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遠門前 為什麼要在冰箱里放一枚硬幣 有科學依據嗎?
在冰箱里放硬幣,是迷信,還是科學?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出遠門的時候,家裡老人都會建議在冰箱里放一個硬幣。
操作如下:
事先凍一碗或者一杯水,凍硬後,在冰上放一個硬幣,最後,將水和硬幣留在冷凍層。
用過來人的說法就是,有了這個硬幣,就不會無緣無故拉肚子上醫院了。
一般來說,當我們出遠門的時候,其他家電電源都會關掉,唯獨冰箱不會關,因為裏面會有很多食物,尤其是經常做飯的家庭,冰箱總是被囤積得滿滿的,不可能一次性吃完。
那冰箱里的硬幣,究竟有什麼功能呢?難道有保鮮功能?
首先,硬幣就是硬幣,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來判斷冰箱是否斷過電。
冰箱斷電,食物就很容易變質,吃了會拉肚子。
食物有沒有變質,肉眼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還需要硬幣?
那是針對長時間停電的情況,而現在家用電比較穩定,一般不會停電,即使停電,也很快會被修好。冰箱里的食物緩慢解凍後再被凍上,硬邦邦的,肉眼是看不出來的。
而我們可以通過硬幣的位置,大致判斷冰箱停電時間。
如果硬幣一直在表面,則表示沒有斷電;
如果硬幣被凍在了冰塊里,則表示冰箱斷過電了,後來又好了;
硬幣位置越靠上,斷電時間越短,位置越靠下,則斷電時間越長。
冰直接化成水,硬幣沉入水底,毋庸置疑,那就是斷電後一直沒來電。
食物被解凍後,重新再凍上,難道不可以吃嗎?
很多人都這麼干過,買了很多肉吃不完,就凍起來,等吃的時候,再解凍,發現還是吃不完,然後繼續凍起來保存。
我媽就這麼干過,在她的觀念里,只要食物處於冷凍狀態中,無論多久都不會壞。
但事實上,這是錯誤的。
根據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冰箱每平方厘米空間就有 1140 萬個細菌,然後再想想那些「殭屍肉」。
首先,冰箱的主要功能,是在低溫情況下,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而不是殺菌。
在低溫狀態中,細菌並不會被完全殺死,很多時候會進入休眠期。
溫度低,細菌的酶活性就很差,導致它的各項生命互動都變得很慢,有的甚至就像死了一樣,完全不進行任何生命活動,進入休眠。這也是食物在不容易壞的主要原因。
此時,若是冰箱停止工作,溫度就會上升,這些細菌就會從休眠狀態中蘇醒,生長和繁殖加速進行,短短几分鐘,就可能讓細菌數量呈指數級別增長。
像這樣的冷凍-解凍多次循環的過程,被稱為反覆凍融。
有研究表明,如果反覆凍融4次,食物上的微生物數量可增加2000倍,非常可怕。
其次,反覆凍融,食物的營養物質會流失,口感也會變差。
食物細胞里有大量水分,反覆凍融,水分會多次形成冰晶,反覆幾次很容易破壞細胞的結構,就會影響食物的口感。
同時細胞里的蛋白質會因為反覆凍融流失,營養價值也會下降。
我和我媽還有一個爭論點在於:食物是要趁熱放進冰箱,還是涼了再放?
多少次,因為直接將燙的東西放進冰箱,我被劈頭蓋臉地罵了。
她的理由是:太燙了,放冰箱,冰箱會壞,也費電。
事實上,從科學角度來說,就是要熱的時候放最安全,因為此時細菌滋生最少,等涼透了放入冰箱,食物上的細菌也多了,會跟着進入冰箱,不衛生。
最後
俗話說得好,吃多少買多少。
但很少有人做得到,一旦冰箱空了,很多人是會焦慮的,就像我媽,她甚至覺得2個冰箱不夠,還想再買個冰櫃。
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大家還是細心一點,買來的東西分成小份裝好,一次解凍一包,相對也安全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