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起源又有新挑戰 新研究發現其表面仍在釋放碳

歷史上有關月球起源的假說,大致可歸納為共振潮汐分裂說、同源說、俘獲說和撞擊成因說共4種類型。隨著對月球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認識的逐步深化,最新提出的撞擊成因說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關注,它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是當前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但現在這一假說似乎又遇到了新的挑戰。

近日,據媒體報道,日本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月球上現在仍然存在揮發性碳,這表明月球形成時的溫度較低,因此,這一發現對上述月球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

大阪大學的橫田昭一及其同事利用日本「月女神」(Kaguya)月球軌道器收集了一年半的數據,發現整個月球表面幾乎都在釋放出碳離子

這些排放物幾乎分布在整個月球表面上,但是其數量在月球地理區域方面有所不同。研究人員估計原生碳存在於整個月球上,並支援了含碳月球的假說,在那裡碳被埋藏在其形成中和/或被運輸了數十億年前

研究人員將月球的碳排放與兩個外部來源(太陽風和與微流星體的碰撞)產生的碳的估計值進行比較,發現它們不匹配。研究人員表示,月球的碳排放量比外部產生的排放量更大,這說明月球擁有自己的碳排放。

這一發現表明,月球包含揮發性碳,這種碳要麼是月球在數十億年前形成時就嵌入其中,要麼是在月球形成時被捕獲而來。

揮發性化合物的沸點低,通常存在於行星體的地殼或大氣中。此前,執行「阿波羅」任務的宇航員將一些月球岩石樣本帶回地球,對這些樣本的分析表明,碳和其他揮發性元素只存在於月球的往昔歲月中,現在的月球缺乏揮發性化合物——這對上述月球由兩顆星體碰撞形成理論至關重要。

但最新發現月球上現在仍然存在揮發性碳,這表明月球形成時的溫度較低,因此對碰撞形成理論提出了質疑

月球起源又有新挑戰 新研究發現其表面仍在釋放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