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時代的數據中台(三)
- 2019 年 10 月 7 日
- 筆記
一、從技術角度,為什麼採用ESB的數據中台不適合互聯網場景?
1、ESB的數據交換匯流排成了整個系統的核心瓶頸。

2、去中心化的服務架構提供直連方式。

綜上,像電商系統,一個「結算」、「下單」按鈕,後台將調用超200次服務,如果用ESB的方式,收到資訊的回應將超過幾秒鐘,客戶體驗不好,而且ESB中間件的壓力也非常大。另外,如果ESB出現故障,將直接造成所有的業務系統down機。
二、如果對ESB進行擴展,能否滿足互聯網應用需要?
如果我們估計業務量需要5台ESB伺服器同時以集群方式提供服務,並考慮了20%的冗餘。如果此時故障了一台伺服器,另外4台伺服器處於100%的負載狀態,業務量只需增加1%將直接導致雪崩效應,所有的伺服器全部中斷。
而當業務故障恢復時,也不能僅恢復1、2台就開始承載業務,必須將所有的5台ESB伺服器全部恢復後(此時業務處於完全中斷狀態),才能放開業務。否則雪崩效應將再次發生。
而去中心化的架構,業務的高峰擁堵只會發生在某些高負載的模組,不會影響其它業務模組,我們也可以針對高負載的模組進行針對性的擴容。
越來越多的企業、互聯網公司已拋棄ESB型的中心化架構。
三、採用去中心化的結構,如何保障高可用?
各位一定會聯想到,採用雲中心化的結構,服務調用者、服務提供者採用直連方式,而當某服務節點中斷時,備用的服務節點如何接替服務?
在正常工作狀態,服務調用者通過註冊中心服務提供者的地址,當服務者提供者故障時,註冊中心將備用的服務節點地址發送給服務調用者,以保障高可用。
同時註冊中心還可以根據服務提供者的工作負載,提供服務路由權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