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8年 垃圾短訊無比猖獗:iMessage仍是博彩廣告牌

  • 2020 年 3 月 15 日
  • 資訊

2012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短訊廣告信息公司利用中國電信的全網短訊通道發送垃圾短訊。

根據央視的調查報道,東莞電信、廣州電信、上海電信、隨州電信等中國電信省市公司為了增加收入,都在為垃圾短訊的發送提供各種便利。

“一個月發1億都可以,沒有限制,你能發多少發多少。為了提高垃圾短訊到達率,防止垃圾短訊被其他運營商攔截,電信公司還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號碼池,號碼池裡儲備了幾萬,甚至十幾萬個限制的小靈通號碼。”其中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前去暗訪調查的記者。

針對315晚會曝光東莞電信、廣州電信、上海電信、隨州電信等中國電信省公司為垃圾短訊的發送提供便利一事,中國電信回應稱,已對曝光涉及的違反集團公司相關規定的基層企業進行調查處理,並將在全集團範圍內開展自查自糾。

然而垃圾短訊依然持續泛濫。

2014年的央視3·15晚會又曝光了垃圾短訊車這種產品。這種短訊發送設備極其簡單可靠,可以放置在普通轎車內,隨時隨地可隨意向周邊手機用戶發送信息。專業名稱叫做移動小區定位短訊設備車。

雖然小巧,但是它卻能自動搜集半徑500米至5公里範圍內所有開機的移動、聯通手機號碼,無空隙覆蓋發送預先編輯好的短訊,每小時最多可發送4萬條,並且發完就走,安全可靠。

推銷人員對暗訪調查的記者當場展示群發效果。很快,這位推銷人員通過電話指揮附近的同伴,5分鐘後,“一條公共場合禁止吸煙”的短訊就發到了記者手機上。記者隨後還隨機詢問此時路過的行人,都表示收到了這條短訊。

時至今日,垃圾短訊已經發展為一條龐大且成熟的產業鏈。包括iPhone特有的iMessage功能在內,都成為垃圾短訊泛濫的重災區。

315曝光8年 垃圾短訊無比猖獗:iMessage仍是博彩廣告牌

垃圾短訊屢禁不絕 是因為有收益

在2012年的央視3·15晚會之後,垃圾短訊依然屢禁不絕。

2013年12月20日,央視《新聞1+1》再次關注垃圾短訊,播齣節目“垃圾短訊該徹底治治了”,揭秘垃圾短訊產業鏈。

該報道稱,三大運營商旗下的106號段開頭短訊,成為垃圾短訊的重災區,僅2013年前三季度,垃圾短訊就可能為三大電信運營商帶來幾十億元的收入。

央視《新聞1+1》援引《經濟參考報》的調查數據稱,2013年1月至9月,中國的移動短訊息業務量約6970.4億條,據有關部門的估算,垃圾短訊約佔全部短訊量20%左右。

據此計算,僅2013年前三季度,垃圾短訊就可能為三大電信運營商帶來幾十億元的收入。

短訊業務曾經是三大運營商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隨着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日益普及,短訊的業務量自2012年之後就逐年下滑。

根據中國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手機用戶共發送9000億條短訊。這是中國短訊數量的高峰。此後中國手機用戶發送的短訊數量開始下降,而且降幅越來越大。

2013年,中國短訊數量年降幅1%;2014年,短訊數量下降了14%;2015年,短訊數量已經下降至6992億條。

正因為如此,運營商的短訊業務逐漸將重心轉移到企業服務商,為企業提供各類入口的認證服務等。獲得端口資質的SP服務商可以向手機用戶發送各種短訊,運營商負責對其進行管理。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些獲得資質的商家則會轉包給其它沒有資質的企業群發短訊,而公眾手機收到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們的廣告信息。這種業務層層轉包帶來了很多參差不齊的小服務商,加劇了垃圾短訊的泛濫。

許多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只要是在網上使用過手機號碼進行賬號註冊,都被垃圾短訊折磨過。“每天接收的垃圾短訊比正常短訊還多”,用戶抱怨垃圾短訊的背後則是個人信息被泄露甚至被販賣。

一位大學生曾經大吐苦水稱連續多日收到“孩子偏科,苦學沒效果?初三高三3個月提200分”的培訓廣告。

垃圾短訊不僅僅不分用戶群體,發送時間也是不分白天和深夜。很多用戶早上醒來都能看到一大堆未讀短訊,這些短訊的內容無一例外都是“公司代開正軌發飄、huo到付kuan”, “代開發票”、“你在郵局有未領取的包裹”等等。

這些垃圾短訊多是以106號段開頭,而按照相關規定,106開頭短訊號段只有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大電信運營商才能夠使用,但是這專屬三大運營商的特定號段。正是因為如此,106幾乎成了垃圾短訊的代名詞。

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的姜奇平表示,在點對點的短訊息減少的情況下,總的短訊量增加,相對應的垃圾短訊已經超過了一半以上,反映出以端口類發送的垃圾短訊,已經成為垃圾短訊的主要來源。垃圾短訊呈現批量化和規模化的趨勢,明顯的背後受到有組織的產業鏈的支持。

從個人信息被泄漏的情況來看,有許多都來自於運營商的信息,包括上網登錄留下的信息。販賣這些信息已經形成產業,形成了有組織的推進的情況。

從此形成了一條從運營商到SP服務商,從個人信息採集到販賣,從企業到個人用戶的垃圾短訊產業鏈。

如今,採用106號段的進行短訊營銷模式依然存在。鳳凰網科技致電短訊營銷服務提供商敬鈺科技了解時,對方告訴鳳凰網科技,自己的平台做驗證碼、短訊營銷業務,其中營銷短訊的到達率90%以上,驗證碼短訊的售價為1萬條450元,最低價格可降至3分錢1條;營銷內容類短訊價格為1萬條500多塊錢,比驗證碼短訊稍貴。

垃圾短訊會如同病毒一樣,持續存在。在這其中,iPhone用戶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除了要收到來自運營商的垃圾短訊之外,本身具有的iMessage功能,也成為垃圾短訊的又一個來源。

iMessage背後的國際垃圾短訊產業鏈

如果說三大運營商的垃圾短訊是國內的企業針對國內的用戶,那iMessage則幫助全球企業觸達中國用戶了。

iMessage功能是iPhone手機獨有的即時通訊軟件,使用流量互通,不用通過電信運營商發送短訊,但這如今也成為iPhone用戶的“噩夢”,因為垃圾信息幾乎從iMessage誕生之日起就沒停過。

因為,iMessage比起短訊的具有的優勢,值得這些地下團隊冒風險。

蘋果公司產品之間可以通過iMessage來免費互發文字、圖片和視頻,這與電信運營商之間的短訊、彩信業務不同,是“獨立封閉”的,進而成為一個被鑽營的漏洞,一些公司或者個人藉此通過iMessage來發佈廣告,以此牟利。

“雖然iMessage的垃圾短訊這兩年的確少了點,但博彩相關的內容依然是主流,也經常見。”一位iPhone用戶李維告訴鳳凰網科技,除此以外,他也能偶爾收到“超A貨仿製名牌”等信息。


iMessage垃圾短訊雖然少了但依然還在

iMessage出現的垃圾信息,以博彩類內容居多,這也是iMessage背後國際垃圾短訊產業鏈的一環。

因為澳門特區政府尚未給當地博彩企業發放網絡牌照,很多上市的國際博彩企業也嚴禁進入中國內地。這些進行iMessage推廣的、用戶在網上能見到的所謂“博彩公司”,大多只是網絡博彩平台。

而這些垃圾信息的背後,是違法賭博公司的一整套產業鏈。平台建設、網頁設計、客服、提款、垃圾信息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利益鏈條。

為何iPhone用戶還會收到垃圾短訊,這跟個人信息被泄露也有很大的關係。購買者可以憑藉這些信息向目標用戶的賬號發送iMessage信息。

此前還有專門的模擬請求軟件可以批量發送iMessage信息,也可以直接通過蘋果設備,比如電腦、手機等發送。

市場上還有專門針對iPhone用戶發送iMessage信息的設備,並且打包用戶信息一起出售。

此前有媒體深入調查發現,7800塊的設備一天能發10萬條,9800塊的一天能發30萬條,最高的13800塊一台,每天最多能群發50萬條。買機器還能獲贈蘋果ID的數據庫一年的使用權。

低成本和定向性強,是iMessage推廣成為主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源頭阻止 平台責任不容逃避

垃圾短訊的存在,背後利益驅動是根本的原因。雖然這些年監管力度加大,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從實際結果來看,垃圾信息並沒有得到有效改善。

隨着垃圾短訊產業鏈的完整,想要在通路中切斷垃圾短訊的傳播已經很困難,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是從源頭切斷。

2018年7月30日,工信部等13個部門聯合發佈《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方案》,決定自2018年7月起到2019年12月底,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為期一年半的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同時也把針對垃圾短訊的整治列入工作重點。

作為平台方,蘋果公司的責任不容迴避。蘋果平台有責任採取措施,在主動防範用戶隱私信息數據不被泄露和非法利用的同時,加強對垃圾信息進行過濾,保障用戶的合法權益,並減少非法營銷信息對用戶的騷擾。

作為通信服務的提供商,三大運營商也應該提升SP短訊服務提供商的准入門檻,擴大短訊內容的審核範圍,提升內容審核質量,對於違規的服務商從重處罰。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蘋果一直的確都在進行嘗試。敬鈺科技的客服人員告訴鳳凰網科技,現在他們做不了iMessage了,因為從2018年開始蘋果對於利用iMessage發垃圾營銷信息的行為查得非常嚴格,只有一些團隊在偷偷做,如果真的需要也是可以找到的。

作為用戶,除了收到iMessage垃圾短訊後舉報賬號之外,還可以主動屏蔽的方式過濾垃圾短訊。鳳凰網科技就此致電蘋果客服,客服表示,可以在“設置”中的“短訊”打開“過濾未知發件人”,開啟後可以過濾一些垃圾信息。


用戶也可以自行設置屏蔽iMessage的垃圾短訊地址

此外,iMessage 垃圾短訊大部分是通過用戶的郵箱地址發送,用戶可以關閉郵箱的收發方式,只保留電話號碼。

隨着微信等即時社交軟件已經成為用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短訊對於用戶的吸引力越來越低,但短訊卻成為了商家營銷的工具之一,真正的好友之間通過短訊交流已經幾乎不存在了。

垃圾短訊兩次登上央視3·15晚會,也足以說明垃圾短訊已經成為用戶體驗智能科技生活的煩惱。要解決這個煩惱,就需要運營商、平台以及用戶的合作,把垃圾短訊的源頭、通路和觸達都切斷。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