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網易 組團回家

此前在美國上市的京東、網易,現在要在香港上市了。

據市場消息,京東、網易已與5月28日通過港交所聆訊,獲准推進在香港發售股票的計劃。

外媒報道透露,網易計划上市時間為6月11日,京東則是著眼於6月18日。

目前,網易已正面回應這一消息,承認將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事實;港交所、京東方面均不予置評。

網易創始人&CEO丁磊在上市20周年之際發布了致股東信《相信熱愛的力量》,信中闡釋網易發展戰略之餘,也正面回應了香港上市的消息:

這個月是網易上市20周年,在這個節點上,我很高興和大家分享一個好消息:我們正在準備在香港二次上市,將「網易」這個久經時間考驗的品牌帶回中國。我相信,立足於這個我們熟悉無比的市場,離我們的用戶更近,熱愛將迸發出更大力量。

除了盛傳的網易、京東兩家公司,百度、攜程等互聯網公司也被傳將赴港二次上市。

據騰訊《一線》1月3日報道,攜程計劃回港二次上市,已陸續接觸了多家中資及外資投行。另外,百度董事長李彥宏5月21日曾公開表示,公司內部在不斷研討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在香港等地的二次上市。

從阿里巴巴2019年的回歸,到網易預備二次上市,以及京東、百度、攜程的回港傳言,可以想見,中概股正迎來回歸熱潮。

不過,這波回歸浪潮因何而起,又為何大多數中概股紛紛奔向港股市場?

中概股回歸熱潮

首先了解一下中概股。

中概股,一般指中國概念股,是外國投資者對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的統稱。

中概股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在中國大陸註冊,在國外上市的企業;另一類是在國外註冊,但主體業務和關係仍在中國大陸的企業。一般情況下,股票市場所說的中概股指的是前者。

雷鋒網了解到,美國是中概股上市的集中地,由於美國此前對公司上市的盈利要求、股權分布規定的相關機制較為靈活,因此吸引了許多尚未盈利、或是同股不同權的中概股赴美上市。

不過,伴隨著部分中概股出現誠信危機、美國股市政策收緊等多種因素,中概股赴美上市熱潮逐漸退卻,取而代之的,是中概股的逐漸上漲回歸趨勢。

中概股的回歸主要包括三種形式:

美股退市,重新在A股/港股上市;

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在A股/港股市場雙重上市;

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在A股/港股市場第二上市。

事實上,中概股回歸浪潮在2015年就已初現,主要著力於A股市場。當時,超過30家中概股公司宣布私有化,從美國資本市場中退市,其中包括360、分眾傳媒等。

不過,當下的回歸浪潮與五年前有所不同,其中最大差異在於回歸形式。2015年的回歸浪潮多為私有化退市,再重新上市;如今的回歸浪潮則是選擇二次上市,保留美股上市地位。

美股市場釋放負面訊號

再著眼於美股市場。

前面提到,美股市場是大多數中概股上市的集中地,並且此番中概股回歸浪潮的公司也多為在美上市的企業。由此,中概股的回歸浪潮的興起,還需著眼於美股市場。

有評論認為,中概股的回歸,與美股市場釋放出的「訊號」不無關係,主要體現在股市政策的收緊,以及越發響亮的政治警鐘。

就在上周,5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外國公司控股責任法案》,收緊了美國納斯達克的上市規則。具體來說,包含三個方面

對於尚未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有上市需求必須提交審計報告,並且SEC(Securitiesand Exchange Commission,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有權查看以及對其進行審計;

對於已經在美上市的公司,需要連續三年滿足PCAOB(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監管要求,否則將被禁止交易;

另外,該法案還要求特定證券發行人證明其不受外國政府擁有或控制。

儘管這項法案未點名針對中概股,但PCAOB指出,目前僅剩兩個司法管轄區尚未與其簽訂協議:一個是比利時,一個是中中國地及香港地區。一共涉及224家公司,但有95%公司來自中中國地及香港地區。

也就是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不僅要受到PCAOB的監管,還需向SEC披露相關審計數據;日子可謂是越不好過了。

美股市場的另一個負面訊號則是來自於越發不確定的政治因素。

自2019年美方將華為、中興等企業列為「實體清單」開始,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制裁不斷升級:

2019年10月,美國又將8家中國企業列入美國貿易管制黑名單,禁止與美國企業合作。

2020年5月23日,美國再次將33家中國公司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其中包括北京電腦科學研究中心、奇虎360、捷輝創(香港)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業/機構。

這對中概股而言,尤其是在美上市的科技公司,美國的多次制裁措施無疑敲響了警鐘。

對中國企業而言,在國外上市本就沒有本地優勢,若是加上由於政治因素帶來的限制,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不易跨過的一關。

由此,「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越來越成為中概股的選擇。

那麼,為什麼港股市場越來越成為中概股回歸的「首選」?

港交所政策紅利

港股市場越來越成為「香餑餑」,離不開其近年來的改革。簡而言之,即赴港上市的石頭少了。

2018年4月,港交所開啟了上市改革的征程。

在最初階段,港交所的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放開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二是允許未有營業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由此,港交所擁抱了小米、美團,也迎來了阿里的回歸。

而在「二次上市」的規則制定方面,港交所也有所動作,主要表現為:

創新類產業公司,且在高級市場包括紐交所等交易所主要上市,至少兩年保持良好合規記錄。

市值不少於400億港幣,或市值大於100億港元且最近一個財年盈利不少於10億港幣。

發行人需證明其主要上市地,在法律、規則等方面擁有與香港相當的主要股東保障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允許以大中華為業務重心的公司保留VIE架構(VariableInterest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也稱為「協議控制」,即不通過股權控制實際運營公司而通過簽訂各種協議的方式實現對實際運營公司的控制及財務的合併)進行二次上市,這不失為中概股回歸的「鋪路」之舉。

對選擇上市的公司來說,估值是關鍵的衡量要素。

以中概股回歸浪潮的先鋒者阿里巴巴為例,2019年11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後,其市值高達4萬億港元,成為港股之最。

儘管這一市值主要依附於阿里巴巴自身資本,但也從側面擊穿了以往港交所上市公司存在的「市值被低估」的痛點。

彼時有市場分析認為,阿里巴巴的高市值可能會對包括京東、網易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有帶動作用。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宋暘曾表示,預計未來3至5年內最多約有50至60家中概股到港上市。

另外,高級分析師張周平從國際化角度分析了赴港上市的優勢所在,他指出,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從長遠來看,更適合「中國方案」的全球價值輸出。

而港交所對於中概股回歸的態度,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阿里回歸港股時的回應或許可以說明一切:

遠走的人總有一天回家,我覺得回家是肯定的,只要我們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京東網易 組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