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不了幾年了!剖析液晶技術的幾大硬傷

回想過去十年,液晶一直佔據著電視的主流市場,更小的體積和更大的顯示面積意味著傳統CRT電視終將會被液晶所取代。

而早年間的預測也早已得到終端市場的應徵,液晶電視取代CRT電視的速度甚至已經超過了業界的預期。

隨後液晶電視也由傳統的CCFL背光過渡到如今的LED背光,可以說液晶電視在整個發展歷程當中是非常快速的。

不過,其實自打液晶問世至現在,在畫質領域一直飽受詬病。

究其原因,簡單說就是液晶顯示技術的小毛病太多,顯示效果從一開始就不如等離子,甚至連CRT都比它強。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液晶顯示技術的幾大「頑疾」,看它能否繼續保持它的霸主地位。

從字面意義上看,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就是「液態晶體顯示」技術,LCD電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液晶電視,是一種採用了LED(發光二極體)為背光光源的液晶顯示技術電視。而正是它的顯示原理決定了液晶顯示技術的一些本質上的限制。

液晶技術響應時間「硬傷」明顯

首先,液晶技術在響應時間上,原則上並不適合動態場景,遺憾的是市場選擇了液晶電視而不是等離子電視。

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用戶抱怨液晶電視的畫面不夠流暢,尤其是一些中低端的電視產品尤為如此。

撐不了幾年了!剖析液晶技術的幾大硬傷

螢幕的響應時間通常是指電視各個像素點對輸入訊號反應的速度,也就是像素由暗轉亮或者由亮轉暗所需要的時間。

時間越短,螢幕響應時間越快,越不容易造成拖影。我們平常看體育比賽的時候,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殘影」現象,而這些殘影會頻繁出現在高速運動的物體上。

想要改變LCD像素點的明暗程度,就要對液晶分子進行一定的偏轉;而液晶分子從接受驅動晶片指令到改變狀態這一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響應時間」。

撐不了幾年了!剖析液晶技術的幾大硬傷

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盡量降低LCD電視的響應時間,目前最好的LCD電視的響應時間為2ms左右。不過液晶螢幕的殘影現象註定「無法根除」,只能做到盡量避免。

漏光:永遠是液晶技術的痛

黑場表現也可以稱為黑位水平:指的是畫面在顯示最深顏色時,究竟能「黑」到什麼程度。

舉一個現實中的簡單例子:經常玩兒遊戲的同學應該比較清楚,在遊戲讀取階段,一般都是黑屏狀態,螢幕下方一般會出現「Now Loading」的白色字樣。這個時候是考驗顯示效果的最佳時機。

撐不了幾年了!剖析液晶技術的幾大硬傷

嚴格講,液晶電視並不能帶來真正的黑色,畢竟遮蔽效果再好,還是會有一定的漏光現象,就連近些年大展頭角的QLED量子點背光系統都無法保證完全不漏光。

液晶本身是不發光的,需要藉助被動光源(背光燈管)才能正常顯示,所以由於天生結構上的限制,液晶一般是通過對白光的屏蔽來實現黑色的表現,因此想要顯示出真正的黑色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無論是CCFL背光、LED背光還是近些年大展頭角的QLED量子點背光系統,都不可避免的會有漏光。

背光燈的存在不僅僅影響液晶產品的黑場(暗部細節)表現,而是從頭到尾都對畫面造成了負面影響。

最後

響應時間是液晶技術動態流暢性的硬傷,而背光燈則是畫質表現的硬傷。

此外,由於液晶螢幕幕的結構比較複雜,分背光層和液晶材料層等等環節,產品厚度以及形態上就產生了鴻溝。

再怎麼優化也不可能做到極致的纖薄與產品形態上的比如彎曲、摺疊的效果。

雖然液晶技術從一開始就不是電視技術最佳選擇,但是對消費者來說,便宜才是王道。

對於中低價位電視產品來說,採購決策被價格影響更明顯,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投入的精力也相對較少,所以液晶電視目前來看還具有絕對優勢。

不過預計在五年之內,印刷OLED甚至QLED、Micorled等新顯示產品將大規模量產。

屆時千元級別的新型顯示電視產品大批上市,而老邁的液晶技術受限於各種影響,終將被取代,逐漸淡出歷史的舞台。

撐不了幾年了!剖析液晶技術的幾大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