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基本框架

1.pm是什麼?
解決用戶需求的人
2.pm的需求都來源於哪裡?
* 用戶需求(C端用戶,B端組織用戶)
* 競品分析
* 業務需求(運營,商務,客服)
* 產品經理自身發現的需求
* 老闆的需求
3.pm日常需要做什麼?
1. 上班角度:開會,寫文檔,溝通,協調
2. 項目角度:
* 需求分析:
什麼人在什麼場景下解決什麼問題,判斷需求的真偽,分析需求的業務價值,評估需求的可行性、給出需求的優先級
* 產品定位:
找出一些典型場景,人群和典型要解決的問題,然後根據這些核心場景,人群和要解決的問題,提煉出本質特徵,畫一個「界限」。
* 功能定位:
這個產品為目標用戶在目標場景下解決某個或某些問題,都需要哪些功能
* 競品分析:
參考了XX競品,按照功能或者功能模塊列出自己的產品和競品所具有的功能和所沒有的功能以及具體功能點對比分析
* 產品方案設計:
梳理產品的邏輯後進行產品原型頁面設計和PRD文檔製作(考慮產品信息的流入,展示,流出等系統交互和邏輯)
* 產品上線效果回歸與迭代:
產品順利上線後根據其數據表現與用戶反饋形成下一版本需求池,迭代完善。
4.pm怎麼做?

 

 

 

 

5.B端和C端有啥區別

* 目標用戶:B端注重效率,C端注重體驗
* 使用場景:B端固定時間,有規律性,C端時間短,隨機性強
* 產品思維:B端目的是簡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不一味追求大的流量,C端獲取更多流量,為變現提供基礎
* 功能結構:B端多扁平功能,功能鍵沒有主次之分。C端,一個核心功能為主,其他為輔助功能
* 使用複雜度:B端業務流程長,邏輯複雜;C端業務相對簡單,生命周期短
* 切換成本:B高C低
* 運營程度:B端重運維,C端重運營
* 商業服務:
B端重服務,C端重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