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又有重大發現!1.3萬件文物、30年謎題真相大白
6月13日上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博物館召開新聞發佈會,公布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的最新階段性成果。
據悉,發掘工作主要覆蓋三星堆遺址祭祀區,以及新發現的六座「祭祀坑」,由40家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多學科研究、數字化服務等單位聯合,近200位來自考古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學、古地質學、古環境學等領域的學者共同參與。
2020-2022年,祭祀區共發掘面積1834平方米,基本確認祭祀區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方形分佈範圍,與北側緊鄰的三星堆城牆平行,面積將近1.3萬平方米。
祭祀區內分佈的商代遺存,都和祭祀活動有關,包括1986年發掘的1號坑、2號坑,以及本次新發現的6座坑。
對近200個樣品的碳14測定顯示,數據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其中3號坑、4號坑、7號坑、8號坑的埋藏年代一致都是商代晚期,距今約3200-3000年,5號坑、6號坑年代稍晚。
支持,30年來關於「祭祀坑」埋藏年代的爭議終於塵埃落定。
發掘工作證明,三星堆遺址所屬的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員,若干新器物顯示出三星堆遺址與國內其他地區存在的密切文化聯繫。
3號坑、8號坑發現的銅尊、銅罍、銅瓿為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銅器。
3號坑、4號坑發現的玉琮來自甘青地區齊家文化。
3號坑、7號坑、8號坑發現的有領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陝西、山東以及廣大的華南地區都有發現。
各坑大量發現的金器與半月形地帶自古有之的金器使用傳統相符。
神樹、頂尊跪坐人像、大量龍形象器物表明,三星堆遺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認同、禮儀宗教、對天地自然認識方面,與國內其他地區人群相近。
此次新發現的6座坑,共出土編號文物近1.3萬件,其中相對完整的文物3155件,包括金器、有領銅瑗、跪坐石虎、跪坐石人、石琮、石璧、玉鑿、綠松石和象牙等。
其中,4號坑灰燼層中發現了竹亞科、楠屬、闊葉樹材、棕櫚科、蘆葦、禾本科、甘藍、大豆、菊葉香藜、少量碳化稻等植物,竹亞科佔90%以上,當時燃燒溫度為400攝氏度左右。
X射線探傷、CT掃描等檢測技術發現,3號坑出土的小銅人像採用芯骨鑄造工藝,玉管鑽孔方式分為對鑽、單面鑽兩類,孔道加工分為經過打磨、未經打磨兩類。
顯微觀察發現,20餘件青銅器、象牙表面有紡織品賦存。
黃牛、野豬很可能被用作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