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博士寫了130行代碼:2分鐘搞定繁瑣的核酸篩查
2分鐘,「啪的一下」。
800多人的核酸完成截圖就審核完畢了。
這就是一位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生,在最近共同抗疫期間開發的一項小程序發揮的作用。
而且僅僅是花費1小時、130行代碼的那種。
復旦大學官方對這個「抗疫利器」的評價是:
大大提高了核酸核查的效率和精度。
這位博士生的工作,也引來網友們的「膜拜」:
人民日報也對他的工作做出了評價,認為這波「操作火了」:
2分鐘搞定1小時工作
整件事的起因,是最近抗疫期間,復旦大學啟動了常態化核酸篩查工作。
而「痛點」也隨之而來。
也就是要核查每位學生「健康雲」核酸完成截圖,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
但總的來說,這其實是一項重複性較高、單調且枯燥的工作:
一個班級的截圖可能就需要花上半小時核查,如果是人數多的院系可能需要更久,還可能會看錯看漏。
復旦的這位博士生,身為學院2019級信息1班輔導員,在此期間負責的正是這項工作。
於是,他便心生一計——「搞個OCR識別代碼」。
最初與學工同事分享這個想法的時候,同事還擔心會不會太難了。
而他卻回復說:
有現成的庫,import一下就好了。
然後,1個小時過去了……
「我寫好了」。
同事見狀甚至感慨說:「這就是博士嗎?」
於是乎,他的代碼程序就開始在自己的班級中「上崗」了。
在進行驗證之後,這段程序的準確率還是很高的,甚至還發現了此前人工核查時沒有發現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這項工作的速度有了大幅的提高。
例如原先要核查800張截圖,幾個工作人員要花費1個多小時,而現在,2分鐘即可拿到結果!
至於原理,這位博士生謙虛地說「並不複雜」。
他所用到的技術主要是OCR (光學字符識別),代碼語言則是Python。
根據復旦官方的介紹,這位博士生更具體的是用到了Python中的正則表達式。
正則表達式可以把想要的信息從OCR識別的文本中篩選出來。
最後還會匯總到一張Excel文件中,方便工作人員確認。
而且為了他為了方便不會編程的同事使用,還把程序進行了封裝,只需要輸入一行命令就可以使用了。
來自復旦大學的博士生
開發這項「抗疫利器」的博士生,是來自復旦大學的李小康。
有意思的是,他並非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其研究方向是醫學影像與人工智能。
對於這項工作,他認為:
雖然原理也很簡單,只要是會寫代碼的人第一時間就會明白是怎麼回事,但是不做相關工作的感受不到這件事情的費時費力,自然也不會想出辦法。
我只是用我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難。
據復旦大學官方介紹,在不久之後,師生可以不再手動收集核酸截圖,而是通過小程序直接上傳圖片了。
……
最後,引用李小康本人的話:
這場戰「疫」我們一定可以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