓大家都變得更好。但是,OKR群跟打卡群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很多特點上都要遠遠好於打卡群。

 

首先,打卡群往往有著目標單一的特點,例如健身、學英語、早睡等等,這就要求成員和成員之間有著定義非常狹窄的共同訴求。OKR群則不會有這樣的限制,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不同的OKR。有的人是程式設計師,可以制定學習專業知識的OKR。有的人想變得外向,可以制訂社交相關的OKR。有的人覺得自己不夠強壯,可以制訂鍛煉身體的OKR。

 

然後,OKR群沒有獎懲,只有反思和肯定,只有自主自發的驅動力。打卡群往往有這樣那樣的規定,比如漏打一天卡發紅包,漏打三天卡請吃飯等等。《驅動力》告訴我們,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做法已經過時了。OKR群沒有懲罰,也沒有外在的實際獎勵。進展不順利的時候,我們鼓勵反思,想辦法改進。進展順利的時候,我們互相給予肯定。OKR群的驅動力從哪裡來?驅動力從自主制訂目標中來,驅動力從努力過程中水平不斷得到精進中來,驅動力從實現目標所取得的意義中來。

 

最關鍵的是,OKR群所依託的OKR有著豐富的開放資源,這是打卡群所沒有的。在制訂OKR的時候,群里的每個人都要看別人定的目標和關鍵結果,看看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在關鍵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會一起過進度。在一個OKR周期結束之後,我們要一起總結和復盤,之後還要制定下一個周期的OKR。

 

開源框架

OKR是一套開源框架,能做什麼、怎麼做和為什麼要這麼做,都是公開的資訊。

 

我們不需要像買一個閉源軟體一樣,要麼全盤接受,要麼乾脆不用。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那些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或者是在上面塗塗改改、添磚加瓦。

 

OKR原來是在企業內應用的,我們可以應用在個人業餘時間,應用在跟朋友組建的OKR群里。OKR要求制訂目標和關鍵結果要深思熟慮,我們在一開始實踐的時候可以不要想太多,靠著直覺就行,關鍵是要快點開始。OKR沒有要求我們把努力過程發出來,我們自己可以把實踐中的點點滴滴在群里分享。OKR沒有要求我們發展成員,我們自己可以把OKR這一理念分享給身邊的人。

 

每個開源框架都有自己的特性,那麼OKR有著哪些特性呢?換句話說,OKR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這就是下一篇文章要談論的內容。

 

 

 


 

如果你對OKR感興趣、想給自己制定OKR,可以評論留言或者私信聯繫方式。我們可以一起聊聊。

 

也可以用微信搜索“李文業的思考筆記”或者掃描二維碼關注,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