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下一台電腦只能做個玩具?iPad真夠生產力嗎
iPad能不能取代電腦?隨着iPad硬件的愈發強大,眾人都展開了這方面的想像。
而蘋果自身更是往這一方向推波助瀾,這幾年不僅新建了iPad Pro這條產品線,也將iPad的系統重新命名為iPadOS,和iOS區分開來。
眾所周知,PC的價值在於生產力。而無論是iPad Pro還是iPadOS,其着力點也在於生產力。
最新一代的iPad Pro用上了更強大的處理器、更大的內存,使用更通用的USB接口;
而iPadOS則對鼠標觸摸板有了更出色的支持,同時蘋果也發佈了妙控鍵盤等生產力配件。
蘋果揚言,「你的下一台電腦,何必是電腦」。
那麼iPad現在真的擁有比肩PC的生產力了嗎?硬件的方面還好說,蘋果本來就擁有很強的硬件設計能力,iPad的硬件形態隨時可以大變樣;
重點是iPad的靈魂iPadOS,操作系統要具有生產力,不僅需要合理的設計,還需要常年的生態沉澱。
iPadOS已經快滿周歲了,它真的生產力了嗎?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iPadOS:它真的夠生產力嗎?
在iPad Pro誕生時,很多人士都特意用iPad Pro來處理日常工作,以考驗iPad到底能不能滿足生產力需求。
iPadOS的出現,進一步促進了這股風潮。然而大家的試驗是否成功?起碼就筆者的親身體驗,iPadOS仍未足以令人放棄PC。
系統機制不夠生產力。
儘管iPadOS改名了,但其系統機制仍和iOS一脈相承,難以勝任很多生產力場合。
例如APP太過容易被系統強行中斷,工作用的APP放到後台,開瀏覽器查資料,多開幾個網頁,回來發現APP居然被系統強行殺掉了,工作進度根本無法正常續存,這在正兒八經的PC中基本不會發生(將內存用到OOM的極限情況另說)。
與此同時,iPadOS的多窗口機制也不甚完善,只能同屏顯示兩個APP。
很多工作需要多種軟件來同時完成,例如筆者的日常工作,就需要同時保持文本編輯軟件、通訊軟件、資料閱覽軟件多個窗口同屏,iPadOS根本無法做到。
軟件應用缺乏生產力。
儘管某些生產力軟件例如PS,已經發佈了iPad版本,但時至今日你仍然很難使用iPadOS上的應用,進行軟件開發、項目管理、工程設計等工作。
而新來乍到的生產力軟件,和桌面版相比,也存在功能上的缺失,例如iPad上的PS甚至會缺乏大量濾鏡、自定義筆刷、圖層樣式之類的關鍵特性。
幸運的是,這個短板有慢慢變長的跡象。PS的更新補足了部分功能(但仍遠遠不夠)。
而iPadOS也出現了LumaFusion這樣好用的剪視頻APP,相比iPhone的確更具生產力。但在可見的未來,iPadOS上的軟件應用仍不可能在生產力領域和PC有一戰之力。
生態適配不夠生產力。
為了iPad更具生產力,蘋果專門打造了新鍵盤,並設計了一套和macOS一脈相承的鼠標觸控板手勢。
然而,這是否就能讓iPad化身為筆記本形態、生產力暴增?並不能。
在iPadOS上想要模擬筆記本的使用形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APP的適配問題。
連接鍵盤、放倒iPad後橫屏使用,開啟某個APP,這個APP卻必須豎屏使用,你不得不把屏幕又倒回來——這樣的體驗,是iPad用戶的日常。
連APP都無法適配橫屏,光是有個鍵盤,談何比肩筆記本電腦呢?
外設兼容不夠生產力。
其實相比之前,iPad已經在這方面進步良多。在硬件方面,iPad Pro換用了更通用的USB Tpye-C接口;
在軟件方面,iPadOS的藍牙匹配更加開放,可以用藍牙連接更多的無線設備了……
得益於此,鼠標、遊戲手柄等設備在iPad中已經得到了更好的兼容,然而這一切仍遠遠不夠。
iPadOS目前能夠兼容的外設,種類依然是有限的。一個具有生產力的操作系統,必須考慮各類設備的兼容。
以Windows為例,為了兼容各類GPU,構建起了WDDM圖形驅動模型;為了兼容各類音頻設備,則構建了UAA音頻架構……而iPadOS顯然還沒有做到這種程度。
iPadOS在生產力方面需要補的課,並不止上文所說的那些,還有文件管理系統、任務管理等等諸多方面,這裡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列舉了。
iPadOS現在能幹什麼?
當然,iPadOS在生產力方面並非一無是處,對於特定的工作,它的確是非常出色的工具。
圖形繪製。
iPadOS有着非常出色的色彩管理系統,配合Apple Pencil,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媲美專業的數位板;
閱讀書寫。
iPadOS上有很多出色的閱讀器和筆記APP,用作文件閱讀、批閱還是很不錯的;
有了iPad,很多情況下用不着紙本子了
思維整理。iPadOS很適合用來做筆記,也很適合用來畫思維導圖、整理思路;
簡單的音視頻剪輯。iPadOS內置了比較高效的解碼器,也能夠正確轉換音頻的採樣率等參數,配合相應的APP,可以勝任一些輕度的音頻、視頻剪輯工作。
雖然iPadOS仍未能達勝任重度的生產力任務,但既然蘋果打出了生產力這張牌,iPadOS當然不會止步於此。
iPadOS這才剛剛從iOS分家,通過一些跡象,不難發現蘋果對它的厚望。在未來,iPadOS的姿態可能和如今截然不同。
iPadOS未來將脫胎換骨?
iPadOS脫胎於iOS,但其使用場景,卻和以往有很大不同。
和以往相比,iPadOS更加強調結合鍵盤使用,與此同時蘋果也做出了一系列改變,iPadOS在未來有望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
全新的開發生態
這是普通用戶很少去注意的一個點。在2019的WWDC大會上,蘋果推出了SwiftUI和Mac Catalyst,這讓iPadOS、macOS的軟件應用共通成為了可能。
如果你有蘋果N套件,那麼應該會知道長時間以來,它們的軟件應用是分開的。
iPhone和iPad雖然都是iOS,但APP分為iPhone版和iPad版(iPad版一般帶有HD標識),而macOS的軟件購買渠道更是和iOS不同。
而隨着SwiftUI和Mac Catalyst的出現,它們之間的壁壘正被打破。
SwiftUI的作用在於,開發者能用較為簡單的代碼,一次開發出適配多個平台的軟件UI。
這打通了iPhone和iPad之間的UI隔閡,如果你留心觀察,可以發現某些APP已經不再區分iPhone和iPad版了(例如QQ),這正是SwiftUI在發揮作用。
其實,SwiftUI還能打通更多蘋果平台的UI,例如tvOS、macOS。
只不過SwiftUI作為新生事物,影響力還沒到這地步,但未來是值得期待的。
再來說說Mac Catalyst。如果說SwiftUI造福所有的蘋果平台,那麼Mac Catalyst就是對iPadOS和macOS的獨門利好了。
通過Mac Catalyst,開發者在構建一個iPad APP的同時,這個APP也能成為macOS的原生應用。
從某個角度來說,Mac Catalyst將會是iPadOS和macOS新的開發基準,iPadOS將會和macOS的應用生態深度融合。
當前,iPad所使用的A系列處理器,規模上已經足以和MacBook使用的低壓x86處理器一較長短,而蘋果打算將macOS遷移到ARM上,也已經不算是什麼秘密。
Mac Catalyst會成為macOS遷移到ARM的引橋,在將來,iPadOS和macOS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共享生態,iPad將會成為另一個形態的MacBook,這才是iPadOS未來所能到達的上限。
更通用的購買渠道
蘋果不僅在技術上布局多平台開發,在運營上也作出了努力。
在上個月,蘋果宣布推出Universal Purchase,用戶只需要一次購買,就可以購買到同一個APP在iOS、iPadOS、macOS、tvOS上的不同版本。
顯然,SwiftUI和Mac Catalyst為跨平台開發打下了基礎,而Universal Purchase則在運營上作了強有力的補充。
不過目前Universal Purchase尚未被廣泛使用,開發者如果想要自己的作品支持Universal Purchase,需要在Xcode開發工具中使用專屬的ID。
而新的Xcode 11.4剛推出不久。而根據最新消息,蘋果正努力將Xcode帶到iPadOS平台,用iPad也可以敲代碼了!這無疑再度印證了蘋果跨平台的決心。
簡而言之,儘管iPadOS現在並沒有太高的生產力,但蘋果正在通過跨平台這一策略,令它慢慢開始和macOS共享生態。
在未來,iPadOS的上限可期,甚至可以發展成為Mac的另一形態;而即使發展不如人願,它也能承載Mac的部分功能,無論如何都要比現在更有生產力。
後話
iPadOS是否足夠生產力?就目前而言,它仍只能勝任例如繪圖、記錄等少量特定工作,「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也依然是很多iPad用戶的現狀。
不過,蘋果正通過跨平台策略,以及其他一些系統機制的更改,令iPadOS變得更像是一個桌面級別的系統。
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這條路並不好走。跨平台在業界中並不是新鮮玩意兒,這條路布滿先驅的腳印,也布滿了先驅們踩過的坑。
微軟Windows和Surface軟硬件雙管齊下玩跨平台,時至今日Windows的交互仍難盡人意,UWP生態半死不活,Surface的形態也仍未穩定。
注重極致交互體驗的蘋果,已經在iPad上帶來了非常不錯的觸控、鼠標操作兼容,未來蘋果是否會在跨平台的路上走得比微軟更好?這是需要觀望的。
儘管蘋果對自家生態的話語權很大,但目前來看,蘋果的一些舉措並沒有得到推廣。
例如SwiftUI,時至今日仍有大量的iPad APP未曾採用SwiftUI開發,這就導致了前文所提到的「儘管iPad有了好鍵盤,但仍有大量APP無法適配橫屏」這一現象。
iPad一向不如iPhone那樣為開發者們所關注,要如何才能帶動開發者為iPadOS添磚加瓦?這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總的來說,iPadOS目前仍未展現出很高的生產力。
對於特定人群,iPad是一個不錯的工具;但iPad想要成為更多人的「下一台電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