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SE 2要來了 但大屏手機仍然會是主流選擇
- 2020 年 3 月 3 日
- 資訊
外界普遍認為蘋果將在這個三月推出“iPhone SE 2”,但和四年前的iPhoneSE不同,這一代或將採用類似於iPhone 8的設計,屏幕尺寸也將從4英寸增大至4.7英寸。
這顯然對於部分嚮往小屏手機的群體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隨着手機越做越大,廠商對於推出小屏手機的意願也變得越來越低。
IDC曾經發佈過一份預測智能手機屏幕發展的報告,從中可以看出,雖然屏幕尺寸在5英寸以下的智能手機將逐漸被大屏手機蠶食,但直到2021年仍將保持10%左右的出貨量。
另一個調研公司ForresterResearch的技術專家也同樣支持這一數據,他們的調查研究顯示,大約有15%的用戶想要一款屏幕尺寸不超過5英寸的“小屏手機”。
對於這部分群體來說,尺寸優勢是小屏手機帶給他們最大的吸引力,因為隨着屏幕的增大,手機內諸如電池、主板等零件也難免跟着發生變化,最終導致手機的體積和重量變得令人無法接受。
在用了兩年的5.8英寸iPhone之後,當今年春節期間與朋友在咖啡廳見面並拿着他的iPhone 8把玩了幾分鐘中後,我發現自己又重新愛上了小屏手機的那種“單手握持”的手感,甚至一度產生了到時買一台iPhone SE 2作為備用機的想法。
但這種“懷舊感”很快被打回了現實,因為在用回“大屏iPhone”之後,拋開屏幕素質等因素,我發現大屏幕在交互和視覺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
朋友的iPhone 8要滾動兩次才能讀完的長文章,大屏iPhone 可能只需要滾動一次,更別說打遊戲時兩者產生的視野差距,在極度考驗反應能力的競技手游當中,更大的屏幕意味着你能夠同時接受到更多的信息,這為快速操作提供了基礎。
事實上,大屏手機除了能夠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以外,在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屏幕上顯示的內容方面也更有優勢。
2018年的一篇研究論文就充分探討屏幕尺寸對於移動學習的影響,結果顯示屏幕尺寸對於學生在測試中的表現存在直接相關性。
研究人員為接受測試的學生準備了3.5英寸、7英寸、10英寸的智能手機,他們使用了不同設備進行1個小時的學習,最後發現使用大尺寸屏幕設備的學生往往能夠在接受測試取得更好的表現。
2012年的一項研究同樣發現這個現象,使用中等大小屏幕設備進行外語詞彙測試的學生比使用小屏幕iPod的學生表現更好。
隨着移動應用的發展,手機在各類應用的加持下越來越像是一把“瑞士軍刀”,除了完成最基礎的聯絡功能,娛樂、記錄、獲取信息等功能也成了需求。
大屏幕手機在幫助用戶處理不同任務時具備先天優勢,Android系統的分屏功能就是很好的例子,喜歡這個功能的群體為之痴迷,因為以前他們只能在不便攜的PC上完成的多任務工作如今在一部大屏手機上也能完成。
反觀使用小屏手機的用戶,即使設備支持這一功能,但他們可能使用這一功能的次數寥寥可數。因為喜歡小屏手機的群體往往只需要用到手機的幾項基礎功能,這時大屏手機對他們來說就只是徒增負擔的存在。
也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用戶陷入了大屏手機的“泥潭”當中(我就是一個例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手機廠商繼續生產小屏手機的意願。
因為在大屏手機為主流的大環境下,當手機零件都不通用時,想讓廠商為15%的群體重新開設生產線,並保證軟件、售後持續穩定支持是在太難了,同時也不具備經濟效益。
蘋果在2017年推出4.8英寸的iPhone8可能是當年少數幾部採用旗艦配置的小屏手機,但次年這個系列也陷入停滯,iPhone XS成為尺寸最小的手機,然而後者5.8英寸的屏幕尺寸顯然難以與小屏扯上關係。
在Android陣營中,索尼的Xperia Compact是少數的小屏旗艦手機系列,但從2018年的Xperia XZ 2 Compact之後,這個系列也陷入了停滯。索尼移動高層去年在接受採訪時甚至暗示了這個系列已經被砍。
隨着蘋果即將在三月份推出iPhone SE 2,那些還在用着四年前發佈的iPhone SE的小屏手機簇擁者們或許將迎來換機潮,但他們下一次換機可能又得等待一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