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如何做才算「深入」?

  • 2019 年 10 月 4 日
  • 筆記

很多同學很困惑,到底什麼算「深入」分析?為什麼自己做的數據分析總被嫌棄「不夠深入」。今天系統解答一下。舉一個最常見的分析需求:業績下降了,分析下原因。這是各個公司的銷售、運營、產品都最愛問的問題。看似來似乎非常簡單哦。

膚淺的分析長這樣

深入是個形容詞,是相對於膚淺而言的。常見的膚淺分析,有以下三種:

1、答不對題。題目問的是「分析下原因」,結果做分析的人只給出來一些數字。諸如:華北片區降低了5%。完全沒有原因,也沒有啥結論。

2、不分對錯。題目給的場景是「業績下降」,並沒有說下降本身是好還是不好。結果做分析的人一看下降就默認是「不好」,然後開始長篇大論。最後只換回一句:「我們早就料到啦,因為投入在降低呀」,好尷尬。

3、缺少論證。很多做分析的,只是列出一個下降的業績曲線,然後寫了一大堆完全無法用數據論證的理由,什麼宏觀環境、消費習慣等等。開局一張圖,原因全靠猜。即使不看報告,業務部門自己也能猜到這些理由,最後落了一句:「我早知道了,講點我不知道的」

膚淺VS深入的區別

之所以會分析的很膚淺,是因為缺少論證過程,缺少理解問題的真正狀況,只是停留在數字層面加減乘除。想要深入,就得一步步的建立分析邏輯,開展論證。特別是這種看似簡單的問題。問題題干越短,意味着情況越不清晰,越需要梳理。提問的人可能沒有受過轉業訓練,想到什麼說什麼。可做分析的同學必須沉住氣理清狀況,才能剝絲抽繭,找到答案。

想深入先做這三步

第一步:梳理事實

要理清的包括以下內容:

1、是什麼時間的事

2、目前結束了沒有

3、從多少降到多少

4、 是周期性、突發性、還是持續性事件

梳理清楚這些,才知道問題的真實面貌。才有下邊具體討論。

第二步:問題定性

到底下降是不是問題?現要有個清晰的判定標準。需注意,有很多情況,業績本身就該降。

比如:

  • 投入撤出:減少投入了,那業績就自然會適當降低。
  • 節假日效應:周末我們的客戶都放假了,本來就該沒生意。
  • 產品退市/清庫存:業績就該掉,有可能掉的越快越好。
  • 有計劃地系統更替:系統更新導致交易無法進行,只要是計劃中的都算正常

因此,下降=/=不好=/=天要塌了。要對問題性質進行判定。計劃內的、規律性的下降是很正常發生的事情,計劃外的、突發的、異常的下降才是拉警報的問題。

需注意的是:對問題定性不能單純的就數論數。眼前的一兩個數字並不能解釋這麼多問題。比如投入產出、產品上市退市計劃、系統更新情況,都需要做分析的同學有深入的了解。比如業績周期性變化規律,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數據規律,需要提前進行深入總結。這樣才能遇到問題時有足夠多的判斷依據。從這裡開始,我們已經正式踏上深入分析之旅。找到數字背後的深層邏輯,是深入分析的本質。

第三步:衡量幅度

對問題定性,只是判斷一個好/壞。至於有多好,有多壞,還需要進一步計算。衡量幅度和選擇的標準有密切關係。如果是計劃內的下跌,我們可以按計劃設定標準。

比如:

  • 投入撤出:投入產出比、投入邊際效益是多少。
  • 節假日效應:上一周期/平均水平的節假日降多少。
  • 產品退市/清庫存:同類產品退市前,業績每周跌多少。
  • 有計劃地系統更替:系統更替時間段影響多少交易,對應多少業績。

如果是計劃外的下跌,則要找一些更宏觀的標準,比如整體業績目標的達標率。先計算整體上下跌多少,是不是已經跌破目標,跌破的量是多大。對整體做個判斷。再往下看:

  • 發生時間:短期突發or陰跌不止,速度越來越快or小碎步跌。
  • 發生地點:整體性or局部性,局部性最大的部分在整體佔比多少。
  • 發生群體:全體or部分,最大的部分在整體佔比多少。

這樣可以有效區分出輕重緩急,圈出重點。越短期、越大幅度、發生面積越大的,問題越嚴重。越長期、小碎步下跌,越說明出了根本性問題。如果只有某個部分拖累大盤,就在下一階段集中處理。切記,在整體形勢沒有判斷之前,不要拆太多細節維度。不然拆的越多,思路越亂,看到一堆指標高了低了也不知道咋下結論。

持續深入做這三步

第四步:區分問題

做完一二三步,我們已經對問題有了初步認識。利用(1)是否是計劃內發生(2)發生幅度是否猛烈,兩個維度。我們可以對問題進行分類,從而清晰下一步的深入方向:

在開篇我們說過,不是所有下降問題都值得拚死命找原因,如果是計劃內的+輕微波動,那原因就是:正常波動(也就是業務常說的:我早知道了)。很多同學不敢下這個結論,怕被人說做的不深入。可敢於肯定正常波動四個字,本身也是經過了一二三步的分析的。我們已經驗證了確實是按計劃/按規律的波動,那就有底氣做判斷。

如果波動真的太小,暫時找不到原因,可以先設觀察指標、持續關注,這樣等問題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能順騰摸瓜找到問題起點。很多同學在這裡會過於着急,急着在一次分析找到答案,可現實就是波動很小,總也找不到,於是匆匆交差。之後又忘了跟進,導致問題積累很大的時候又找不到頭緒,忘記了其實苗頭早已出現,被批為:「早幹什麼去了」。如此種種囧境,就是缺少監控意識,過於死磕一次分析細節所導致的。

遭遇計劃外的劇烈波動,先查數據質量,確保不是數據質量問題報了假警。確認真實性後,最好的辦法是:在第三步圈出問題最劇烈的區域,以後直接聯繫業務。傳統企業的找分公司、找市場部、找銷售;互聯網企業的找產品經理、找運營。如果是真實的+計劃外的+劇烈的波動,一線業務早就炸鍋了。他們比遠在千里之外的總部數據分析師更清楚真實問題。既然是緊急且重要,就不再磨磨唧唧跑數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最重要。

要特別注意計劃內異常波動,這是業務部門最喜歡撒謊的地方。比如產品升級延時、促銷活動調貨緩慢、商品管理算少了工作日,都會導致業績下降,這些都是業務的執行問題。可業務最喜歡把責任甩給外部環境,甩給用戶需求,或者用「不都是這樣的嗎?過去也一樣啦」來搪塞過去。同樣的活動,做的差就是做的差,作為認真做分析的人,首先要把這種問題暴露出來,至於要不要和業務剛正面揭他們的短,就看具體環境而定了。

第五步:區分內外部影響

再往下深入,就會牽着到多因素交叉影響的問題。尤其是內外部因素交叉。這是很多同學最頭疼的環節。處理的方法,是優先區分內部與外部因素。因為如果真是宏觀因素帶來的影響,絕非一個公司的力量可以抗衡,也絕非一時之間的變化,這種巨大的變化是很容在數據上觀察到的,通常體現為地震式或瘟疫式下跌(如下圖)。

但反過來,大部分非致命傷,都是內部原因。這時候可以用標杆分析法,輕易的戳破業務部門的借口。我們可以找到同期做的好的標杆進行對比分析,揭示標杆分公司、標杆商品、標杆部門在工作上的優點。「別人都做的到,你憑什麼做不到」「別人在努力做,你在努力找借口」是業務部門的領導懟下屬的最好武器,我們可以幫領導們及時裝填上子彈,讓業務部門認真反思自己工作可改進點。而不是糾結「到底業績下降裡邊有X%來源於外部環境」——實際上,不管到底x%來源於外部環境,業務自己沒做好,就是沒做好。

第六步:深入外部問題

有可能確實有外部影響存在,我們可以從數據監控中發現這一點。一般數據上表現為:

1、業績指標隨政策應聲而落

2、業績指標長期陰跌不止

3、提振業績手段效果越來越差

4、所有業務線均呈同態勢下跌

5、沒有被波及的業務線有特殊資源支持

比如做促銷活動,活動當時業績沖的越來越高,活動之前之後跌的越來越狠,就很有可能說明用戶已經習慣於有促銷就買,沒促銷就不買。這時候就得考慮調整策略。

當然,想最終確認外部因素,單靠內部數據是遠遠不夠的。一般確認行業性的因素,需要競品情報,得有本事收集到可靠的競品信息才行。確認用戶層因素,需要市場調查部門配合,做用戶訪談才行。單靠內部數據寫寫代碼跑跑數很難驗證想法。所以做商業分析,還得多方面下功夫才行,各個數據各司其職才是最好的。

深入分析多久來一次

針對「業績下降了,分析下原因」,以上就是深入分析的過程。六個步驟涉及大量數據工作,絕不是如果網上文章所言,只要一個「拆解法」或者「多維法」就能搞出結果。這裡需要

1、對業務的了解

2、對業績指標走勢有經驗積累

3、對常見業務活動的數據表現有總結

4、對不同維度下數值差異有拆分

5、對標杆情況有掌握

6、對內外部歸因有判斷

7、未結問題進行跟進

想要做到深入分析,要麼在平時就有很多分析結論積累,事到臨頭才能用上很多現成的結論,快速找到原因;要麼就得做很多細緻的分析,一步步深入。只有手頭幾個數據,是很難深入的。

不過這並不是同學們的問題。很多企業里沒有分析經驗沉澱;業務和數據脫節缺少溝通;業務過於強勢,強詞奪理;數據的領導是技術出身,自己也不知道咋分析;做數據的同學止於跑數,沒有機會參與調研,更離一線萬里之遙。這些是企業本身的組織問題,卻會導致同學們平時積累少,臨陣記得抓耳撓腮。從今天開始,大家可以嘗試一步步做好積累,慢慢提升深入分析能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