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不知道各位發現沒有,電車尤其是智能電動車的車主大部分是年輕人,所以選擇現在爭議最大的新能源車型是他們人傻錢多呢?還是因為太年輕呢?今天就用我的購車經歷來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起初是「被逼無奈」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在北京,現在很多年輕人面臨這樣一種情況,老一輩有車,但家裡這台車並不會隨時能讓你開,要想有自己的車就得搖號。

還有一種是像我一樣家裡一台車都沒有的,這更得搖號(家裡有好幾輛車的跳過這一環節),燃油車不管你翻了多少倍中籤幾率都堪比中彩票,我曾經堅信自己能搖上燃油車號牌結果搖了 8 年…

所以對於迫切想擁有屬於自己車來講的年輕人,轉投家庭新能源搖號可能是獲取牌照的最快途徑。

最近 2022 年的無車家庭的新能源指標分數已經出來了,據說這次低分數也有機會,期待中籤後的你評論區和我們報喜呀。

「新」的不是能源

熟悉汽車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電動車實際上比燃油車先被發明出來,並且也進行了普及,不過最終還是敗給了續航和充電,所以在我看來新能源的「新」,在於其他方面。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首先就是外觀,電動車有個「專利」的外觀技術,那就是封閉式進氣設計,因為它沒有發動機,不需要散熱,這也成了不少電動車的宣傳賣點。

封閉式進氣的設計整體感會更強,同時由於開始做純電車型的更多是想在純電車領域彎道超車的造車新勢力,他們對於設計會更加的大膽,這也就誕生了像特斯拉 Model X、小鵬 P7 以及蔚來 ES8 這些外觀比較科幻的車型。

而對於年輕人來講, 潮流的設計和先進科技是他們所追隨的,再加上很多人並沒有老一輩那種品牌至上的思想,所以對於這些新品牌以及純電車型抵觸心理沒有那麼強,外觀好看要比品牌好看排在前列。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帶來變革的不止是外觀,純電車型的內飾也是做到了極簡設計,取消了大部分繁雜的按鍵後不僅功能沒有減少還更強了,這樣的感覺像是我之前的手機由鍵盤機換成了觸屏機。

不過對於行駛的車來講要想做到操作極簡除了完善的車機系統外,還必須要有強大的語音控制系統進行配合。在這方面雖然不少燃油車也已經進行了升級,但純電車型在電氣化方面依然具有一定的優勢。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在這之前,我作為燃油車的擁躉,雖然純電車型的設計更加前衛,但依舊有一些經典設計的燃油車型比較吸引我,最終讓我們「妥協」是在體驗過純電車型的高階輔助駕駛之後。

對於現在的高階輔助駕駛來講,能接受的往往還是對於新技術接受度更高的年輕人,因為在很多人眼中這項技術等於是「將命交給了機器」。

不過當你體驗過高階輔助駕駛後,可以說是一項用過了就回不去的選擇,雖然現在的高階輔助駕駛系統還是在強調自己是「輔助」,並不是自動駕駛。

但是當我們長途駕駛使用時確實可以很大程度的減輕駕駛疲勞,同時高階輔助駕駛在地庫等場景的應用也更加方便了我們的用車生活,新技術對於年輕人的魅力是超乎想像的。

「整活兒」還得看新能源

除了在外觀和技術上的「新」外,不少純電車型的一些別出心裁的設計更加吸引年輕人,這些設計雖然被一些人認為是「花里胡哨」,但是如果你看中的兩款車型水平相當,誰不想選那款更具個性的呢?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我身邊就有在小鵬 P7 和比亞迪漢中糾結,最後因為看中了 P7 有鵬翼門版本直接下單的。

而像高合 HiPhi X 的 NT 展翼門就更能整活兒了,不過個人認為高合 HiPhi X 的最強賣點並不是門,而是編程矩陣照明技術和智能信號顯示技術,這項技術帶來的炫酷體驗並不比展翼門差,同時這項技術在未來會有更廣的發展空間。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作為智能電動車的車機系統除了一般功能外,就連中控大屏可以看電影和唱 K 等功能也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了,為了創造更強的賣點更多純電車型開始在空間上做文章。

依靠純電車型結構相較於燃油車更加簡單的優勢對於車內空間進行布局,將車內空間變成電影院甚至是小型酒吧,買車的這些附加價值對於工作之餘需要獨立空間的年輕人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最近好像突然流行起了露營,這也給電動車又多了一個加分項,一些電動車型具有外放電功能,接好轉換頭後可以帶得動火鍋和烤串爐子,讓出遊不僅玩好還能吃好,這算是目前比較火爆的延伸功能了。

他們給的實在是太多了

前面說到了選車中的必要項和加分項,下面來聊聊購車過程中電動車的哪些表現更能吸引年輕人。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現在由於補貼政策的退坡和原材料的上漲,導致新能源的車型普遍進行了漲價,優惠權益也縮水了不少,但在我當時購車時優惠權益那是比較豐富的。

不少車型除了終身三電質保外還會送一定的充電額度,這吸引力相信不止是年輕人,任何人都會心動。

我在購買小鵬 P7 時的充電權益是每年 3000 度電,按照充滿電能跑 400km 算,一年大約能跑 15000 公里,要知道很多車一年是跑不到這個公里數的,所以相當於未來的用車充電費用幾乎不要錢了,這對於一個有着購車還款壓力的年輕人來講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我承認當初選擇小鵬 P7 送充電額度是最讓我心動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一些車型還會贈送配置等,例如升級音響、升級輪胎等,這些可算是送到年輕人心坎里去了,比傳統品牌 4S 店送一套裝飾可有誠意多了。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現在雖然不少純電車型取消了贈送充電額度,但好在還提供了免費安裝家用充電樁(據了解,一些車企未來可能會逐步取消贈送家樁,需要自行購買)。

擁有家用充電樁和使用公共充電樁的充電成本比燃油車低多少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有詳細的介紹,而這也是為什麼就算沒有贈送充電額度還有不少人選擇了純電車的原因。

雖然充電比加油便宜,但這也引出了為什麼一些年齡大的群體不太接受純電車型的原因,我在之前充電時遇到過一位大爺開着自己兒子的電車來充電,但是由於手機操作過於繁瑣以至於半天充不進去電的情況,最後還是向我尋求幫助才順利充的電。

體驗至上,買車只是個開始

純電車型相較於燃油車型的變化如此之大,主要是由於造車思維的變化,與傳統燃油車相比,純電車型的造車理念更像是將車作為載體,重點放在發展技術,與這樣思維同樣發生轉變的還有銷售模式和售後模式。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首先對於體驗店的選址來講,純電車型大多是將店設在大型商場或者繁華地段,這裡的大部分消費群體是年輕人,同時開放性更強,能讓更多人接觸到新車,從而大幅激發潛在用戶。

而反觀傳統車企還將 4S 店扎堆聚集某一區域,只有強烈購車意願的人群才願意專門跑去看車。

同時,在試駕過程中主打純電車型的新勢力也與傳統車企形成了差距,他們會精心設計試駕線路讓用戶充分體驗到車輛的功能,這也會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車型,我身邊就有之前很抵觸純電車,但在商場看車試駕後就決定下訂的朋友。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同時在下訂過程中,線上下單的配置選擇也是更加的簡潔清晰,僅需幾部就可以選完外觀內飾和配置,價格也直接出來了(附加權益可以去門店爭取一下,這點很重要)。

並不像傳統 4S 店報價和優惠並不清晰,砍價需要和銷售鬥智斗勇,還會有被迫加裝配置才能購車的可能,對於這樣的做法本人是十分反感的。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對於售後方面,不少純電品牌推出了積分商城,車主可以通過做任務或者老帶新等渠道獲得積分用於兌換商品,並且商城內的商品也是在不斷更新,甚至還有潮流的聯名款,讓用戶在購車後依舊可以享受到優惠,同時加強了購車後的參與感,對於年輕人來講,這已經不止是車,而是一個品牌文化。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車?

要說官方車友會最會「整活兒」的,還得看這些新勢力們。在購車之前我對車友會的看法是年底聚會開個年會沒準還要 AA,感覺沒什麼意思。

在成為新勢力車主後發現,官方舉辦的車友活動簡直是豐富多彩,大家聚在一起郊遊、看展還有參加公益活動等,閑暇時間變得充裕了起來。

同時這樣的車友會真正做到了以車會友,讓車主買車後還能與廠商建立親密聯繫,大大提升了用戶粘性,用戶也是收穫了豐富的業餘時間,同時拓展了人脈,對於現在交際圈逐漸縮小的年輕人來講,這真的是很有必要。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開始選擇電車是迫於無奈,但在接觸過後發現一些純電品牌全新的造車和服務理念更加懂得年輕人的心理,讓車不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成為可以滿足更多年輕人對於品質生活追求的載體,而這樣的思想恰恰是不少傳統車企所欠缺的。

不過從使用層面來講這些優勢並不能完全掩蓋純電車型續航里程短,充電不方便等問題,針對這些方面還是希望車企們可以在不斷創新的同時繼續夯實基礎,盡量減輕純電車主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