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大手筆採購國產CPU伺服器:華為鯤鵬第一次比肩Intel/AMD
日前,中國電信開啟2020年伺服器集采資格預審,預估集采規模56314台。公告顯示,本次集采共分為8個標包,共計56314台。
其中,I系列是指CPU類型為採用第二代Intel至強可擴展處理器Gold系列或者Silver系列晶片的伺服器;A系列是指CPU類型為第二代AMD EPYC 7002系列處理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集采單獨列出了包含華為鯤鵬920晶片或海光HYGON Dhyana系列處理器的H系列全國產化伺服器,是首次將全國產化伺服器單獨列入招標目錄。
培育自主可控產業鏈
從數量上看,H系列的伺服器集采數量為11185台,佔比接近20%。
據了解,鯤鵬920處理器是華為在2019年1月發布的數據中心高性能處理器,由華為基於ARM架構自主研發和設計,旨在滿足數據中心多樣性計算、綠色計算的需求。
海光HYGON Dhyana處理器是由AMD以及天津海光成立的合資公司(天津海光佔51%股權)研發,專門面向中國伺服器市場的訂製處理器,於2018年啟動生產。
可以看到,H系列國產伺服器的產業鏈才剛剛形成,短期內無法與長期佔據伺服器市場統治地位的Intel x86至強系列相抗衡,但每一個成熟產業鏈的形成均有一個培育的過程,需要在豐富的場景中得到應用和經受考驗。
中國電信此次將國產伺服器單獨列入招標目錄,重點也是為了培育國產自主可控產業鏈。
一方面,中國電信擁有非常豐富的伺服器應用場景,從集採的內容就能看出包括計算型、大數據型、分散式存儲型、NFV型、GPU型等等,能夠為國產伺服器產業鏈提供相當多的「歷練場所」。
另一方面,近年來在科技層面,中興、華為等企業頻頻遭受西方國家的打壓,自主可控成為重要任務。中國電信作為央企,「央企」的稱號意味著責任,因為中央企業承擔著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以及企業發展的責任。因而,培育國產自主可控產業鏈需要央企做出表率。
當然,也能看到,中國電信目前是以一種最為謹慎的方式培育國產自主可控產業鏈。
無可爭議,基於x86架構的Intel伺服器晶片仍是當前伺服器整機的主流選擇,而產業鏈的培育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保障當前系統穩定運行的大前提下,積極引入國產新鮮血液不失為一種最合理的選擇。
自主可控,抵禦風險
近年來,中興事件、華為事件等等都在提醒我們關鍵行業實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如果說國產化替代是一場戰爭,那麼CPU、作業系統、資料庫等基礎軟硬體,就是「自主可控」的「正面戰場」,是國家網路安全的基礎和保障。
目前中國自主可控產業鏈可大致分為,基礎軟體(作業系統、資料庫、中間件)、基礎硬體(CPU、伺服器、存儲、網路設備)、應用軟體(企業服務)三大類。此次中國電信集採的伺服器正是屬於其中一類。能夠在現網中得到應用,是實現自主可控的第一步。
此次集采,H系列涉及兩款伺服器晶片,分別是華為鯤鵬920晶片和海光HYGON Dhyana x86晶片。需要指出的是,能夠進入中國電信的集采目錄,必定是經受住了運營商嚴苛的全方位測試,滿足各應用場景的需求。
據了解,華為鯤鵬是以系列晶片為核心,華為鯤鵬生態包括自主可控的PC、伺服器、存儲、作業系統、中間件、虛擬化、資料庫、雲服務等。
同時,海光國產x86處理器完成技術迭代,目前海光已完成技術吸收,正在開始技術迭代,預計14nm海光2號今年下半年在台積電和三星開始量產,7nm20年底試流片。
當然,實現自主可控並不是意味著全部替代,最關鍵的還是擺脫被卡脖子的狀態,脫離過度的依賴關係,從而增強抗風險能力。因為在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競合是常態,也有利於產業的健康發展。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隨著黨政軍、關鍵行業國產化的推進,國產CPU伺服器的集采將常態化。
中國電信等中央企業應擔起央企的責任,為國產化提供成長的沃土,從而為自主可控產業鏈的成熟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實現產品應用於全行業,擺脫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