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RIST或SRT進行實時雲內容提取

本篇是來自SMPTE 2019的演講,演講者是來自Net Insight的Doug SheltonMikael Wånggren,演講題目是「Live Cloud Ingest Using an Open Approach to RIST, SRT andRetransmission Protocols」。

隨着雲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服務正在向雲端遷移,這使得一個可靠的傳輸協議非常重要。在這場演講中,Doug Shelton和Mikael Wånggren為我們介紹了相關技術,並對SRT和RIST進行了對比

Doug首先強調了傳輸協議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涉及本地和雲端的通信,甚至還包括雲間的通信。以視頻直播為例,即使只有0.001%的丟包率,也意味着視頻平均兩分半鐘就要出現一次崩潰或者花屏,這對於高質量服務來說是不可容忍的。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兩個新興的開源傳輸標準,SRT和RIST被提出。Doug簡要對比了兩個協議,發現他們的目標基本一致,最大的不同可能只是SRT不支持無用包壓縮,它們的加密方式不同以及RIST的可靠性更高。

隨後Mikael簡要介紹了ARQ的相關知識,並將對SRT和RIST以及商業對比方案的性能進行對比。測試條件為7Mbps CBR視頻,接收端緩存大小為200ms(4倍RTT),網絡損傷儀採用的是AnueCKL-2U H,它將限制帶寬到10Mbps,單向延遲25ms。在上述條件下,SRT面對丟包網絡的性能表現要好於RIST和參考標準;而如果將接收緩存翻倍,這時候RIST的性能要好於SRT。通過對數據包進行分析,Mikael發現當發生丟包時,SRT會連續發出多個恢復包以確保這個包被成功接受,這使得它佔用的帶寬更大,同時換來了在高丟包率下的良好性能表現。而RIST並不會這樣操作,所以當緩存增加時,RIST有更高的概率恢復出丟失的包。而在更差的網絡條件下,例如網絡帶寬只有8Mbps時,由於SRT嘗試多次發送丟失包,其佔用的帶寬隨丟包率的增加快速增加,導致其在高丟包率下的表現遠差於RIST。最後,Mikael表示,SRT和RIST對重傳方案的設計不同導致兩者在不同條件下性能各有優劣,這意味着面對不同需求,應該採用與之合適和方案,所以近期應該不會看到一個解決方案一統天下的情況。

後面是QA環節。

附上演講視頻:http://mpvideo.qpic.cn/0bf25uaaaaaaqeaonmkrlvpfb3odadwqaaaa.f10002.mp4?dis_k=b729f2a364340094762c547fe7846ab1&dis_t=1583283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