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的創業方法論:潮流、挑戰和機遇

  • 2020 年 1 月 16 日
  • 筆記

出品 | AI科技大本營(ID:rgznai100)

創業很難,挑戰很多,往往九死一生,但創業機會也很大,如何擁抱機會,應對挑戰是創業者們關心的話題。

1月11日,陸奇在上海交大文治堂與創業者分享了數字化浪潮之下創新創業的機會。這是在他去年11月底宣布Y Combinator(以下簡稱 YC)美國總部停止中國區運營後,首度以奇績論壇新基金創始人的身份對外發表演講。

從為什麼創業是一個歷史潮流、擁抱創業創新面臨的挑戰以及把握住屬於創業者的機會三大維度出發,他系統輸出了自己的創業方法論。

加入創業創新的歷史潮流

首先,為什麼創新創業是一個歷史潮流?核心是什麼?

我們要看底層真正的驅動原因和世界進步的結構因素。第一,創新推動世界進步;第二,技術的進步永遠是創新最持久、最重要、最強大的驅動力。

縱觀這張圖,人類歷史的進步永遠是由通用技術能力驅動的,底層列舉的都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通用技術的能力。比如說在公元 1000 年左右,我們發明了什麼?馴化動物,馴化植物,礦石冶煉,開啟了農業,開啟了工業。最近 60 年是一個新的時代,它的核心驅動力是能源和信息。

人類歷史上只有三個財富創造、經濟發展體系,都是技術驅動。

第一,農業時代。我們有免費的能源——太陽能,不需要錢,但是要土地。在農業時代,這個 S 曲線非常扁平,人要做的事情不多,簡單的工具、勞力就可以了。

第二,工業時代。工業時代有 300 多年歷史,其核心就是化石能源——煤炭和原油,形式是通過電。工業時代,人要做的更多,要有技能,比如上海交大本質上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大學的使命是大規模的產生技能,工程師、設計師,裁縫、廚師等等,通過協作分工,用設備、廠房創造社會價值。工業時代的 S 曲線漲的更快,過去 60 多年是更為振奮人心的時代,

第三,信息知識時代。其核心是通過數字化把人類想要解決問題的信息抽取出來,用計算的方法快速發明新的技術能力,快速重組資源。此外,能源結構有新的發展,現在還沒有定下來,但肯定不是化石能源。更為重要是信息和數字化,這個核心是快速的獲取知識。在這個時代,人需要做的是創新,只有技能還不夠。張院長剛剛講了,為什麼每所大學都要引入創新機制?我很高興聽到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也融過資,自己直接參与創新才可以學到創新。這是我們看到第三條曲線,也是為什麼創業會成為歷史的主流。

在任何一個時代,用不同的技術來驅動經濟發展,人可以選擇做什麼行業,這個行業創造價值獲得財富的能力是最多的。簡單地講,就是哪一個行業可以發財,最賺錢。

最早是打獵,後來是耕種,然後是武士、工匠、航海者、商人、機器製造者、實業家、油田開發者、高管,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的時間,華爾街買賣公司最賺錢。而這 20 年來,參與創業是最賺錢的行業,背後有結構化的驅動因素,通過信息、知識快速的組合資源,來創造社會價值。

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我們在歷史的窗口上找對了一個最好的行業。

中國的創新機會,我認為是這個時代更為特殊的。我們有幸參與了一個新的時代,為什麼?首先以技術驅動創新,在過去 60 多年中,高科技工業基本是是美國為主導。以前微軟開董事會會議,會說高科技工業是美國主導。但是,今天中國的崛起改變了這個局面。

創業者要關注知識發展的曲線,你的企業是不是信息知識驅動,價值是不是很高。今天全世界的股票交易所的公司市值,過去 20 多年都是石油公司、汽車公司主導,現在都是高科技公司,而且一直朝這個方向走。這條藍色曲線還沒有爬到上面的地方,未來速度一定會加快。

我們講一下中國的創新環境。

第一,中國技術創新的核心因素都有,有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等。

第二,中國經濟的宏觀驅動因素比其他經濟體更豐富。美國的宏觀驅動因素是什麼?技術創新,其中一點意義上是通過移民,但他們現在正在把移民的優勢打掉。而中國經濟的宏觀驅動因素,第一是消費升級,第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還有好幾十年,有很大機會。第三,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還在往前走,人口依然在增長。第四,中國的實體工業的總體完整度和豐富度。看任何一個地域,中國的宏觀驅動因素是最多的。

第三,中國經濟的多元化也給每個創業者帶來了非常特殊的機會。我過去在美國工作 30 多年沒有體會到,但是在中國工作了 3 年就有體會。中國是很神奇的組合,有一流的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但中國的經濟是階梯型的,第一梯隊和美國差不多,但是第二到第四梯隊用技術提升起來機會更多,美國長不出美團、拼多多,因為中國的經濟是結構化的。拼多多、美團出來可以去拉美,可以去中東,可以去未來的非洲,他們的地域結構和我們一樣,中國從結構上來說更為優越。

國際化的機會,是我們在中國創業生態裏面臨的一個很特殊的情況。相對來說,美國還是最大的創新市場之一,我們的觀點是全球只有兩個大市場,一個是以美國為主,輻射北美和歐洲,一個是以中國為主,輻射東南亞、拉美,長期是中東等等。美國最頂尖的部分相當不錯,依舊領先,但中國和他們的差距是越來越小。其他的地域,也是我們中國的機會,我們和以色列的創業者聊過,他們能力很強,他們的創新目標永遠是美國,中國可以成為他們新的創新目標國家,中國可以有更多的國外創新資源,因為中國作為目標市場更為優越。

最後一點,我最近一年多有很多體會,中國的創業者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要比其他地域更優越。因為我們每天看的信息,刷的信息流很多,美國一篇好文章,一個好的企業成功案例,基本不到 24 小時就有中文版本。美國好的我們都看到了,中國好的我們也看得到。如果你是美國的創新者,那你只看得到美國的創新,看不到中國的創新。我們有最完整的視野,學習成長的機會也是最多的。千萬千萬抓住屬於我們一個特別好的創新時機,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特殊一個時間點。

擁抱創業創新面臨的挑戰

我們如何來擁抱面臨的機會,同時也正視創新創業帶來的挑戰?創業很難,我認為有這幾個難點。

第一是周期性的,比如說資本寒冬。

第二是環境性的,比如人工智能如何商業化落地。

第三是結構性的,這是奇績創壇最關注的,它和創業本質有關,比如如何快速找到產品市場匹配。

周期性挑戰

首先是周期性的挑戰。學金融的都知道資本市場有周期性,放信貸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縮緊,特別是我自己做投資之後深有體會,就會理解到每一種不同的資本來源對回報的要求,放的過了以後會縮緊,往往會矯枉過正,沖的時候、收的時候都會過度。我們目前在一個周期性的環境當中。

但是資本永遠會找最好的回報,他永遠不停地找哪一個地方的回報最好。創業風險投資作為一個類別,長期一直在增長,不管是什麼資金,它把錢放在創業風險這部分的長期趨勢是一直在增加,這裡有一個簡單的結論,冬天以後一定是春天,這個是周期性的問題。

同時,也必須要務實,這是一個現實。創業者第一要做的就是努力讓自己活下來,花更多的精力融資,融資特別難的時候想辦法自己造血,或者是獲得其他的資源,比如政府的補貼等等,讓自己活的能力在這個嚴冬的情況下提的更高,第一要活下來。

第二,你要有原則。看到機會,就要果斷的去進場,該沖就要衝,因為創業的機會不會因為資本的周期改變。如果你有機會做下一個阿里巴巴,有機會做下一個美團,有機會做下一個拼多多,要有勇氣抓住,這兩者之間一定要把控好。

環境性挑戰

我很敬佩在座的創業者,你們有很大的努力和勇氣做這件事情,因為整個環境的挑戰相當大。

中國的資本生態,相對於美國來講成熟度不夠,資本不夠耐心,投資的條件往往很苛刻,而且推出機制不夠完全。我們看到很多案例,對創業者來說太難了,這個要長期通過努力改變。

第二點就是產業生態,對創業者也有挑戰。如果是做 B 端,中國的企業付費意願比較低,門檻比較高。而中國 C 端的獲客很難,代價很高。競爭的環境是高強度的,中國的市場一旦做出來,你的能力去其他市場幾乎是無敵的,在(中國)這個環境裏面可以打磨的很強。

另外是環境變了,過去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軟件快速迭代等等,現在是人工智能,要落地就做細分行業,要扎的很深,團隊的選擇不可能是幾個大學生,或者 BAT 做過幾年來創業,你要在這個行業裏面找到最重要的銷售和 BD 人才。渠道資源非常核心,在人工智能創業的環境裏面沒有渠道資源是做不了的。

另外做硬科技的越來越多,它的投資周期長,迭代周期長,這一切都是環境帶來的挑戰。

結構性挑戰

早期的創業者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就是如何快速找到 PMF (產品市場匹配)。這個是一個很難的問題,隨着技術的發展,教育的普及,能力的提高,創新的可能性越來越多,創新的周期一般是開始有一個想法,把技術開發出來,產品開發出來,做完這一切再切入市場。

好的想法越來越多,技術開發的周期越來越短,產品開發越來越快速,有越來越多可以切入市場,但是市場上每一個客戶一天只有 24 小時,不可能不斷採納新的產品。這個是變成了一個大的瓶頸口,這個瓶頸口是越來越擁擠,這個是結構性的挑戰,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快速迭代。核心是這個曲線顯示的,每一樣東西往都往市場端移,你有新的想法,新的技術,用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找到市場的反饋,誰試錯的成本低,成功的概率就更高,這個是我們在奇績創壇做的最核心的事情。幫助每一個創業團隊更好地走過核心的結構性挑戰階段,快速迭代,找到產品市場匹配。

另外一個結構性挑戰和創業的本質相關,就是收入曲線。任何一個企業做到足夠的成功,它的收入曲線就是這樣子的。早期都是創新者用你的產品,後面有一些趕早潮的人用你的產品,真正的產品起來要好幾年,這個階段是無法養活自己的。

你唯一可以養活自己的就是融資,融資的能力,活着的能力,活的越久越好的能力是很重要,這個是我們奇績創壇做的第二件事情,我們只做這兩件事情。早期創業就是這兩件事情,快速迭代,找到產品市場匹配,活的越久越好。

第三個結構性挑戰,和前面兩個相關,這是每一個創業者來,特別是 2B 領域的創業者,必須面臨的。我解釋一下這個圖,這個是結構化的問題,這個圖顯示了歷史上所有技術驅動的新產品、新業務在市場上的生命周期。

它和社會人口的年齡、收入、地域的分佈有關。因為人在年輕的時候,永遠願意採納新東西,年紀大了就會保守,人的收入有這樣一個分佈,經濟情況有這樣一個分佈,任何一個產品出來都會走過這樣一個周期。

早期一開始,藍色的部分就是最早的創新者用戶群體,這些人對創新很感興趣,只要是新的,再爛再沒有用都會試。記住這一點,產品再爛再沒有用,有人會試,因為是新的產品,早期你一些用戶,不是表示你有做對什麼,只是因為他們會嘗試。

第二批人,是紅色。他們一般是企業裏面的年輕幹部,或者是創業者,或者是技術開發者,他們對未來有一個願景,他們希望找新的技術幫助實現他們想要的願景。

接下來是鴻溝,歷史上大部分的產品死在這裡。這個鴻溝為什麼會形成?因為接下來這一波採納者,也就就是早期採納者,他們都願意用新的技術,用新的產品,同時他們也很務實,會看實際的結果。他們採納的核心點是我的競爭者用不用,我的同事用不用,你不用我不用,你用我也用,這是鴻溝。

歷史上大部分的技術創業都是死在這裡,如何跳過鴻溝?這個是一個很核心的問題,特別是對 2B 企業,奇績創壇會幫助創業者更好地跨越鴻溝,這裏面有一系列的方法和實踐,讓成功的概率更高,這也是每一個創業者要跳過的結構化挑戰。

技術驅動的新創新,每一個產品的成長曲線越來越陡,這個是結構化造成的,陡的原因是標準化,規模化,信息的通道流通和物流通道流通,使成長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個在麻省理工學院做了不少研究,趨勢是越來越嚴重。

這證明了什麼?即使你已經有一個產品,走到這裡了,但沒有保持高速衝刺的話,不進則退,因為你的競爭者會上去,或者說另一個品類替代你了,最終在C端就是時間的競爭。技術驅動,特別是C端衝刺的速度,往上沖的速度是很重要,一旦衝上去市值很大,不上去就不上去了。我們做的經驗不是一路上去,要跳,現在在這個軌道上,你把所有的精力、產品、市場、渠道、營銷等等跳到下一個。

這裡還有一個點,真正的產品市場匹配,我們講到產品市場匹配不是單個點,不是這裡找到了,那裡沒有找到,而是一個過程。什麼是產品市場匹配?基本上是跑到這裡來了,真正的產品市場匹配定義就是第一是可以賺錢的好市場。第二,開始供不應求。第三是競爭者進來了,這個是真正的產品市場匹配,那個時候你面臨的是非常陡的曲線,你一定要跳,衝刺的速度是非常非常快,這個是我們奇績創壇核心和每一個創業者合作,幫助他們成功概率最高的一個重要的點。

把握住屬於創業者的機會:4W+1H

剛才我們講了創業有那麼大的機會,那麼多的挑戰,我們如何把握好這樣的機會,核心是要把這五個問題想清楚。

第一,想清楚到底做什麼。不止是想清楚產品,因為產品的定義是一個可以進入市場的體驗或者是與能力、產品和市場是有關,不是說有一個東西就是產品了,你想清楚做什麼是很重要。

第二,是想清楚為什麼你做的是有高商業和社會價值的。

第三,徹底想清楚為什麼現在是進場時機。時機是最大的成功因素,做早做晚都不行。

第四,想清楚為什麼我們可以把這個事情做成的團隊。

第五,想清楚我們是怎麼做的。我們做事的方法有特殊的壁壘,能夠長期產生和保持價值。

把這五個問題徹底想清楚,徹底把控好,是抓住創業的歷史潮流,克服創業挑戰的重大的因素,這個是我們奇績創壇團隊和創業者互動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就是一起合作,把這五個問題徹底想清楚,這個是一個過程。這些問題想清楚要不斷的能力提高。

首先是我們做什麼?第一你要選方向,方向怎麼選?選方向的思路或者說思維方法,就是看這三個圓圈。對這三個圓圈做一個判斷,對產品、用戶、客戶、市場需求有一個判斷。對市場的趨勢有判斷,對技術的趨勢有判斷,真正一個好的創業價值是在這三個圓圈的交際。

下面我花一些時間分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考方法,另外一部分是個人總結和體會。作為內容,更為重要的就是你們希望從我分享的思維方法和我自己體會的內容當中得到啟發,最核心就是你們把自己的能力提高,這是首要判斷的方向。

這裡要強調一下,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有人的起步是用戶需求觀察很深,有的人是商業模式、市場洞察很靈敏,這個也可以。

另外決定做什麼,不是一個單點的過程,決定做什麼是持續動態的進程,是不斷想清楚不斷把能力提高的過程。看歷史上真正做的好的創業者,他開始做的和最後做的很不一樣,決定做什麼是一個不但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在這個裏面核心要做的是幾個點:第一就是開始啟動創業,設立一個公司,找到幾個人,你想要去的目的地就是做一個新的C端平台或者2B的交易市場,不管是什麼,要有一個目的地,你要達到目的地,然後開始迭代。

前面也講了迭代速度至關重要。我們經常和創業者交流,你的起點在這裡,這個是你目前走到的地方,你想要(的目標)到這裡。如何走通這條路上帝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迭代快的人,迭代速度是一切的決定因素,上帝也不知道走什麼路。

另外,你需要在重要的節點改方向,有時候走不通,就要有勇氣說這個目標看起來不是很好,那個目標更好,我到那邊去。很多走到很大的企業都是經過很多次改方向,在既定的目標情況下走不通的時候,換一個方向走。該換的時候,要有勇氣換,但是也要避免經常變換,每一次變換要花很大的時間代價,你最不能浪費的就是你的時間。這裡最核心就是創業者的時間,時間成本要優化,其他都不重要,你唯一不能浪費的就是你的時間。決定做什麼,是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走的遠的,做的大的創業者是有一個不斷的提高過程。

接下來講一下我們看到的三個圓圈,需求、市場、技術。對需求來說,我們是如何判斷的?分享一下個人經驗,對市場需求簡單來說就是C端和B端。

C端

在C端有一些結構和長期的原則,簡單來說就是人的需求的層次結構。大家都知道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個人建議可以看一下,寫的未必十分精彩,歷史上也有很多人迭代這個方面,但是這個層次是有了。底層是要溫飽,有了這個以後要得到社會認可,要有愛,最後是個人升華等等,人的需求是這樣的。

另外一個原則,對我個人來說啟發很大。亞馬遜的創始人他定期會給他的股東寫信,他寫了一封信說用戶是永遠不滿足的,他講的非常對。以前的創業理論、商業理論說我找到一個需求,我用一個產品,滿足這個需求,生意做好,他說不對,用戶永遠不滿足。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知道一家華人創業成功的例子,做視頻的。我和他們也是長期的好朋友,他說已經有很多的東西了,你做這個幹嗎?有沒有仔細觀察這個需求有沒有滿足好?至少在美國,我們看了市場分析,一個視頻會議平均延遲14分鐘,因為各種各樣技術的因素,每一次會議浪費14分鐘,這個需求沒有滿足好。他們現在是市值很好的企業了,仔細觀察需求的層次,掌握這個原則,用戶和客戶是永遠不滿足,在中國的創業者裏面,快手宿華想得很深。

我們看什麼用戶需求沒有滿足好,就是分一下人群,像年輕人、老年人、男人、女人等等的24小時怎麼花的,看他的需求,這個有一點簡單粗暴。基於這個,我分享一下我認為長期重要的觀察點。

第一是娛樂,這個需求永遠在,而且不斷在增加。千萬不要小看娛樂這個行業,裏面有內容行業。另外一大類就是遊戲,它主要是用來殺時間,這是我個人的想法,未必對。

我們以前做的很多產品都是省時間,省下來的時間幹嗎?這24小時還要活,還要把省下來的時間殺掉,殺的要有意義、有價值。我個人的判斷,殺時間是永遠的剛需,因為我們隨着社會的進步,技術的推進,我們的時間越來越省下來了,接下來每一周只工作三天,每天只工作4小時,剩下來的時間如何殺掉?

內容和遊戲類,我個人很看好。先講遊戲,不管是遊戲還是遊戲直播,我個人的判斷這是人類本質生存需求的一種升華,大家知道人類進化有一個理論,這個理論裏面有兩大本能,第一本能就是活下來,我們人在早期要和很多動物搶食物,等到我們打敗了動物以後,人和人之間搶食物、打仗。現在到了人和人不要搶食物的階段了,我們剩下來搶什麼?我們要成就感,我是第一名,你是第二名,我做了這個事情,你沒有做過。

舉一個例子,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是88年。我記得很清楚,那個時候美國有一個ESPN台剛剛出來,24小時體育新聞,那個時候很多人說誰要24小時的體育新聞,一天講5分鐘就可以了。現在ESPN不止有各種各樣的體育新聞,還有大學、高中的遊戲直播在這個平台上,一個高中生什麼都不幹,只打遊戲,就有6位數的年收入,這個趨勢還是會持續,因為這是人的本質需求升華。我在雅虎的時候,自己沒有能力打橄欖球,我們可以虛擬的打遊戲,這個需求就是成就,這是長期的趨勢。

內容:人的一個本能是早期通過生孩子把自己的基因傳給別人,現在不不要生很多很多孩子,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傳播給別人,寫文章、寫詩、做曲,自己沒有能力的話來一個二次元,二次元不行,來一個三次元,把自己的想法、行為傳播給別人,信息的結果傳播給別人,也是一個長期的剛需。我認為娛樂行業是一個強大的驅動力。

通訊行業:通訊是人類社會很底層的技能,我特別看好短訊為基礎的產品,為什麼?它是實時和異步的通訊,人類在短訊出現之前一個是靠寫信,通過馬車,五天以後送到另外一個地方,有互聯網後變成電子郵件了。

另外是發明了電話。我以前帶過一個團隊,犯了一個錯誤,那個時候他們是用電話號碼,沒有自由的ID,打網上電話要事先約好,協同的代價很高。實時通訊最大的問題要協同,短訊可以實時,可以異步,我可以送給你,你可以不回答,你回答我知道你在線,我們可以來回互動。最為重要的,它是可以承載越來越豐富的載體,我可以送錢給你,送一首歌給你,送帳單給你,通信產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社交:一個社交產品到了兩代人都在裏面,年輕人會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不同的工具、人群、載體,以前社交基本上就是文字、圖像作為內容載體,像短視頻,看看抖音,抖音為什麼起來?我們以前經常說打敗臉書的一個產品不會長的和臉書一樣,什麼樣產品打敗臉書?我認為有可能是新的視頻產品。

消費類,不要多講了,包括零售、服務。出行有交通和旅遊。

教育:以前是學知識,越來越多是學能力,包括英語等等,更重要就是創新。我簡單講一下我個人的經驗和看法,創新是學會如何做產品,在課堂裏面可以學到一些基本的知識,本質上有限,我自己的經驗,真正可以學會做產品只有自己做產品,真正學會做創業,只有自己做創業,它必須是要實踐。我認為教育有一個大改革,因為今天的大學還是以技能為主,教的人大部分不再創業了,我們需要的是真的創業者。真的來現場的學,才可以真正學到。

醫療:一個巨大的機會,現在是需求大於供給,有很多的疾病,我們無法治療,像老年痴呆,還有有很大的技術創新空間。

B端

B端,長期的結構是降低成本、提高產出。包括生產端、客戶端、資金端、員工端的需求。

歷史上,大B和小B不一樣,大B要辦公效率,要企業流程管理。現在成長趨勢最高的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會就是客戶全部旅程,現在客戶從對產品感興趣,到最後的服務,整個流程都知道。

小B,最大的需求是獲客,其次是財富管理,對資金需求、企業流程需求也有,但是歷史上很難滿足。

另外是流通,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等,把信息打通,這個是需求上對趨勢的判斷,這些是長期趨勢。

對市場來說,也要做一些判斷,有一些是長期趨勢,有一些是周期性的。在中國有一個需求就是消費升級。流通,中國的物流和人流一定是領先的。信息流也是相當不錯。人口老齡化是很大的驅動因素。資本有周期性的因素。長期來說,我們要解決退出機制和美元的供給問題。

創新的門檻不斷降低,未來要做一個新的服務企業,物流基本上是像雲一樣給你,這在中國創新的門檻比其他領域創新門檻低。

另外是地域,我們前面講到可以去東南亞等等,國際環境、政策都要關注。

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技術,技術有兩大類,基礎技術和信息與數字化技術。

基礎技術的核心是關注能源。

合成生物,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我們有工程化的能力。

此外,還有生命科學,包括基因,還有材料,製造、3D打印,航天,農牧業科技等等。

信息科技,目前在我們面前的是人工智能、5G、IOT、量子計算,AR、VR等等,特別是信息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可以有大規模商業價值的驅動傾向是自動駕駛,機械人等等。

最為重要的,我講一下數字化,最大的驅動因素是數字化。我給大家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就是信息技術,數字化進程有它的結構,我認為是很明顯,這更多是我個人觀察和總結。

過去60多年,每10年左右有一個新的平台,在技術上有結構、技術、生態和商業有緊密的關聯連接。

首先,計算平台是核心,平台自定義是一個可延伸的完整的能力,由前後端組成。前端是交互,交互提升是最重要的釋放新的創新能力的機會,微軟的管理層最關注的就是交互的能力。另外是後端,後端是計算資源的整合和覆蓋,有很多信息量可以覆蓋多少地域,包括通訊。

計算平台結構延伸出來的生態很重要,生態就是必須要有一開始定義這個生態的定義性體驗,機器生態定義性的體驗像微軟一些產品,打開盒子是一個完整的左面。還有一個就是蘋果,定義了新的智能手機時代。我比較有幸,也是第一批買蘋果手機的用戶,當時是一個很差的電話。蘋果手機一開始打不通,主要是喬布斯推市場的時候要補貼,只有AT給他補貼。用過蘋果手機的人知道,這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為什麼?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手指可以工作了,了不起。一旦手指可以工作了,我們設備可以放在口袋裏面,24小時伴隨着我,而且有一個開發的能力。第一款蘋果手機沒有App生態,只有固定6個應用,兩個谷歌,兩個雅虎,兩個蘋果自己的,那時候我在雅虎,喬布斯經常來,我看着他開啟了新的移動時代。

另外一個好的生態要有寬的應用場景撐起來,辦公、電商、搜索等等,要有一個持久可以賺錢的商業模式,技術和商業模式永遠是緊密關聯在一起的,它的核心驅動力是數字化的寬度和深度,任何一個人類所關注的場景行業,一旦被數字化,它的價值就是高速的往上升,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快速的迭代找到人類要解決的問題,數字化一開始是數字化桌面,人工智能時代是把數字世界、物理世界融合為一體,這是一個核心結構和趨向。

這裡強調幾個點,我們回去復盤,看PC和互聯網時代,它的什麼技術的發展奠定了長期的趨向?第一是數字化的程度,一個企業裏面的所有信息在辦公桌要用的信息數字化了,一家企業任何一個組織有文官和武官,文官是全部數字化,武官要逐步逐步的數字化。

另外,圖形顯示器,包括手機上的是一個長期能力,這個是用文字圖像描述一個思想空間,這個裏面用點擊、上下滑動等等做交互,這個是交互裏面最核心的,而且會持續。

分佈式關係數據庫,長期在企業應用,因為所有的企業要記帳。軟件變成語言讓開發軟件變成人類一個主要的行業,是這個時代開始的,而且這個行業會持續。

長期的通用能力就是微處理器芯片和軟件開發。我要強調一點,芯片和生態相輔相成,芯片、底層軟件不是技術問題,是一個應用生態問題。特別是在今天中美之間關係的情況下,要發展我們自己單獨的芯片技術,就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應用生態,底層軟件、操作系統、設備應用等等。在歷史上要關注這一點,這個不是純技術問題,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問題。

另外,商業模式的改變,對創業者來說很重要,大公司也是一樣。這個時代開啟是寫軟件成為一個新的職業,軟件要賣出去,商業模式要變。

微軟之前沒有人想到軟件可以拿出來賣,只能賣設備。但是有慣性思維的IBM那個時候認為軟件不可能成為生意,IBM花了很多精力把PC做出來,認為軟件不重要,把最多的驅動因素讓給了別人,慣性思維是每一個創業者、企業要關注的,上一個時代的工作模式不一定是下一個時代需要的,這個是PC時代要總結的。

互聯網時代,數字化了什麼?核心數字化是什麼?有一些同學未必是朝這個思路想,第一是數字化以文字、圖像記載的公開信息,我們另外數字化了什麼?是人的興趣,人的意向,我看這個文章知道我對這個感興趣,特別是做搜索引擎,我們知道搜索引擎很神奇,每天有千萬上億的人在搜東西,他把他的想法告訴你。我們說有一個現象就是每個人有一個秘密,再親的人你也不會和他講,但是你會告訴搜索引擎,我們把人的興趣數字化了。這個很重要。

另外我們把時間、空間、全球知識連接起來,地球是扁平的,全球的發展現在是PC、互聯網開啟的,因為供應鏈、電商開啟了,人的數字化連接也是這個時候開始,對社會的影響很大。大家看一下臉書對美國大選的影響,推特對全球國際形勢的影響。人的關係是數字化了。

這個時候技術基礎就是光纖通訊,全球有線的互聯網。我們那個時候做技術,整個全球泡沫破掉的時候是不好,泡沫是必須的,把基礎建好了,這個基礎就是有線網絡,我們任何一個東西可以到地球另外一端。基於公開標準的互聯網操作系統,今天大家開發程序都知道你有一個標準,應用很快可以做迭代,大家用這個東西,機器學習成為新一代的開發主流,主要是谷歌和微軟一樣級別的公司,他們把機器學習變成主流。

大數據時代,我個人很有幸在雅虎的團隊做了一個東西,變成了一個大生態。

搜索引擎,成為現代信息化一個基礎設施,沒有搜索引擎找不到信息,你找不到針對你興趣的信息,有了搜索引擎通過算法把社會的效益大規模提高,搜索引擎帶來一個社會化的社會基礎。

開源軟件,讓每一個開發者、創業者的成本降低了。

技術驅動商業模式。PC互聯網,服務為基礎,廣告,電商、遊戲成為主流。為什麼?復盤了以後覺得很容易,我們當初在雅虎不知道商業模式是什麼,每天拚命做,每一天覺得這個公司下一個季度不能活下去,我們直覺是我們創造了歷史,因為我們用戶、流量越來越多,商業模式是什麼不知道,今天復盤一下,廣告很自然就來了,我們是數字化了信息,數字化人的興趣。有一部分的信息是商品,它就是廣告,電商很自然,電商是需要把信息給你,然後支付的行為在線上。線下給你商品。

遊戲也是一樣,特別是付費遊戲,這個純粹是數字化的,騰訊是最出色的企業。這個商業模式會持續,和它的本質有關。

下面講一下在移動互聯網、雲的時代,技術問題不講了。

數字化的範圍,大大的拓寬了,我們有手機,隨時隨地可以用,有社交、支付、出行、物流等等。企業數字化,往下沉了。移動設備強大的數字化能力,剛剛講到觸摸,更為重要就是可以定位。相機特別特別重要,我認為大家需要關注,在中國有抖音、快手,這個是用相機作為主要的交互,我們本質從思想空間,剛剛說的文字、圖像為主的間接交互變成了直接交互,交互的突破是大規模商業價值創造的起點,千萬要看中這個機會。

沒有定位的話,一個司機不知道客戶在哪,一個想要坐車的人不知道附近有多少車,現在通過定位可以知道了。

無線通訊,有3G、4G。

移動生態,我個人在這個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認為蘋果的生態有缺陷,安卓也有它的問題,本質上App生態對大的應用來說是合理的,對偶爾用一下的App不合理,我一個東西一年用兩次,為什麼要下載?微信小程序更合理,小程序要做好是要讓企業活下去,可以賺錢,這是有很多工作要做,是大家要關注的。

另外是新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像美團、拼多多的信息流。

商業模式,賣軟件不行,在這個時代不適合了,要賣設備,軟硬結合,要賣服務。

最後講一下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技術很多,徹底破局的核心技術是一個新的計算能力,我們叫做深度學習,是用重疊的向量抽取特徵建模。

輸入輸出,所有的機會打開了,我們用傳感器、控制器。聲音、人臉識別,各種各樣的交互方式都可以。

數字化的範圍,本質上是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融為一體,人類有價值的場景會被徹底的數字化。

創業的機會來說,如果大家做IT技術,整個IT技術會被重建,芯片、底層軟件,操作系統,都要重建,有很多創業機會。

新的支柱企業,可能要三四十年時間出來。新的物流和人流,以無人駕駛開始,以機械人開始,有巨大的空間。另外所有的場所會被智能化,今天的場所就是燈光進來,電線進來,以後有傳感器、控制器。每一個傳統行業,娛樂、金融、醫療等等都可以被提升,因為有數字化的能力。每一個人類的職業,律師也好,醫生也好,教師也好,分析師也好,都可以得到本質上的能力提升。

新的創新生態,特別是像金融,金融資本一定要改變,時間投入要長,規模要大,互聯網時代的投資不適合了。

另外更核心就是數據,人工智能時代數據是核心產能,核心資本。我個人的直覺,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現在還早,商業模式沒有看的很清楚。我的直覺就是和數據有關,誰可以數據資產化,誰就可以找到一個主流的商業模式,沒有數據什麼都做不成。我以前經常說一個例子,你要做語音識別,我給你所有的工程師,你沒有2萬小時的標註數據什麼都不可以做,有人沒有用,只有數據有用。這個是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機會,大家要關注它的核心。

前面講了所有的一切都是決定做什麼,判斷未來。如何判斷我們做的是有高價值的?我給大家的建議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

首先要分析的就是你進場進入哪一個商業種類,它的規模和成長速度很重要。特別重要的是是成長速度,高科技類、電商類,大家看看增長速度。你知道自己是不是做的高價值的企業,要看你的類別是不是規模大,成長速度高。

其次要分析天花板,有一個簡單的方法,T是使用量,你做了產品多少人用?Q使用價值很重要,怎麼算?用我的產品和不用我的產品,區分是什麼?我的產品有什麼價值,就是用和不用之間的差別。或者說是用我的產品,用一個替代的產品,之間的區別是什麼。這個是你的Q。核心要做到一點,我和替代品比強在哪,這個是差異化,沒有差異化的方面大家不要做,因為沒有價值。你唯一可以競爭的是價格,任何企業戰略第一是差異化,這個就是Q裏面,你的Q一定要大。

另外你要分析可以觸達的渠道,比如說你在5年以內,一個什麼路讓你成為獨角獸,簡單的收入是1億美元,你要把這個通道想清楚。在美國,值得風險投資投的都是在五年之內可以變成獨角獸。

最後一點很重要就是你要分析你獲得價值的可能性。創造價值和獲得價值是兩回事,歷史上有很多產品創造了很多好的價值,但是無法獲得價值,就很快死了,也無法改變世界。要獲得價值,首先要做到有付費模式,要有銷售能力,要有渠道可以觸達,這個是創業裏面最難的。

舉一些例子,美國的SNB,歷史上一直很難很難,我們在雅虎做了很多的工作。就是賣不下去,銷售代價太高了,超過成本。在美國,有報紙和電話公司可以賣中小企業,在這裡你賣不掉,因為他們先賣他們自己的東西,而報紙自己都活不了。在美國可以賣給中小企業的,只有谷歌和臉書,這個是獲客能力,可以賣給中小企業。

雲的時代是賣服務,但是銷售是一個大問題,美國猶他州有很多銷售企業,他們很會交互。他們核心要做到一點什麼?不通過渠道,通過打電話賣,但是單量要到5萬美元,不然無法覆蓋銷售成本,美國大部分的銷售是做到這一點,SaaS起來的核心原因不是技術,是銷售,是打電話可以賣出去了。但是單價要到5萬美元。

另外一個例子,有一些單價5萬賣不出去,但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有創新,有一家澳大利亞的企業注意了這個問題。我們設計一個產品,是給企業用的項目管理等等,自己賣自己,說我們這個公司沒有一個銷售,他們做到了上市公司。

這就表明只要創業者有勇氣探索,你永遠可以通過創新找到方法,把東西賣出去,賣出去是非常非常核心的,賣不出去是無法獲得價值,我們做的很多工作就是如何找到渠道幫你賣出去。

還有一個就是毛利,毛利很重要,我們在微軟基本上只看毛利,毛利不是你自己定,是你在生態鏈里的價值,高毛利說明你有價值,因為你要把你的收入減成本。需要做到的就是市場第一,第二名很苦。做到第一名,毛利很高,你就可以打市場,純利潤不重要,重要是毛利。

現在是不是進場的時候?美國有一個人做了很多的大數據分析,他說創業成功有很多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時機,時間比所有的東西都重要。

為什麼?好的一個案例就是蘋果,蘋果不是第一個做的,他不是第一個做iPod,不是第一個做手機,不是第一個做手錶,喬布斯說看方向大家都可以看,看時機最難,什麼是時候你該進你就要進,核心要看這個,特別是技術驅動的產品。同時要關注其他的市場需求,關注它的趨向,我們有一個詞是量變到質變,這個時候有本質上的降低,敏銳的把控一些國際因素,像中美因素,你要做芯片,機會來了,中國的內需很大,芯片一定會起來。

創業一定要找風口,這個是很對的,沒有風口的話幾乎不可能成功。

曾經有一個說法,雷軍說找對風口,豬都會飛,這個是對的。你知道自己是豬,飛上去了,你要做的就是趕快把翅膀長出來,因為風很快就會停下來,不可能永遠有風,滿地都是掉下來的死豬是上去了以後沒有翅膀,你一定要關注的就是自己飛的能力,找窗口很重要,找到了以後要把自己飛的能力打造出來。

還有兩個點,打造能勝任的團隊,這個團隊特別是早期的創業團隊,我們要強調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PNS,你是不是適合做這個事情。每個人要做自己的反思和判斷。

我舉一個不是很適合的例子,像我這個身高和體重,我決定去打籃球,那肯定做不成的。如果你是姚明,你打乒乓球,也做不成,你要看這個事情是不是你做的事情。

第二,我們要有獨到觀點,要對創業領域看的遠。我們創造大規模的核心就是你看到未來和別人不一樣,如果看到的都一樣都是紅海。看的遠的,你對的,你是無敵的,你看到了沒有人看到。

另外對目標的長期驅動力,賺錢是可以的,不是長期的驅動力,你賺錢了以後不幹了?還要干。我們在美國看到很多大數據的分析,真正走的遠的團隊是有內在因素,不是錢,不是名譽和定位,是自己的追求,個人的熱情,這個很重要。早期溝通能力很重要,只有通過溝通可以僱到好的人,可以融到資,通過溝通可以找到好的機會、渠道。

另外是建立技術的能力,很多人不是技術出身,你要找到好的技術能源。

找到一個好的技術人,特別是CTO,本質上是兩件事情:一個就是像談朋友一樣,要追一個特別好的戀人要追好幾年,這個沒有辦法,不斷的約他出來,和他聊,建立聯絡,到適當的時候你把他拉出來;其次,你找到一個牛人,一串(牛人)會來,好的技術人才,最關心兩個事情,我做什麼,我和誰一起做。

有一些團隊是關注行業能力,特別是人工智能,一定要有行業的深度,BD銷售等等,這個是打造核心創業團隊很重要的方面。

最後講一下你怎麼做。長期來說,對一家企業只有兩個事情是重要的,別的不重要:你做事的方法和你的品牌。

蘋果是最好的例子,蘋果的做事方法決定了明天蘋果做一個冰箱,一定是最漂亮的冰箱,他做事的方法決定他做的最好。蘋果的品牌,我把任何東西貼上蘋果的標籤我可以多賣30%,你在社會裏面可以做的就是能力和口碑,企業也是一模一樣,你要想清楚公司的做事方式。

早期,最重要的做事的方法就是迭代,產品、銷售受要找到好的切入點,這個很重要。另外早期的核心能力是融資的能力,融資的能力是想清楚的能力。只有想清楚,才可以講清楚。才可以造血,才可以活的很久。

(*本文為AI科技大本營整理文章,轉載請微信聯繫1092722531)

精彩推薦

人工智能數學基礎系列公開課通過人工智能熱點問題開始,引出其中蘊涵的數學原理,然後構建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和方法,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

1月16日晚8:00, 哈工大屈教授在線直播課—『看得見 』的數學,帶大家解密計算機視覺背後的數學知識!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海報二維碼免費報名

加入公開課福利群,每周還有精選學習資料、技術圖書等福利發送、60+公開課免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