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中國第一枚金牌的秘密:它竟立下奇功
2月5日晚,中國短道速滑混合團體以2分37秒348的成績,摘得北京冬奧會中國隊的首枚金牌。
可是你知道嗎?在短道速滑等項目的訓練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十一院設計並承建的體育風洞,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體育比賽中,運動員動作姿態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速度的快慢。在短道速滑等項目中,只有以空氣阻力更小的姿態,才能獲得更快的速度。
相關數據顯示,如果空氣阻力能減少10%,運動員的成績可能提高1%!
這與火箭、導彈等飛行器的氣動布局設計原理,是異曲同工的。
說到風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之前主要用于飛行器設計,但近年來也在體育訓練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首座體育綜合訓練風洞2020年10月25日在中車二七國家冰雪運動科訓基地正式啟用,集運動員訓練、裝備測試、環境模擬於一體。
風洞流場品質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能夠實現運動員科學、精確、個性、高效的訓練和體育科研,目前已為我國冰上、雪上、車撬等冬季項目,田徑、游泳、單車、賽艇等夏季運動項目,共計20多個國家隊,提供測試及訓練服務助力多個項目在奧運會等國際賽事上摘金奪銀。
當短道速滑隊在風洞中開展測試時,隊員們會站在特製的六分量傳感器上,風洞製造的風會以相當於運動員運動速度的風速迎面吹來,此時就可以通過六分量傳感器,測出不同動作姿態下阻力的細微變化。
運動員稍微彎腰或變換手勢,阻力的變化都可以通過傳感器測得,變化數據會顯示在電子屏上。
這樣一來,運動員和教練員就可以知道,哪個動作能的風阻更小。
在鎖定風阻最小的動作和姿勢後,隊員們再加以長期往複訓練,就能形成肌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