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與隱私保護從入門到精通系列教程】第二篇 區塊鏈的分類
2. 區塊鏈分類
在上一節中,我們了解了有關區塊鏈的基本概念與發展歷程。其實目前,區塊鏈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可以簡單理解為存儲交易數據的塊組成的鏈;綜合來看, 區塊鏈就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形成的公共數據庫(或稱公共賬本)。其中區塊鏈技術是指多個參與方之間基於現代密碼學、分佈式一致性協議(共識協議)、點對點網絡通信技術和智能合約編程語言等形成的數據交換、處理和存儲的技術組合[1]。
區塊鏈發展至今,按照參與方分類,可以分為:公有鏈(Public)、聯盟鏈(Consortium)、私有鏈(Private);
按照鏈與鏈的關係分類,可以分為主鏈和側鏈;
此外,本節還將介紹互聯鏈的概念。
2.1 公有鏈
公共鏈通常也稱為非許可鏈(Permissionless Blockchain)。網上已經有很多關於公有鏈的介紹,為了讓大家通俗理解並輕鬆記住什麼是公有鏈,我將簡單歸結為以下幾點:
1、從概念來看,公有鏈就是對任何人都公開的區塊鏈,用戶不需要註冊就可以匿名參與,無需授權即可訪問網絡和區塊鏈。節點可以自由出入網絡。公共鏈上的區塊可以被任何人查看,任何人也可以在公共鏈上發送交易,還可以隨時參與網絡上形成共識的過程,即決定哪個區塊可以加入區塊鏈並記錄當前的網絡狀態。
2、公共鏈完全去中心化,通過密碼學保證交易不可篡改,並提供激勵機制,在互為陌生的網絡環境中建立共識,從而形成去中心化的信用機制。
3、公共鏈中的共識機制一般是工作量證明(PoW)或權益證明(PoS),用戶對共識形成的影響力直接取決於他們在網絡中擁有資源的佔比。
4、比特幣和以太坊等都是公共鏈。公共鏈一般適合於虛擬貨幣、面向大眾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B2C、C2C或C2B等應用場景。
2.2 聯盟鏈
聯盟鏈也叫許可鏈(Permissioned Blockchain), 。
1、聯盟鏈僅限聯盟內部(也可以理解為企業之間)成員參加,加入聯盟鏈的成員需要註冊。
2、共識過程由預先選好的節點控制,挖礦採用的共識機制一般是權益證明或PBFT、Raft等。
3、聯盟鏈網絡由成員機構共同維護,網絡接入一般通過成員機構的網關節點接入。聯盟鏈平台應提供成員管理、認證、授權、監控、審計等安全管理功能。
4、一般來說,它適合於機構間的交易、結算或清算等B2B場景。例如在銀行間進行支付、結算、清算的系統就可以採用聯盟鏈的形式,將各家銀行的網關節點作為記賬節點,當網絡上有超過2/3的節點確認一個區塊, 該區塊記錄的交易將得到全網確認。
2.3 私有鏈
私有鏈就是企業內部使用的區塊鏈。私有鏈的價值主要提供安全、可追溯、不可篡改、自動執行的運算平台,可以同時防範來自內部和外部對數據的安全攻擊。
2.4 側鏈
定義:能和比特幣區塊鏈交互,並與比特幣掛鈎的區塊鏈。
特性:
- 一個用戶在一條鏈上的資產被轉移到另一條鏈上後,還應該可以轉移回到原先鏈上的同一用戶名下。
- 資產轉移應該沒有對手捲款逃跑的風險,也就是不誠實的用戶沒能力阻礙資產轉移的發生。
- 資產的轉移必須是原子操作,也就是要麼全發生,要麼不發生。不應該出現丟失資產或欺詐性增加資產的情況。
- 側鏈間應該有防火牆。一條側鏈上的軟件錯誤造成鏈上資產的丟失或增加不會影響另一條鏈上的資產的丟失或增加。
- 即使在資產的轉移過程中發生區塊鏈的重組,也不應出現問題。任何因區塊鏈重組造成的中斷,應該局限在本條側鏈上而不應影響其他區塊鏈。通常側鏈之間最好能相互獨立,用戶可以從其他鏈條提供數據。只有當存在明確的側鏈的共識規則時才需要去檢查另一條側鏈來對其驗證。
- 用戶不應需要跟蹤不經常使用的側鏈。
2.5 互聯鏈
針對特定領域的應用可能會形成各自垂直領域的區塊鏈,這些區塊鏈會有互聯互通的需求,這樣這些區塊鏈也會通過某種互聯互通協議連接起來。與互聯網一樣,這種區塊鏈上的互聯互通就構成互聯鏈,形成區塊鏈全球網絡。
參考文獻
[1] 鄒均,張海寧,唐屹,李磊. 2016. 區塊鏈技術指南.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54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