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扒一扒「小白鼠」 如何瘋狂拯救人類

  • 2020 年 1 月 23 日
  • 資訊

鼠年來臨,雖然大家拜年祝福語里都是“鼠”你有福“鼠”你可愛,可是真的平時提起這款生肖動物,心裏泛起的也許是厭惡和恐懼。一般人最經常看見的是在廚房或卧室里偷偷摸摸、灰頭土臉的家鼠,不僅相貌平平,還可能會傳播病菌,讓人望而卻步。然而,也有一群可歌可泣的小鼠,在實驗室里默默做着拯救人類的無名英雄。

鼠年扒一扒「小白鼠」 如何瘋狂拯救人類

家鼠(The Scientist Magazine)

送入實驗室的農場小鼠

其實,喜歡小鼠的人也是存在的。一百多年前生活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艾比(Abbie Lathrop)女士就是一個小鼠發燒友。她在自家的農場飼養着大量小鼠,並將它們賣給周圍跟她一樣的愛好者。

鼠年扒一扒「小白鼠」 如何瘋狂拯救人類

艾比女士和她的農場(smithsonianmag.com)

1908年,她發現一些小鼠得了病,似乎是長了腫瘤。當時的人其實並不知道動物會不會長腫瘤,於是她便把送小鼠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腫瘤研究所。研究人員證實這些小鼠的確患上了腫瘤,而且立即想到可以用這種小鼠來研究癌症。在接下來的11年里,艾比不斷提供患癌的小鼠給實驗室,研究人員們做了認真的研究,終於有史以來第一次證明,原來腫瘤並不是傳染疾病。

第一隻實驗室小鼠的誕生

科學家們很快發現,小鼠可真是一個研究利器,唯一不妥的是,從農場買來的小鼠品系太過混雜,遺傳背景複雜,因此很難在不同的小鼠上重複實驗。為了更好地研究腫瘤,人們決定培養一些純種利於研究的小鼠。

最早將這個願望變為現實的是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生。他從艾比女士那裡得到了一些同胞的兄弟姐妹小鼠,通過不停的繁殖、不停的挑選培養出了第一隻自交系棕色小鼠。可惜的是,這種小鼠誕生後不久,傷害桿菌席捲了實驗室,只能全部殺死。

培育純系小鼠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幸運的是還有不灰心的人,願意把這項艱難的任務繼續下去。1913年,紐約紀念醫院一個名叫巴格(Halsey Bagg)的科學家從老鼠販子那裡購買了一些白化病小鼠,又開始了實驗小鼠的培育。

鼠年扒一扒「小白鼠」 如何瘋狂拯救人類

巴格博士(wikipedia)

小白鼠都有白化病

如今,小白鼠是實驗室小鼠最標準的形象,但很少人知道,其實它們全部都是白化病患者。巴格之所以選擇了白化病小鼠,是因為白色的小鼠更容易觀察、更適合作為研究的對象。

鼠年扒一扒「小白鼠」 如何瘋狂拯救人類

和白化病人一樣,小白鼠的眼睛也是紅色的(wikipedia)

巴格買到小白鼠後,便開始了近親繁殖的培育實驗。但很快,就有了意外的發現:有一些小白鼠長了腫瘤。於是,他立即將患腫瘤的小白鼠挑出來,讓它們彼此之間也近親繁殖,從而獲得了一種帶有缺陷的腫瘤易感基因的“厄運小鼠”,長到一定的歲數就很有可能會長出腫瘤。

這對小白鼠來說,是一個悲慘的命運,而對實驗人員來說,則是大有裨益的好道具,當然價格也與價值相匹配,在1919年,一隻患有自發性腫瘤的小白鼠的價格是300美元,按購買力換算相當於現在4200美元。隨後這個產業被不斷壯大,專門的小鼠工廠源源不斷地向全球研發輸送各種“疾病模型”,從腫瘤、心血管疾病、肥胖……不一而足,為近一個世紀以來,醫學的飛速發展獻出了一份力。

最奇特的實驗小鼠——裸鼠

小白鼠之所以經常上鏡,是因為它們長相可愛,易於被公眾所接受。其實,在實驗室里還存在着大小、形狀、毛色各異的小鼠。

除了小白鼠之外,最常見的要數裸鼠了。裸鼠顧名思義全身沒有毛髮,光禿禿的,而導致無毛的基因突變同時也削弱了它們的免疫系統,令它們成為了最好的腫瘤移植對象。科學家可以將人類的腫瘤細胞移植到小鼠上,健康的小鼠會排異殺死這些人類腫瘤,但裸鼠不會。於是,研究人員就可以在裸鼠身上盡情研究人類腫瘤了。

鼠年扒一扒「小白鼠」 如何瘋狂拯救人類

裸鼠(Wikipedia)

除了腫瘤之外,裸鼠身上還可以種植出人耳朵。1997年,人們發明出了可在體內降解的支架材料,將它們做成軟骨的樣子,植入軟骨細胞,一起移植進裸鼠體內,這樣就長出了一隻完整的耳朵,而支架會在耳朵生長的途中被降解掉。幸運地擁有兩隻完整耳朵的人,可能想像不出耳朵有多寶貴,這項研究將給無耳朵的病人帶來曙光。

鼠年扒一扒「小白鼠」 如何瘋狂拯救人類

長耳朵的裸鼠(Newsweek)

禿頭是現代人關心的話題,而裸鼠還能成為生髮治療手段的研究對象。2012年,有科學家將人及小鼠的幹細胞植入了裸鼠的皮膚下,並成功地誘使幹細胞長成了毛囊,最後成功地長出了一些纖細的頭髮……這些毛囊甚至還能與神經及肌肉相連,功能十分完整。也許,禿頭救星不久後就會出現了……

鼠年扒一扒「小白鼠」 如何瘋狂拯救人類

長毛髮的裸鼠(Nature Comunication)

1949年夏天,一個實驗室在培育小鼠的時候,意外養出了一些食慾非常旺盛的小鼠。它們無休止地進食,直到膨脹成一個胖球。體內的脂肪細胞異常地多,而且數量超標,常常可以長到同齡小鼠的三倍大。1994年,正是在這種肥胖小鼠身上,人們發現了“瘦素”的存在。這是一種代謝激素,能夠調節食慾和新陳代謝,瘦素缺乏也可以導致人類肥胖。如今,這種肥胖小鼠被廣泛地用於研究肥胖症和糖尿病。

鼠年扒一扒「小白鼠」 如何瘋狂拯救人類

肥胖小鼠(左)和正常小鼠(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