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無限雨如煙——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與挑戰(四)

  • 2020 年 4 月 10 日
  • 筆記

五、對數字化銀行的展望

以上,本文闡述了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整體架構的重要性、新技術對銀行轉型的作用與不足、業務應當實現的調整,並提出了「戰略轉型——架構轉型——技術轉型——業務轉型」的轉型實施路徑,既然目前尚未有很好數字化銀行範例,本文最後就大膽展望下數字化銀行的形態,這其實也可以算是未來金融業的形態,但並非「虛幻」,其中技術可提供的支持多已具有可信的現狀。

(一)渠道形態徹底改變

首先,在視覺方面。虛擬現實技術已經得到了良好的應用。電梯製造商蒂森克虜伯為銷售人員配備了微軟公司的HoloLens,銷售人員在建築現場可以使用HoloLens測量樓梯等實際環境的3D數據,並通過雲端與公司相關部門共享,實現實時反饋。美國最大的軍用飛機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在嘗試將AR技術應用到飛機製造過程中,在安裝起落架的部件時,工程師通過愛普生Moverio的AR眼鏡顯示的安裝手冊和操作步驟,可以詳細了解每根線纜、螺栓以及需要安裝的位置和編號等信息,從而提高安裝效率。通過此類設備,客戶完全可以在任何地點與金融機構的服務人員進行具有良好視覺效果的溝通。數字人類技術近年發展較快,可以與虛擬現實設備結合。兩獲奧斯卡獎的新西蘭Soul Machine公司推出的女性數字人類Rachel能夠以豐富的表情與人交流。梅賽德斯奔馳公司、蘇格蘭皇家銀行已經「僱傭」了該公司設計的數字人類為客戶提供服務。數字僱員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結合,可以使虛擬渠道變得非常「真實」。

其次,在語音交互方面。除去語音識別、語義分析已經取得的成就外,多輪交互技術的發展也在加快,百度的DuerOS等人工智能語音交互平台正致力於這方面的發展,微軟小娜、小冰等各種聊天機械人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近兩年的智能音響大戰已經讓語音控制技術走入了家庭生活,在大量用戶交互的支持下,技術將取得更快的發展。語音交互疊加視覺技術,未來將使虛擬渠道完全能夠提供與櫃面服務相近的服務感受,而基於強大的算力、算法,其在多方面超越人工服務的可能性非常巨大。

第三、數字身份。身份識別是眾多金融和非金融服務場景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數字身份可以有效的解決驗證和授權這兩個身份識別的核心問題。數字身份的未來方向很可能是與結合區塊鏈技術相結合。微軟今年發佈的區塊鏈去中心化身份識別系統DID(Decentralized IDs),已經允許用戶對自己的身份信息有一定掌控權。Libra白皮書中也提到了對數字身份的關注。

第四、法定數字貨幣。虛擬服務替代物理網點的最後一塊拼圖很可能來自法定數字貨幣。我國央行目前對整個數字貨幣體系及應用方法有着非常全面、領先的研究成果,有專門的數字貨幣研究所和數十項相關專利技術,其數字貨幣模型等研究成果還榮獲了2017年銀行科技發展獎一等獎。銀行電子渠道的興起對業務離櫃率貢獻極大,但現金仍是人們不得不去網點的最重要原因,如果法定數字貨幣發行,人們對物理網點的依賴將徹底消除。網點的存在將基於其他目的,比如Capital One的網點主要是Capital One咖啡館,頗具企業文化展示效果。

可見,在視覺、語音、數字身份、數字貨幣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人們將通過各類虛擬設備便捷地使用等同甚至超過現有「櫃檯+網絡」方式提供的金融服務,渠道形態終將發生極大變化。

(二)金融服務接入方式的改變

脫「虛」向實是國家對金融行業發展方向的明確要求,金融行業必須回歸金融本質,而金融的本質就是金融服務,是為實體客戶提供實實在在、普惠的金融服務,這種服務應當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按需設計、多方共贏,服務能力是有專長的,但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應當是無縫銜接、無界融合的。

從簡單的接口設計到API的發展,技術已經逐漸具備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去理解和實現分工協作的基礎能力。平台化思維在近年不斷取得突破性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基於平台共同為客戶提供跨領域的服務。平台服務的目標是讓客戶更容易獲得需要的服務,與場景結合更深、更智能、更便捷,而這一切的基礎是所有平台建設的參與方能夠做到開放、共享、互聯,也就是邊界的開放、信息的共享、能力的互聯。

為了回歸金融服務的本質,銀行必須要逐漸打開邊界,與各行各業互聯互通、合作共贏,這是技術和業務發展的共同趨勢,「開放銀行」正順應了這一理念,未來金融服務可以按需求「拼湊」業務,隨時出現,達到其作為服務行業的最高境界。但是對於監管而言,「開放銀行」會更加模糊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的界限,使監管方向朝向更加註重行為而非機構。

(三)業務模式的最終改變

基於上述兩方面的設想,銀行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實現7×24小時的「貼身」服務,在各種需要金融服務的場景出現並向其他行業的場景中滲透,而最重要的,如果貨幣形態發生較大改變,那麼基於現有貨幣形態的金融業務模式會徹底改變。如同實物貨幣到信用貨幣帶給金融的變化一樣,數字貨幣是一種向實物貨幣的回歸,或者稱其為螺旋式上升的回歸。關於數字貨幣對存款、貸款、匯款的影響可參見筆者《數字貨幣可能誘發的現金社會經濟活動的模擬及思考》、《新"匯通天下":用穩定幣實現跨境支付方案》、《現金抽水機:Libra》等文章,因篇幅有限,不在此贅述。

數字貨幣因其具有的實物貨幣特性,會導致金融在"融"、"通"這兩個基礎業務上的巨大變化,"通"可以跟現有的銀行無關,因此,資金流通網絡將不再是銀行的獨特資源;"融"很可能失去信用創造功能,也即,銀行未來的業務很可能基於實時資金撮合而非現在攬儲放貸的錯配模式。

撮合模式對時效性,也即撮合效率要求非常高,這種模式也會導致金融產品的種類大為簡化和流程的極大壓縮,目前我們在貿易融資等領域看到的大部分以消除不同場景下的信息不對稱為目的的金融產品都將隨着區塊鏈、物聯網等增強信息可信性技術的發展而消失。這種情況會導致業務流程對信息系統的依賴進一步增強而對人的依賴逐步下降,從而要求流程自動化水平的提升。但是信息系統並不能包辦一切,人機協同的合理安排是未來銀行業務流程、業務架構設計要關注的主題。

由於上述業務模式的改變需要對技術的深入理解,將沒有一家銀行不足以稱自己為科技公司,無論其規模大小,無論其是全能銀行還是專業銀行,銀行從業人員的構成或者人員能力構成將發生較大變化。至此,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才算完成,真正進入數字化銀行階段。

*******************************************************

無論舉出多少例證、提出多少方法,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乃至各類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仍如細雨蒙蒙的江南美景般,給人「江山無限雨如煙」的夢幻之感,但是,所有人也都知道其中隱含着氣勢磅礴、值得為之奮鬥的瑰麗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