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辦公我差點變成廢柴,多虧了這張圖

  • 2020 年 4 月 10 日
  • 筆記

各位讀者大大們,大家差不多都復工了吧?

我最近也復工了,在家辦公的美好日子結束了。最美好的日子,應該是剛放假的頭一個月里,工作事情也不多,在家感覺真爽,心想着終於可以體驗一把自由職業的感覺了,總算有大把的時間寫文章了,讓你們見證一下高產似那啥的四猿外。

然而,想的很美好,現實很打臉,文章沒寫多少,仍然是周更的節奏,時間都不知道去哪了,感覺自己都快變成一個廢物了。

慚愧啊!這哪是什麼自由職業的節奏,根本就是退休生活的節奏啊!

那段時間也認識了幾個寫公眾號的號主,看大家產出一篇接一篇的文章,自己真 tm 臉紅。真應了那句話:
比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更努力

說句實話,我深知拖延症的危害,原來也寫過一篇關於拖延症的文章。上班的時候,我自認為自己還是挺自律的一個人,雖然累一點,但是把時間安排好,還是能保證工作、寫文章兩不誤。

但是放假以後,腦子裡兩個小人兒打架的時候,為什麼自律的小人兒總是被懶惰的小人兒打的鼻青臉腫呢?

咋就墮落了呢?這墮落的背後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究竟隱藏着哪些不為人知的玄機?

萬幸,和滿大街的英雄電影套路一樣一樣的,在我徹底變成廢柴之前,被虐了無數次的自律的小人兒,終於把懶惰的小人兒揍趴下了。我的內心發出了一聲吶喊:時間管理

市面上關於時間管理的書和軟件不少,本文不做介紹,因為大部分人都屬於道理都懂,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還是說一下我是怎麼做的吧。

首先,我在樊登讀書會裡找了幾本時間管理的書又聽了一遍,然後在網上又看了一些資料,接下來照貓畫虎,畫了這張圖,圖丑勿噴:

結合這張圖和大家說一下我的做法:

1. 隨時收集一切事情

我現在會把所有能想到的事情就記到手機備忘錄里,比如:讀一本書,要開一個會,給xx打個電話,一個寫作靈感、學習理財知識等等。

收集的時候不管事大事小,盡量別漏。我以前打電話、回郵件這種小事不太在意,結果我發現,恰恰是小事最容易忘了辦。

還有,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一起收集。工作和生活都要平衡好,生活上的事情拖延了,也會影響工作。我曾經不止一次在擼代碼途中,突然想起來「壞了,忘了給媳婦清空購物車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想到就馬上記下來,可以記得簡單,自己能看懂就好,一定別拖。

記錄之後就忘了它,別讓它佔據你的大腦。

2. 把備忘錄的事情變成任務清單

備忘錄里的事情太粗了,而且數量多,不能成為行動計劃。

我在每天工作之前,會先逐項看備忘錄里的事情:

  • 能在 2 分鐘之內解決的事情,立刻去做,就不用加入待辦清單了。例如:給朋友回個電話。
  • 當初記錄的這個事情,現在是不是可以不做了?不需要做了,就把它刪掉。
  • 這個事情是不是要今天做?不着急就先放回備忘錄。
  • 今天要乾的事情哪些可以嘗試委託給別人?注意,這不是推脫,是別人做這件事比你更合適。
  • 把事情細化成可執行的任務。比如「今天寫文章」這叫事情,「今天收集文章資料,整理出文章提綱」,這叫可執行的任務。

  • 把有時間要求的任務,我會放到 iPhone 的「提醒事項」App里(例如:11 點參加 xx 會議)。
  • 沒有時間要求的,我就寫到便簽上,然後按照人員、地點、重要性分類貼在抬眼就能看見的牆上。用按人員分類,簡單解釋一下:比如我今天有三個任務,需要找李四,那我就可以去找他一趟把這三個全處理掉,省的漏了還得再跑一趟。

這樣,我就把事情變成一個個的任務,組合在一起就是我一天的待辦清單、行動計划了。

這個過程會花點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

同上,這個過程做完,然後就忘掉你的清單吧。

3. 每次只處理一件任務

有了清單之後,就是一件一件的處理:

  • 每次只處理一件任務,集中精力專心處理眼前的任務,盡量不要再惦記其他事了。這時候的大腦就是 CPU,不是存儲——只負責解決問題,不負責記事情。
  • 一口氣做完,盡量別中斷,例如你擼代碼的時候被打斷了,再繼續擼的時候,還得花時間續上之前的思路。
  • 別輕易把一件任務做一半再放回到清單里。
  • 找一個合適的環境。我在家的時候,也給自己定過看書的任務,起初是在沙發上看書,但是好幾次都是沒看幾頁就睡著了。。。後來還是老老實實的坐到桌子前看書了。

以上就是關於時間管理的我的親身實踐,雖然實踐時間不長,但還是有幾點心得希望和大家分享:

  • 大腦是用來思考的,別總是用來記事情,別總是消耗大腦提醒我們該做而又沒做的事情。把記錄、提醒的活兒,交給手機、軟件、紙和筆。
  • 收集事情的時候寧濫勿缺,隨時收集,隨時忘記,讓大腦清空
  • 把事情變成可執行的任務。我之前很多拖延都是因為事情不具體,不明確。比如讀書,要讀多少頁,分幾次讀完完全沒計劃,都是看心情。
  • 把放鬆和獎勵也列到任務清單里去,勞逸結合,我們又不是機器、時間的奴隸。之前發的這個朋友圈,就是定了一個任務,寫倆小時文章之後,獎勵自己喝一小口。

  • 我現在特意不把任務排得滿滿當當的,一方面因為安排太多,干不完有挫敗感;另一方面因為每天總會有突發事情打亂你的計劃。所以給自己留點緩衝。
  • 有的事情嘗試委託別人,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
  • 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最容易被拖延,比如:程序員 35 歲之後的出路就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你覺得自己還年輕,離自己還早着呢,但是現在不開始規劃,以後這個事情就可能變成你的重要且緊急的事情。
  • 我給自己今年定的目標是公眾號讀者數到 1 萬,工資之外的收入能做起來。我現在的備忘錄、任務清單里都有目標相關的事情,沒有目標瞎忙活,那不就是無頭蒼蠅了嗎?
  • 有了目標之後,我還經常 yy 一下目標達成的情景,yy 之後更有幹勁了。

時間管理我也是新手,慢慢來,一口吃不成個胖子。自己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最大收穫就是感覺腦子輕鬆了,把記事情的工作逐漸從大腦里去掉,雖然事情很多,但是比以前自如多了,也很少發生忘事了,真的很爽。

如果大家看完覺得還有點道理的話,真心希望大家按照我那張圖,或者自己弄一張圖,開始行動起來。

以前的文章中我說過,對程序員來說,除了提高技術,還得提高自己的各種能力。我覺得能力比技術更重要,技術是會過時的,能力不會過時,而且會越來越強。時間管理能力,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對每個人來說,最公平的一點就是: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

本來這篇文章寫到這裡就算結束了,但是我在搜集素材的時候,看到一個視頻很棒,可惜不支持文章發視頻,我就截圖加文字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個教授先拿出一個空罐子

然後教授把高爾夫球放到罐子里,問學生罐子滿了嗎,學生說滿了

然後教授又把小石頭、沙子放到罐子里,問學生滿了嗎,學生說滿了

最後,教授又在滿滿的罐子里倒入了一些啤酒

教授說:

  • 罐子就是你們的時間、人生;
  • 高爾夫球代表最重要的事情,石頭、沙子代表其他重要的事情、小事;
  • 如果先把石頭、沙子放到罐子里,你就放不進去高爾夫球了;
  • 也就是說如果你把時間精力都消耗在小事上,你就不會有時間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 人生應該優先、專註那些重要的事情
  • 最後的啤酒代表啥呢?不管你時間多麼緊湊,仍然有空和朋友們把酒言歡。

最後,以上文字不是雞湯,是我的自己經歷。希望這篇文章,我的這張圖、這個視頻,能幫到你們。歡迎大家掃碼關注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