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終於吃明白了 樓下中華料理是冒牌中餐

日本人最近發現一個嚴肅的大問題:

自家吃了100多年的「中華料理」,好像是假的。

不是說食材假,也不是說味道假,而是說,「本格中華」店裡賣的那些東西早已不是中國人現在吃的料理。

麻辣燙是什麼?水煮魚是什麼?鐵鍋燉又是什麼?中國菜不是只有麻婆豆腐和煎餃嗎?

當幾個好奇的日本人走進真正的中國料理店,日本關於中國菜的百年印象被徹底改寫。

日本人終於吃明白了 樓下中華料理是冒牌中餐

這就好比,你一輩子篤信一尊外來神,結果最近有人告訴你信錯了一樣尷尬。

要知道,中華料理在日本的地位,可不是可有可無的墨西哥taco,與其說它是一種食物,不如說更是一種文化。

街頭巷尾,隨便走兩步就能看到一家中華料理店,甚至有專門的「町中華探險隊」每天四處出動,打分排名,撰寫食評。

結果最近,日本人突然聽說,本格中華一點兒都不本格,真正的中餐他們其實從來沒吃到過。這可不得了了,一場原教旨美食尋根運動就此展開。

欲知中華味,必吃「真中華」。與面向日本客人的改良版中餐不同,「真中華」完全服務在日華人,是地地道道的現代中餐。

從前只有中國客人光顧的「真中華」飯店,現在開始湧進日本人好奇的身影。

「太好吃了,好吃到簡直亂來。”

在池袋北口不遠處的「沸騰小吃城」,YouTuber@ChickenTabi露出了五郎式的陶醉神情。他的面前,是一根羊肉串、一枚蒜蓉粉絲蒸扇貝、一碗餛飩和一隻海蠣餅。

與此同時,不遠處另一家美食城「友誼食府」里,YouTuber@onoda正在品嘗麻辣燙配王老吉,然後被鴨翅膀辣出了痛苦面具。

稍晚一些時候,愛喝酒的詩織將點上一碟臭豆腐,幹掉一瓶青島啤酒。

「雖然像發霉的抹布一樣臭,但真上頭!」

在他們視頻的評論區下,無數網友跟着流口水。

「食在中國,名不虛傳啊。」

「中國料理真的會上癮,牛肉麵、麻辣燙、刀削麵……啊,給我說餓了。」

「以前住東京的時候我常去,那裡的大姐老親切了,總是美女~美女~的招呼我,開心死啦。」

「跟中國朋友去過一次,辣是真的辣,但好吃也是真好吃!」

真是隔壁小孩都要饞哭了。

仔細想來,日本人挺可憐的,因為一提起中華料理,他們就知道《中華小當家》里那幾樣。

麻婆豆腐、青椒肉絲、炒飯煎餃、燒麥包子,再加上些在地化獨創的菜式,比如天津沒有的天津飯,中國沒有的中華冷麵,這就是你在一家中華料理店裡能找到的全部菜式。

經過迎合日本口味的改良,這些菜肴統統變得清淡不少,麻辣減半、口味偏甜,裹上厚厚的芡汁,就像上世紀國營菜館的出品。

這是普通日本人對中國菜的印象,孩子如此,父輩如此,父輩的父輩也是如此,一代又一代日本人就是伴着這樣的中餐長大。

於是不難理解,為啥「真中華」突然在日本就火了。畢竟從味覺上來說,這就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降維打擊。

彷彿就在一夜之間,全日本都聽說了「真中華料理」。

去年發行的「真中華」美食文化地圖《東京DEEP CHINA攻略》,短短2周就被搶購一空,不得不緊急加印。

看罷145款從沒見過的推薦菜,讀者感覺知識庫被徹底刷新:

「原來真正的中國料理是這樣的,品種好多,感覺一年也吃不完。」

年輕學生間開始談論電視節目里介紹的「真中華」料理,從前基本只有中國客人的「沸騰小吃城」,在周末時,日本客人甚至超過了中國客人。

街頭巷尾,甚至出現了專賣中國飲料的自動販售機,擺着椰樹牌椰汁和元氣森林。

第一次嘗到肉鬆,給日本朋友香壞了,逮哪兒往哪兒放,連草莓奶油蛋糕都不放過。

日本人終於吃明白了 樓下中華料理是冒牌中餐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開始出現各種奇怪提問,比如「怎樣看起來很熟練地點一碗麻辣燙」。

這問題看起來就像知乎熱題「怎樣熟練地點一杯星巴克」,為什麼吃頓飯還要這麼緊張?

因為「真中華」店一直以來面向的都是在日華人,根本沒考慮過有朝一日會迎來日本客人,所以很多根本沒有日語菜單,店員日語也說不流利。

所以雖然店開在日本,但日本人走進「真中華」店,就像一腳踏進中國,一下成了語言不通的外國人。

日本人終於吃明白了 樓下中華料理是冒牌中餐

@高田馬場新聞

但即使這樣,也阻止不了社恐日本人對美食的追求,在一篇麻辣燙攻略里,過來人總結出一套頗為阿Q的應對方案:

 進門人家招呼你,你聽不懂沒關係,淡定點兒,不用搭茬,自己找空地兒坐下就好,他們說得無非也就是歡迎光臨那麼兩句。

菜單看不懂,就看漢字猜,猜不明白看圖片,實在搞不懂,那就撞大運,嘗嘗總能明白。

叫號是中文,但沒關係。你就穩穩地坐在那裡不要動,店員發現怎麼叫你都沒反應,會換日文來喊。

給吃貨的中文漫畫教程

也有人直接拿着翻譯器上門,只不過翻譯器更像段譽的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畢竟菜名這東西就像詩歌,向來是人機翻譯的重大難點。

小龍蝦牛蛙火鍋它或許能翻譯明白,東北的鐵鍋燉鯉魚就讓它現了原型。

不過,日本人覺得,這也是「真中華」的樂趣之一,你看松子她倆笑得有多開心。

日本人終於吃明白了 樓下中華料理是冒牌中餐

其實認真說起來,這不是日本人第一次搞到「真東西」。

日本人終於吃明白了 樓下中華料理是冒牌中餐

早在1870年,中日交往頻繁後,華人聚集的地方就出現了正宗的中華料理。根據當時的《橫濱市史稿》記載,僅橫濱南京街就有130多家中華料理。

那時的料理主要面向中國客人,所以口味也很正宗,讓剛剛解禁肉食禁令的日本人,學習了如何料理肉類。

日本歷史上的肉食禁令演變

但這個發展態勢被戰爭打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在日華人銳減,為了生計,剩餘的中華料理店不得不考慮招徠日本客人,於是開始改變口味。

1910年,日本第一家拉麵店「來來軒」在淺草開業,賣醬油拉麵、餛飩和燒麥,以及改良版八寶菜和芙蓉蛋,這兩款菜肴,後來就是中國人最不能理解的兩款中華料理——「中華丼」和「天津飯」。

戰後物資匱乏,各種食材都極難到手,日本人深陷餓肚子的困境。中華料理店也不得不想辦法用更少更廉價的食材填飽食客的肚子,於是他們想出一招,用調料勾芡給食客下飯。

別看粗糙,但簡單易做,溫熱管飽,大大緩解了戰後日本人的熱量焦慮,於是大受歡迎,也養成了從此以後,日式中華料理看什麼都想勾個芡的毛病。

日本人終於吃明白了 樓下中華料理是冒牌中餐

天津飯:來,幹了這碗濃芡!

在與大陸漫長的隔離中,日本的中華料理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規矩。

譬如餃子當配菜吃,官配是拉麵或炒飯,北京烤鴨,不吃肉,只吃皮的部分。

回鍋肉里,青蒜變成了圓白菜,菠蘿咕咾肉里,菠蘿變成了青椒和洋蔥,一切以便宜和本地化為基準。

時間一長,全日本都默認了這些規矩,於是日本中華料理和真正的中餐產生了生殖隔離。

日本人終於吃明白了 樓下中華料理是冒牌中餐
回鍋肉套餐

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才有了第二次搞到「真東西」的機會。

改革開放後,中日交流頻繁起來,那時候,日本人來中國拍了不少美食紀錄片。當時中日合作的《中國名菜集錦》,至今還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

這輪文化交流,讓一部分日本人重新認識了中華料理。不過當時華人的規模沒跟上來,這波認知還是被淹沒在了主流的日式中華料理下。

日式中華料理,也叫「町中華」,町指街道,因為這些小店通常開在街頭巷尾,量大又便宜,是方便填飽肚子的庶民食品。

在近百年間,它們構成了日本人對中餐最樸素的理解,如果不是最近大量中國人的到來,帶來「真中華」,誰也沒有發現,中餐世界早已換了天地。

這一次「真中華」來勢洶洶,與過去油鹽熏黑四壁的「町中華」小店相比,它們更像鎧甲閃亮的重騎兵。

楊國福、海底撈、小肥羊、譚鴨血、撒椒……中國人熟悉的連鎖店,紛紛在日本開了分舵。

並且迅速憑藉口味贏得口碑。

和一些個人經營的「真中華」料理店一起,構成這一次中華料理的靈魂復興。

日本人終於吃明白了 樓下中華料理是冒牌中餐

這一次,「真中華」打進了日本主流世界。

一位在海底撈新宿店工作的中國員工透露,從4年前開業起,日本客人比例越來越高,到今年,已經和中國客人分庭抗禮。

與此同時,不少「町中華」小店也開始耍起二刀流,明面上提供的依舊是傳統日式中華料理,但如果你特意詢問,他們會拿出另一份「真中華」菜單。

日本人終於吃明白了 樓下中華料理是冒牌中餐

離開日本多年,儘管朋友們都在說,現在中國料理有多火,我依舊沒有太強的實感。

直到幾天前,一位日本朋友跑來問我,老乾媽哪裡買能便宜。

起因是中國學生送了他一瓶老乾媽,他就着另一名學生送的普洱茶,空口乾了半瓶,覺得有點兒上癮。

為了幫他搜索物產店,我打開久違的「熊貓外賣」,結果發現東京的中國料理店之多,竟然讓人恍惚覺得回到了國內。

為什麼在疫情後的經濟頹靡中,「真中華」反而大火特火呢?

「真中華」專家中村正人認為,主要是疫情給憋壞了。

他在《東京DEEP CHINA攻略》在前言中寫道,走進「真中華」料理店,你會不由得想:

「我現在到底在哪兒?簡直就像去旅行了一樣。」

環境是中國風的裝修,耳邊全是中國客人的異國語言,桌上的料理聞所未聞。在因為疫情而無法海外旅行的當下,算是不錯的代餐。

除此之外,「真中華」的走紅和這兩年日本的「激辛」浪潮脫不了干係。

都說,現代中國人嗜辣,是因為過大的生活壓力,那麼日本人這兩年,也習得了辣以解憂的醍醐味。

日本HOT PEPPER網站「外賣總研」的一份調查指出,在過去受疫情影響的3年里,日本人的嗜辣水平大幅提升,每5個人里就有1人表示非常喜歡辛辣食物。

而在他們常點的外賣中,中華料理佔了前五名中的三個名額。

除了嗜辣,日本人還開始嗜麻,這種熱衷尋找富含花椒食物的行為還有個專屬名稱,叫做「麻活」。

最常見的麻活,就是整一碗麻辣燙,或者麻婆豆腐,狂撒花椒面,一邊吸溜吸溜,一邊感受嘴唇的過電。

連糖果都出了麻味兒的,這波操作是不是很日本?

更堅定的麻辣口味擁躉者,甚至組成了「麻辣聯盟」,有綱領有黨章那種,唯一行動目標就是在日本宣傳麻辣這種美味。

疫情前,他們不定期組織去四川的尋味之旅。

疫情後出不了國,就在國內辦四川美食節,邀請全國麻婆豆腐名店現場PK,吸引了大批麻辣愛好者,3年累計參加者有20萬人。

至於為何一向清淡的口味突然麻辣起來,日本人在調查里表示,因為吃辣很能緩解壓力。

吃點辣,出出汗,就能跟煩惱說再見,而且辛辣食物真的很下飯。

日本人的辛辣中餐,就像中國人的虎牌辣椒醬,滿足腸胃,提振精神,可謂山川異域,社畜同天。

在嗜麻嗜辣的風潮里,遷就日本人清淡口味的「町中華」明顯不夠味了。鋪滿辣椒和麻椒的「真中華」料理,才是美味的硬道理。

今年,上百家「真中華」料理在日本開業。

與此同時,代表舊日中華料理的百年老字號「聘珍樓」宣布倒閉。

聘珍樓創業於1884年,是橫濱中華街現存最古老的中華料理店。2007年巔峰時期,一年銷售額高達近108億日元,整整7層的高大建築,層層客滿。

宣布破產時,它不僅已經被掏空老底,而且欠下3億日元債務。

暢行多年的美味秘方失效,「真中華」與傳統中華料理正在完成一場口舌間的新老更替。

今年,一共有786830位中國大陸人生活在日本,占所有在日外國人的27.3%。

中餐再次走回1870年代的原點,回歸僅僅服務中國人口味的初衷。

與當年不同的是,這一次,中餐不再為了他鄉求存而改變自己。

相反,它正在重新定義日本人口中的中國味道,也在改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