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售時打磨不佳 「後續OTA支持」是不是一種「畫餅」?
OTA全稱Over?The?Air(空中下載技術),最初應用於智能手機等第一批智能設備中,指通過SIM卡、WiFi等方式提供的無線網絡進行功能升級或問題修復,具體還可分為對系統/固件進行完整升級的FOTA與對零星軟件進行升級的SOTA。
這項技術的應用最初是為了擺脫設備需要連接PC才能進行固件和軟件升級的局限,進一步優化這類移動智能設備的長期使用體驗。隨着智能化領域不斷拓展,有更多包括電視在內的家電產品乃至智能化的汽車也進入了OTA支持的行列,如今汽車OTA由於更集中的概念營銷與售後觀念的新舊碰撞,已經成為了經久不衰的行業熱詞。
在汽車領域已經發生了許多激烈的觀點交換,不過我們還是要知道,OTA對於當今大多數電子產品的售後服務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即使我們已經習慣了這項平平無奇功能的存在。
對當今大部分消費品而言,售後服務可以基本劃分為兩類:一是硬件方面的維保,二是軟件方面的持續更新支持,而對電子產品來說,它的性質決定了後者在功能性方面佔據主要地位。
許多時候廠商與用戶都對硬件無能為力,因為它由於更高的集成度無法作為一種可更換的部件存在,例如你可能會認為一台手機運行遲緩、操作卡頓,但你無法為其更換更高性能的SoC或者增加更多運行內存來解決問題。
而廠商對硬件的修改很多時候會產生一款新品,這就不能算是「售後服務」了,因此為了不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被拋棄」,就需要對消費者已經到手的產品進行軟件層面的更新支持,有時是優化運行效率,有時是提供更多功能,以緩解硬件層面的局限和解決使用中出現的問題,這就是OTA的一項初衷。
初衷看起來是美好的,但當下OTA被更多地與缺陷、減配、畫餅等負面現象聯繫起來,筆者認為這是綜合了消費者心理等多重因素所致。
以汽車為例,在整車架構電氣化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背景下,OTA功能的影響力愈發深入到汽車功能的底層包括ECU(行車電腦),也就是說僅依靠OTA升級就能使車輛的動力、續航等部分行駛特性發生改變。
對廠家而言,這自然能幫助他們更高效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減少了售後服務的成本,但對消費者而言,這會產生一種信息差:「我購買的汽車可能在出廠時就存在一些問題,廠家後續發現了這個問題並通過OTA修復了,但這件事是否告知我則完全取決於廠家。」
這與過去針對缺陷汽車產品的召回制度有着天壤之別,汽車批量召回雖然不少見,但每次都會受到有關部門監管,現身在社會輿論中,對不僅限於消費者的社會公眾起到告知義務,同時也對行業產生提醒作用。
而當OTA取代了一部分召回的售後服務功能時,它就難以被曝光和監管。市場監管總局在2020年發佈的文件指出,當生產者採用OTA方式消除汽車產品缺陷、(實質上)實施召回時,應按照《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及《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要求,向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備案,依法履行召回主體責任。
可見目前相關政策仍沒有更多細則,處於綱領性階段,判斷OTA升級內容是否符合缺陷召回性質,以及是否對OTA進行備案等均取決於企業自覺。
第二個現象在消費者中引起的爭議更大,來自於我們對於「軟性減配」的不認可,同樣以汽車為例。假設某品牌汽車在生產時沒有在不同配置款式上做出硬件差異,而是通過軟件的形式區分出不同的配置,例如座椅加熱、自動輔助駕駛等功能在標價更低的車型上被軟件層面屏蔽,但它們本質上都內置了提供支持的硬件。
也就是說,消費者在購買低配車型後,如果想要激活這些功能,則需要先付額外費用,再通過OTA的方式進行升級。從某種角度看,這種規格配置的統一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生產,也更利於消費者靈活選擇,汽車售出後再通過官方渠道加裝配置,這在傳統汽車行業很難實現。
但如果從另一種角度思考,則會讓消費者對這些額外功能的成本產生懷疑,畢竟更低的價格已經能滿足全部硬件所需成本,但一些技術、知識產權甚至一串代碼等「虛擬產品」卻會產生額外的費用,這對許多人的消費觀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最後一個現象則涵蓋了從汽車到手機、PC等所有科技數碼類產品與服務,「畫餅」本質上是對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的承諾,由於當下科技數碼類產品普遍具有的OTA能力,有許多在發售之初無法提供的功能由廠商向消費者承諾未來可以提供,從而吸引更多人選擇。
如今手機等數碼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已經壓縮到半年至一年左右,相對更短的開發周期使得新系統、新功能有時不那麼「穩定」,開發人員的精力更多用在修復問題、完善功能方面,也就形成了OTA內容的主旋律。
而對消費者而言,他們會發現設想中帶來與時俱進功能的OTA更新支持,有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修復Bug上,而對一款產品而言,它能夠接受系統/固件層面OTA升級的次數必然是有限的,這也受到OTA無法解決的硬件層面影響。
以谷歌親兒子Pixel手機為例,谷歌可能會為Pixel?6提供4次主要操作系統更新;蘋果產品線中的最強釘子戶iPhone?6s從iOS?8支持到iOS?15為止,跨越七代操作系統,但大版本更新停止後,僅僅維持基本功能的數碼產品也就只能通過日漸落後的性能和體驗催促用戶「換機」了。
在筆者看來,「後續OTA支持」可能是一種望梅止渴和緩兵之計:當下沒有完善的功能通過後續OTA提供,當下沒有暴露出來的問題在發現後通過OTA修復。
OTA似乎越來越容易成為數碼產品在發售前打磨不佳的理由,而直接進行第一手體驗的消費者也能夠心知肚明,我們已經很難找到一款在上手之初就做到盡善盡美的產品,但後續OTA支持依然是一種正當理由,是與時俱進的最佳途徑,也是使數碼產品短期內不被淘汰的唯一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