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存在感最低的省會城市?

  • 2019 年 10 月 8 日
  • 筆記

作者:吃瓜看戲的DT君

來源:DT財經(ID:DTcaijing)

省會,曾幾何時,被認為是地位僅次於首都、直轄市的城中之貴族,手握主政一方之大權,是歷史上城市打破頭拼搶的頭銜。

然而,情況在這些年已經有所變化。

當「一二三線、網紅、新零售、抖音」等新興標籤正在不斷為大大小小的城市增加聲量,「省會」的稱號卻越來越失去往日光華。

頂著這一頭銜,只在人們錯亂的記憶中偶爾閃現的城市不在少數。DT君常常就聽到這樣匪夷所思的疑問:西寧是寧夏的省會嗎?南寧和西寧又有什麼關係?山東省的省會竟然不是青島是濟南?(中學地理老師怕是要被氣炸)

明明貴為省會,卻存在感涼涼,如今的省會城市活得有多艱難?DT君本期就來盤一盤哪些省會城市的尊貴地位被挑戰,以及ta們到底輸在了哪兒?

1

省會城市還是一省的經濟龍頭嗎?

部分省會城市的失勢,可能更多要從Ta們作為一省龍頭的經濟落差說起。

DT君拉出了全國23個省(本文統計不包括台灣地區)和5個自治區的首府城市(以下統稱省會)GDP,並通過其在全省GDP中的佔比,來看看全國28個省會城市是否還是全省的經濟擔當。

從城市GDP在全省佔比的情況來看,上位區的省會城市多來自中西部和東北,整體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華東、華南則集中在中下游區位。

排名最高的銀川、長春、西寧在這項指標上都超過40%,銀川甚至達到50%以上。儘管這幾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在全國範圍內並不算亮眼,但Ta們在省內的龍頭老大地位毋庸置疑。

上位區里與之類似的還有哈爾濱、拉薩、蘭州等省會城市。這也符合我們的常識,經濟相對落後的西部及東北省份主張集中力量辦大事,省會因此得到了最大的光環。

上位區里還出現了一些存在感比較高的城市,如西南網紅成都、中部之光武漢等,Ta們的GDP在全省佔比均超過35%,另一個網紅歷史名城西安的GDP佔比也高達34%。這些城市不僅是各自省內當仁不讓的領頭羊,也憑著自己獨特的城市名片在區域乃至全國範圍有頭有臉。

這三個城市在省內一家獨大的地位,讓中下游的省會城市著實有些羨慕。

位列中游的城市可以說各有各的煩惱。合肥、貴陽、烏魯木齊等省會城市儘管在省內的地位暫時沒有威脅,但本身經濟實力差強人意。而印象中的強省會如廣州自身硬實力吊打一眾省會,可由於廣東省整體經濟較強,如何做好領頭羊擔起省會名分則成為一種壓力。

而處在下游排位的各大省會城市,Ta們的境地就顯得尷尬:這些省會的經濟實力算不上特別耀眼,在全國的知名度也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放眼望去,GDP在全省佔比偏低的包括內蒙古的呼和浩特、河北的石家莊、河南的鄭州、廣西的南寧(特意標註省份的DT君是多麼貼心),關於這些城市能否撐起省會城市的雄偉形象這一點,就常常有人表示拋出疑問。

而排在倒數一二的濟南、南京就更為典型,GDP在省內的佔比不到15%。這意味著Ta們在省內基本沒啥經濟主導權,作為副省級城市可能和省內不少地級市的經濟水平在一個量級。

如果說將下位區省會的首位度與西部更為集中的發展模式相比實在不夠公平,同為東部發達省份的省會,杭州、廣州的表現就足以讓Ta們心虛。這時候,不論是吃瓜群眾的質疑,還是本地老百姓的恨鐵不成鋼,DT君都感到充分的理解。

2

弱勢省會們,被誰搶了風頭?

本該匯聚全省之精華的省會城市怎麼就成了經濟實力不足的偏科生,省內的聲望也叫不響亮呢?

其實,城市GDP在全省佔比排名倒數的南京、濟南,真要說起來,全國知名度其實並不小。

南京地處江南,自古是富庶之地、魚米之鄉。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的歷史地位相比帝都也是不遑多讓。而盛產文人墨客的濟南一直是個文化繁榮之鄉,文學界大佬杜甫早就點名表揚「濟南名士多」。

然而時至今日,曾經的風雲城市在省內地位日漸微妙,離不開隔壁兄弟城市的迅速崛起。

一山不容二虎這個道理全世界通用。美國地理學家馬克·傑斐遜早在1939年就用區域內核心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比值來衡量城市首位度。近年來,人們更常用經濟規模來比較城市大小的和存在感強弱。

為了不放過一個漏網之魚,我們挑選了GDP全省佔比最下位的15個省會城市與Ta們各自省內的經濟強市,直接在GDP上進行正面 PK。

在這場慘烈的比試中,GDP可以說是最誠實地反映了弱省會城市的尷尬。其中,濟南和南京果不其然「脫穎而出」。

與沿海經濟強市青島正面剛,當青島的GDP跨過1萬億,濟南的GDP卻僅為青島的65%。南京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兒去,GDP不到隔壁蘇州的70%。

南京的經濟不敵蘇州早已是老生常談,而它也是在2014年才剛剛超過無錫爬到第二的位置的,對江蘇省其他各市的輻射力也不強。

濟南則更不濟,省外的老百姓說到山東,能想到青島啤酒甚至煙台大櫻桃,就是想不起省會濟南。

除了濟南和南京,在經濟上沒法爭老大的還有呼和浩特、瀋陽、石家莊以及廣州。

呼和浩特雖然貴為內蒙古首府,但GDP不僅沒超過鄂爾多斯,也不及包頭,在省內的經濟實力只能排到第三。尷尬得如出一轍的還有東北地區省會瀋陽,其GDP不如浪漫之都大連。石家莊經濟則敗給唐山……此外,和深圳PK,廣州也坐不穩龍頭地位。

再看其他幾個省會,雖然省內GDP佔比不算高,但是相比省內排名第二的城市還是有明顯優勢,城市首位度還是相當穩固。

3

除了GDP

這些省會在人口和財政上也輸了話語權

城市的起源與演變從來圍繞著人口的集聚。近年來,越來越多二線城市放開落戶限制,展開搶人大戰。論城市首位度,人口也是一個重要評價因素。因此,我們拉出GDP過招中直接晉級的六個省會城市與相對應省內經濟強市,進一步考察各大省會的人口規模。

廣州、呼和浩特、瀋陽和石家莊終於在人口上扳回一局,總算沒丟掉作為省會的最後一點尊嚴。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廣州、深圳作為一線城市的人口規模要遠超其他省會城市,ta們之間的數字之差也甚是微妙。不管從人口規模還是GDP看,廣深的關係更像是一代雙驕的存在,而非我強你弱。

而悲催的南京、濟南在人口數量又輸給了蘇州、青島。濟南全市總人口為746萬,不及青島的900多萬的人口規模。南京843萬人口也不及蘇州市過千萬的人口規模。

2016年末,南京遷入人口11萬,蘇州則為9萬。對於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作為省會的南京與蘇州相比也沒顯出太大優勢。有意思的是,南京的流入人口最大來源地是安徽省的馬鞍山,而流入蘇州的人口中近30%來自鹽城。

GDP不行,人口也被兄弟城市追得緊。從財政預算支出看,這些省會城市撲街得更嚴重。

濟南最為慘烈,ta的財政支出僅為青島的59%。南京市的財政支出僅為蘇州市的76%。呼和浩特和瀋陽也不敵鄂爾多斯和大連,唯有石家莊在財政支出上勝過唐山。

同為省會城市,我們瞧一瞧四川省的成都,就更為這些城市感到心酸。

2018年1-6月,四川省各市財政支出加總約為2200億元,其中成都市就達到800多億元,一家獨大。剩下20個地級市和自治州都少得可憐。而在江蘇和山東,不少地級市都可以和作為省會城市的南京和濟南叫板。

4

省會存在感涼涼

商業活力的弱勢也是關鍵

方方面面落敗於人的省會城市,Ta們的落差感更來自於商業活力不如人。

DT君搜集了這些城市所擁有的中國五百強企業、上市公司和獨角獸公司,這些公司代表著強勁的商業實力以及創新力,可以更全面地看出城市之間的差異。

從數據來看,不管是五百強企業還是上市公司數量的PK,南京、濟南、瀋陽都需要抱團痛哭——蘇州、青島和大連都比這些省會城市擁有更多大企業。

差距最小的南京雖有7家獨角獸公司加成,但盤一盤上市公司和500強,Ta仍然敗給了蘇州。

不過也有掰回一局的省會城市。石家莊就比省內經濟強市唐山擁有更多優秀的大公司。呼和浩特與鄂爾多斯憑藉豐富的資源礦產在大公司數量上平分秋色。鄂爾多斯憑著同名羊絨品牌打出名氣,呼和浩特也有中國的乳業雙巨頭——伊利、蒙牛。

總結下來,伴隨著經濟發展和商業社會的演進,當更多元的因素加入到城市實力的塑造中,省會城市的地位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省會就該一省獨大的傳統認知也因此受到挑戰。

有趣的是,從城市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每個城市都希望在經濟實力與資源的競爭中拔得頭籌。而將視角放至全省,越來越多城市的良性競爭乃至彎道超車才是經濟活力的體現。

對於長久以來肩負萬眾關注的省會城市而言,無論從哪個立場出發,焦慮和壓力都不小。

在像江蘇和山東這樣的群狼經濟大省,各市狼爭虎鬥之下,當省會城市長期掙不下大佬地位,唱衰省會的論調便隨即甚囂塵上。而那些一家獨大的省會,在聚全省之力追趕頭部城市的路上,也常被認為由此導致了省內經濟資源的分配不夠合理。

對此,DT君只能嘆一聲,成也省會,敗也省會……做一個省會,真的好難!

作者 | 何書瑤

編輯 | 李晶禹

設計 | 寧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