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認兇手為什麼也要排隊?
2019年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直面備受關注的校園霸凌問題,引起較大反響。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小北假裝成強姦犯去吸引警方注意,幫助周冬雨扮演的陳念洗清嫌疑。被警方抓獲後,他與其他三人站在一起,接受當事人辨認。
《少年的你》劇照
如果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98年以後,這裡似乎有一個違反程式的地方:根據公安部1998年發布,2012年修訂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式規定》(公安部令第127號)第二百五十一條,「辨認犯罪嫌疑人時,被辨認的人數不得少於七人」。
其實,在中國外影視劇中,大家經常看到這類場景,警方讓目擊者站在單向透視玻璃前,從一排由犯罪嫌疑人和「吃瓜群眾」混雜組成的隊列中指出犯罪嫌疑人。在刑事偵查程式中,這種辨認方式的正式名稱叫「列隊辨認」,隊列中的「吃瓜群眾」被稱為「陪襯對象」。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必須要混進去一群「吃瓜群眾」
讓辨認人猜謎呢?
這涉及到心理暗示問題
心理暗示是什麼?
心理暗示是指一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外界或他人各種類型的影響,從而無意識地做出行為改變的現象。如果某個人明確要求你做出某種行為,這就不是心理暗示,而是明示、要求、命令了。
現代社會最典型、最廣泛的心理暗示現象就是無處不在的廣告。
我們在觀看廣告的時候,內心往往無意識地接受了廣告中對商品優點的誇讚,並做出傾向購買此種商品的行為改變。當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對廣告免疫甚至厭惡,很多廣告毫無藝術品味,低俗不堪,就像一個瘋子扯著你的耳朵大聲說:「買買買!!!」,對這些赤裸裸的宣傳,我們的意識會啟動資訊攔截機制,將它們排斥在大腦外。
要想躲過意識系統的攔截,廣告就需要具備超高的暗示技巧,最高級的暗示就是讓人意識不到暗示的存在,所以現在各種軟廣告大行其道,它們隱藏於各類媒體內容中,讓我們不知道它們就是廣告,因此得以巧妙地躲過我們意識系統的攔截,進入我們的潛意識。
當然除了廣告外,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心理暗示的例子,從大的方面說,我們的學習、成長、融入社會就是不斷接受暗示的結果,文化、風俗的傳承、明星崇拜、社會恐慌的蔓延也是心理暗示的結果,從小的方面說,減肥的人總感到肚子餓、看到同事穿得少自己會感到熱也是心理暗示。
認兇手為什麼要排排站?
由於警察機關屬於國家強力部門,有很強的權威性,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對當事人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如果直接問當事人某個人是不是他看到的嫌疑人,他在無意中就會認為「既然警察都抓住他了,那就是他了」。所以為了避免產生這種暗示效果,在刑事辨認程式中,世界各國通行採用列隊辨認的方式,將犯罪嫌疑人混雜在吃瓜群眾中,再由當事人指認。為了盡量避免對辨認人產生心理暗示,這些陪襯對象的個頭和外貌往往與犯罪嫌疑人相似。美國有過這樣一個案例,目擊者看到犯罪嫌疑人是黑人,在列隊辨認中,除了嫌犯是黑人外,警方找的其他陪襯對象都是白人,最後被陪審團認定辨認程式違法,否定了檢方控訴。
當然,陪襯對象與嫌疑人也不能太相似,成員外貌高度相似的隊列被稱為「克隆隊列」,這也會為辨認人的指認製造障礙。警方容易對辨認人產生暗示的另一個案例,也是在美國,在列隊辨認時,一名被警方找來扮演陪襯對象的罪犯不太配合,警員呵斥了他幾句,結果導致辨認人一再認定就是他,放過了隊列中真正的罪犯。可見在辨認程式中,警方的一舉一動都要十分謹慎。
陪襯對象從哪兒找來的?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這些陪襯對象都是哪找來的呢?由於世界各國的警察都十分忙,他們可沒功夫在大街上像導演找演員一樣尋尋覓覓,為了方便,實踐中陪辨的人一般由服刑人員扮演,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就由警察扮演。據美國《紐約每日新聞》2014年3月16日報道,紐約警察局經常僱用布魯克林庇護所的流浪漢參與列隊辨認,每次支付報酬10美元(約合70.5元人民幣)左右。
一位經常受雇扮演陪襯對象的流浪漢說:「警察們不想花8小時在大街上找人,在庇護所他們5分鐘就可以找到合適的人。」不過紐約警方否認了報道,布魯克林檢察官辦公室對報道也不予評論。
溫馨提示
您閱讀本文的過程
就是一個接受心理暗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