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源碼:Redis如何清除過期key
- 2020 年 4 月 1 日
- 筆記
「叮……」,美好的周六就這麼被一陣釘釘消息吵醒了。
業務組的同學告訴我說很多用戶的帳號今天被強制下線。我們的帳號系統正常的邏輯是用戶登錄一次後,token的有效期可以維持一天的時間。現在的問題是用戶大概每10分鐘左右就需要重新登錄一次。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原因:1、token生成時出問題。2、驗證token時出現問題。
通過檢查日誌,我發現是驗證token時,Redis中已經沒有對應的token了。並且確定了生成新的token時,set到Redis中的有效期是正確的,那麼就基本可以確定是Redis的問題了。
於是又去檢查了Redis的監控,發現在那段時間Redis由於內存佔用過高強制清理了幾次key。但從日誌上來看,這段時間並沒有出現流量暴漲的情況,而且Redis中key的數量也沒有顯著增加。那是什麼原因導致Redis內存佔用過高呢?確定了Redis內存升高不是我們造成的之後,我們又聯繫了業務組的同學協助他們,他們表示最近確實有上線,並且新上線的功能有使用到Redis。但我仍然感覺很奇怪,為什麼Redis中的key沒有增多,並且沒看到有其他業務的key。經過一番詢問,才了解到,業務組同學使用的是這個Redis的db1,而我用的(和剛查的)是db0。這裡確實是我在排查問題時出現了疏忽。
那麼Redis的不同db之間會互相影響嗎?通常情況下,我們使用不同的db進行數據隔離,這沒問題。但Redis進行清理時,並不是只清理數據量佔用最大的那個db,而是會對所有的db進行清理。在這之前我並不是很了解這方面知識,這裡也只是根據現象進行的猜測。
好奇心驅使我來驗證一下這個想法。於是我決定直接來看Redis的源碼。清理key相關的代碼在evict.c文件中。
Redis中會保存一個「過期key池」,這個池子中存放了一些可能會被清理的key。其中保存的數據結構如下:
struct evictionPoolEntry { unsigned long long idle; /* Object idle time (inverse frequency for LFU) */ sds key; /* Key name. */ sds cached; /* Cached SDS object for key name. */ int dbid; /* Key DB number. */ };
其中idle是對象空閑時間,在Reids中,key的過期算法有兩種:一種是近似LRU,一種是LFU。默認使用的是近似LRU。
近似LRU
在解釋近似LRU之前,先來簡單了解一下LRU。當Redis的內存佔用超過我們設置的maxmemory時,會把長時間沒有使用的key清理掉。按照LRU算法,我們需要對所有key(也可以設置成只淘汰有過期時間的key)按照空閑時間進行排序,然後淘汰掉空閑時間最大的那部分數據,使得Redis的內存佔用降到一個合理的值。
LRU算法的缺點是,我們需要維護一個全部(或只有過期時間)key的列表,還要按照最近使用時間排序。這會消耗大量內存,並且每次使用key時更新排序也會佔用額外的CPU資源。對於Redis這樣對性能要求很高的系統來說是不被允許的。
因此,Redis採用了一種近似LRU的算法。當Redis接收到新的寫入命令,而內存又不夠時,就會觸發近似LRU算法來強制清理一些key。具體清理的步驟是,Redis會對key進行採樣,通常是取5個,然後會把過期的key放到我們上面說的「過期池」中,過期池中的key是按照空閑時間來排序的,Redis會優先清理掉空閑時間最長的key,直到內存小於maxmemory。
近似LRU算法的清理效果圖如圖(圖片來自Redis官方文檔)
這麼說可能不夠清楚,我們直接上代碼。
源碼分析
上圖展示了代碼中近似LRU算法的主要邏輯調用路徑。
其中主要邏輯是在freeMemoryIfNeeded
函數中
首先調用getMaxmemoryState
函數判斷當前內存的狀態
int getMaxmemoryState(size_t *total, size_t *logical, size_t *tofree, float *level) { size_t mem_reported, mem_used, mem_tofree; mem_reported = zmalloc_used_memory(); if (total) *total = mem_reported; int return_ok_asap = !server.maxmemory || mem_reported <= server.maxmemory; if (return_ok_asap && !level) return C_OK; mem_used = mem_reported; size_t overhead = freeMemoryGetNotCountedMemory(); mem_used = (mem_used > overhead) ? mem_used-overhead : 0; if (level) { if (!server.maxmemory) { *level = 0; } else { *level = (float)mem_used / (float)server.maxmemory; } } if (return_ok_asap) return C_OK; if (mem_used <= server.maxmemory) return C_OK; mem_tofree = mem_used - server.maxmemory; if (logical) *logical = mem_used; if (tofree) *tofree = mem_tofree; return C_ERR; }
如果使用內存低於maxmemory的話,就返回C_OK
,否則返回C_ERR
。另外,這個函數還通過傳遞指針型的參數來返回一些額外的信息。
- total:已使用的位元組總數,無論是
C_OK
還是C_ERR
都有效。 - logical:已使用的內存減去slave或AOF緩衝區後的大小,只有返回
C_ERR
時有效。 - tofree:需要釋放的內存大小,只有返回
C_ERR
時有效。 - level:已使用內存的比例,通常是0到1之間,當超出內存限制時,就大於1。無論是
C_OK
還是C_ERR
都有效。
判斷完內存狀態以後,如果內存沒有超過使用限制就會直接返回,否則就繼續向下執行。此時我們已經知道需要釋放多少內存空間了,下面就開始進行釋放內存的操作了。每次釋放內存都會記錄釋放內存的大小,直到釋放的內存不小於tofree
。
首先根據maxmemory_policy
進行判斷,對於不同的清除策略有不同的實現方法,我們來看LRU的具體實現。
for (i = 0; i < server.dbnum; i++) { db = server.db+i; dict = (server.maxmemory_policy & MAXMEMORY_FLAG_ALLKEYS) ? db->dict : db->expires; if ((keys = dictSize(dict)) != 0) { evictionPoolPopulate(i, dict, db->dict, pool); total_keys += keys; } }
首先是填充「過期池」,這裡遍歷了每一個db(驗證了我最開始的想法),調用evictionPoolPopulate
函數進行填充。
void evictionPoolPopulate(int dbid, dict *sampledict, dict *keydict, struct evictionPoolEntry *pool) { int j, k, count; dictEntry *samples[server.maxmemory_samples]; count = dictGetSomeKeys(sampledict,samples,server.maxmemory_samples); for (j = 0; j < count; j++) { unsigned long long idle; sds key; robj *o; dictEntry *de; de = samples[j]; key = dictGetKey(de); /* some code */ if (server.maxmemory_policy & MAXMEMORY_FLAG_LRU) { idle = estimateObjectIdleTime(o); } /* some code */ k = 0; while (k < EVPOOL_SIZE && pool[k].key && pool[k].idle < idle) k++; if (k == 0 && pool[EVPOOL_SIZE-1].key != NULL) { continue; } else if (k < EVPOOL_SIZE && pool[k].key == NULL) { } else { if (pool[EVPOOL_SIZE-1].key == NULL) { sds cached = pool[EVPOOL_SIZE-1].cached; memmove(pool+k+1,pool+k, sizeof(pool[0])*(EVPOOL_SIZE-k-1)); pool[k].cached = cached; } else { k--; sds cached = pool[0].cached; /* Save SDS before overwriting. */ if (pool[0].key != pool[0].cached) sdsfree(pool[0].key); memmove(pool,pool+1,sizeof(pool[0])*k); pool[k].cached = cached; } } /* some code */ } }
由於篇幅原因,我截取了部分代碼,通過這段代碼我們可以看到,Redis首先是採樣了一部分key,這裡採樣數量maxmemory_samples通常是5,我們也可以自己設置,採樣數量越大,結果就越接近LRU算法的結果,帶來的影響是性能隨之變差。
採樣之後我們需要獲得每個key的空閑時間,然後將其填充到「過期池」中的指定位置。這裡「過期池」是按照空閑時間從小到大排序的,也就是說,idle大大key排在最右邊。
填充完「過期池」之後,會從後向前獲取到最適合清理的key。
/* Go backward from best to worst element to evict. */ for (k = EVPOOL_SIZE-1; k >= 0; k--) { if (pool[k].key == NULL) continue; bestdbid = pool[k].dbid; if (server.maxmemory_policy & MAXMEMORY_FLAG_ALLKEYS) { de = dictFind(server.db[pool[k].dbid].dict, pool[k].key); } else { de = dictFind(server.db[pool[k].dbid].expires, pool[k].key); } /* some code */ if (de) { bestkey = dictGetKey(de); break; } }
找到需要刪除的key後,就需要根據設置清理策略進行同步/異步清理。
if (server.lazyfree_lazy_eviction) dbAsyncDelete(db,keyobj); else dbSyncDelete(db,keyobj)
最後記下本次清理的空間大小,用來在循環條件判斷是否要繼續清理。
delta -= (long long) zmalloc_used_memory(); mem_freed += delta;
清理策略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Redis支持的幾種清理策略
- noeviction:不會繼續處理寫請求(DEL可以繼續處理)。
- allkeys-lru:對所有key的近似LRU
- volatile-lru:使用近似LRU算法淘汰設置了過期時間的key
- allkeys-random:從所有key中隨機淘汰一些key
- volatile-random:對所有設置了過期時間的key隨機淘汰
- volatile-ttl:淘汰有效期最短的一部分key
Redis4.0開始支持了LFU策略,和LRU類似,它分為兩種:
- volatile-lfu:使用LFU算法淘汰設置了過期時間的key
- allkeys-lfu:從全部key中進行淘汰,使用LFU
寫在最後
現在我知道了Redis在內存達到上限時做了哪些事了。以後出問題時也就不會只檢查自己的db了。
關於這次事故的後續處理,我首先是讓業務同學回滾了代碼,然後讓他們使用一個單獨的Redis,這樣業務再出現類似問題就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帳號服務了,整體的影響範圍也會變得更加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