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時 古人如何搏「疫」

  • 2020 年 2 月 25 日
  • 資訊

【太長不看版】

古人怎麼搏疫?

主流方法總結起來四句話:燒貝殼、淘水井、熏艾蒿、跳大神……

當然,最重要的跟今天一樣:隔離。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着每個中國人的心。自古至今,中華大地上經歷過多次“大疫”的侵襲。在醫療條件遠不如今的古代,古人為“防疫”都做過哪些努力呢?

一、蜃炭法

中國先民很早就敏銳地意識到,某些看着不起眼的小動物,可能會讓人得上傳染病,必須想辦法儘可能幹掉這些傢伙。

在《周禮·秋官·序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掌除牆屋,以蜃炭攻之,以灰灑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蟲。”這裡有個詞比較晦澀,即“蜃炭”。

“蜃”其實就是指生活在水中的有殼軟體動物,如牡蠣、蚌類。由於這些軟體動物外殼中含有豐富的碳酸鈣,經過燒制後,可以得到潔白的生石灰粉末,這就是“蜃炭”了。一說生石灰,有讀者應該提前猜到古人“燒蜃”的用意了。

疫情來襲時 古人如何搏「疫」

西安南郊唐墓出土的石灰 經測定,為蚌殼灼燒所得,即蜃炭(圖自考古與文物雜誌)

是的,他們發現“蜃炭”遇水後會大量釋熱,其溫度足以殺死那些可能引發疫情的“狸蟲”,這就是生石灰遇水變熟石灰並大量釋熱的原理。

不過,這裡的“狸蟲”可不能解釋成“果子狸”和“昆蟲”。而是專指跳蚤、虱子之類的生物,這些傢伙棲身於古人屋隙中,所以用蜃炭和水灑遍房屋各角落,可達到滅虱除蚤的效果。

二、杼井法

古人每天要喝水,做飯也需要大量水,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井就是重要的儲水裝置,萬一那些誘發傳染病的小生物跑水井裡去可了不得。畢竟,水污染能誘發傷寒、霍亂等“大疫”。因此,隨着井的發明,負責水井衛生的兩個“配套”工具也出現了,這就是井欄和井蓋。

北宋沈括在《忘懷錄》中說道:“井上設楹,常扁鎖之,恐蟲鼠墜入其間 。”這裡的“楹”就類似於井欄,為阻擋蟲鼠設置了第一道屏障。

明朝徐啟光在《農政全書》中說道:“冪防耗損,亦防不潔,古人井故有冪。”這裡的“冪”即井蓋,為阻擋可能污染水源的“髒東西”設置了第二道屏障。

疫情來襲時 古人如何搏「疫」

洛陽邙山陝西漢陶井欄(圖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然而,總是有一些“漏網之魚”,兩道屏障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古人還得定期給水井“洗個胃”。

《管子·禁藏》曰:“春時之井,當杼之以易其水,去滋長之毒。”這是在說,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井水都會變得不幹凈,細菌滋生,稱為“毒水”。此時就需要“杼井”,“杼”就是舀出來的意思,用大白話說就是把井裡的“毒水”都舀出來。

那井裡不就沒水了嗎?《方言》中給出了答案:“杼、柚,作也。土作謂之杼,水作謂之柚。”就是說,你光把“毒水”舀出來不行,完事還得淘掘井土,讓新的地下水滲到井裡,這樣就能較好地保持井水清潔度,預防疫病了。

三、熯(hàn)萩(qiū)法

《管子·禁藏》有云:“當春三月,萩室熯造。”看到生僻字就被整瘋了?筆者也要裝一把文藝嘛……

熯,謂火以干之也,意思就是用火把某種東東燒乾。

那“萩”又是啥呢?兩晉時期郭璞明白告訴你:“蒿也。”清代郝懿行解釋地更詳細:“萩蒿葉白,似艾而多岐,莖尤高大如蔞蒿,可丈餘。”通過兩位大訓詁家的描述,基本可確定,“萩”即我們熟知的艾蒿一類的植物。

“熯萩”即燒艾。

《管子·禁藏》接着又說道:“三月之時,陽氣盛發,易生瘟疫,楸樹郁臭,以辟毒氣,故燒之於新造之室,以禳祓也。”

這就是說,每當春天的時候,很容易發生瘟疫,尤其是在新建的房子里,空氣質量特別不好,容易患上傳染病,只需在新房裡把艾蒿點燃,艾蒿燃燒時產生的煙就能起到“預防瘟疫”的作用了。

疫情來襲時 古人如何搏「疫」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有關艾灸的帛書(圖自綠瑩艾草)

不過,這隻能算是古代人眼中的空氣消毒法,還有一種“升級版”,那就是直接將燒艾作用於人體的“艾灸”了。

四、儺(nuó)戲法

古代人對抗自然災害或疫病的能力有限,當情況變得很糟糕,他們又束手無策的時候,實際的防疫活動經常要讓位於“跳大神”之類的迷信活動了。

跳大神是滿族薩滿教的儀式,用於醫病、驅災、祈福、占卜、預測等。比如,清朝入關初天花橫行,跳大神這種活動就很盛行。

漢族為了寄託“驅疫”的願望,很早就發明了類似於跳大神的迷信活動——儺戲。《說文解字》曾有解釋,“儺,行有節也,此字之本義也,自假儺為驅疫字, 而儺之本義廢矣。”意思是說,“儺”字本義指人的行為舉止要有一定的節制和法度,後來帶有了驅疫的含義。

疫情來襲時 古人如何搏「疫」

沂南漢畫像石墓中的儺戲場景 有學者認為其中的大儺形象即為周代方相氏(圖自東南文化)

那儺戲大概是怎麼“耍”的呢?上古儺戲形式早在《周禮·夏官》中就有詳細記載:歲始,命方相氏率百隸索室驅疫……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

方相氏乃周朝掌管“驅疫驅鬼”的官兒,在舉行儀式時,方相氏手披熊皮,臉帶面具, 身穿紅衣, 手持武器,作以驅鬼驅疫之動作, 時發出“儺儺” 聲。

估計你腦補畫面後一定覺得傻,但這對周天子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儀式,一年要舉行三次,即春儺、秋儺和冬儺,其中以冬儺的規模最大,因為老百姓也能在此時參與進來。

五、隔離法

比起上述方法,古代隔離法算是最“現代化”的防疫方法了。

在隔離方面,秦代政府很變態,明確規定“癘者有辜,定殺”,這確實能抑制疫情擴散,但完全和人道主義背道而馳。

秦代以後就文明多了。比如漢代,政府出資設立“庵廬”、“癘人坊”等隔離治療機構,不僅不會讓患者因為患病而獲罪,還能得到治療。這可算是我國最早的公立收容患疫民眾的醫院。

如果有病人不幸死了,漢政府也不會讓這些人“曝屍荒野”,而會採取“官為斂埋”、賜棺等措施,不僅緩解民眾恐慌情緒,還能防止屍體病菌瀰漫,從而避免疫情惡化。

雖然古人想出以上辦法“搏疫”,但受醫護水平的限制,古代大疫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而在醫護水平發達的今天,相信我們必將戰勝新冠肺炎~!

疫情來襲時 古人如何搏「疫」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代社會防疫措施探析.董維等《內蒙古中醫藥》2014-10-10

2. 中國古代石灰的燔燒及應用論略.容志毅《自然科學史研究》2011-01-15

3. 西安南郊唐墓出土“石灰”的分析與探討.馮健《考古與文物》2017-08-15

4. 洛陽邙山出土西漢陶井欄及相關問題.盧青峰《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04-15

5. 艾灸防治疫疾的歷史與現狀.林永青等《遼寧中醫雜誌》2010-05-28

6. 儺戲的歷史淵源及發展. 李永霞《宜賓學院學報》2012-04-25

疫情來襲時 古人如何搏「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