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鹽粒大小的相機 還真的能拍照?有圖有真相
先來猜一下圖上的東西是什麼。
你能想到它竟然是一個相機嗎?並且還是能正常拍攝的那種。
別看它長得還沒一粒米大,拍出來的照片效果可是一點都不差。
有圖有真相。
左邊是超微型相機拍攝的照片,
右邊是普通光學相機拍攝的照片。▼
超微型相機拍出來的照片,除了邊緣有點模糊外,該有的細節它都能 「 看得見 」。
這還不算,就連錄視頻也被它玩得明明白白。
左邊是普通相機拍攝的視頻,
右邊是超微型相機錄製的視頻。▼
視頻里的花瓣紋路絲絲分明,我拿自己的眼睛都不一定能看得到這些細節。
所以這枚比瞳孔還小的相機,為什麼可以看得這麼清楚?
這要歸功於一種叫做 「 超構表面 」 的新材料,這是超微型相機明察秋毫的關鍵,它與傳統的光學構件有着完全不同的光學性能。
傳統鏡頭需要將不同功能的透鏡組合起來使用,把光線調整成合適的光路。
而透鏡調整光路的理論核心,是光波在材料中減速通過。
透鏡的不同區域有薄有厚,光波通過透鏡的時間有早有晚,最後幾束光線彙集形成虛像的位置,就會落在最晚穿過透鏡的一束光線方向上。
簡單來說,讓不同區域的光線花不同的時間通過介質,就能控制光路的方向。
在傳統的方式里,光波通過材料的速度是由介質本身決定的。要改變介質的光學性質也不是不行,我們可以想辦法調整溫度、壓力、內部分子排列方式,但這種方式微操起來十分困難,成本很高。
所以,科學家們研究起了更可行的方案。
既然成像的本質是改變光通過介質的時間,那就換一個方式來達成這個需求。
咱們物理課上學過的光的衍射,也可以改變光波通過的速度,只要障礙物尺寸小於光波的波長,就可以讓光線繞一次遠路。
多設置幾個障礙物,光線就得多走一段時間,實現人為控制光速。
「 超構表面 」 的工作原理就在於此,介質的不同區域中設置了不同的障礙物,讓人為設計光路成為可能。
在這枚超微型相機的 「 超構表面 」 上,按規律排布了 160 萬個形狀各異的圓柱體作為障礙物,光線通過這些障礙物群會被調整成規定好的路線傳輸給感光元件。
把這些圓柱體放大看一看。
圖上密密麻麻的柱子和空隙,就是光波需要走的路,不同尺寸的圓柱體群對不同波長的光發揮作用,引導光線順利進入到感光元件。
但是考慮到圓柱體各自的形狀設計和它們的數量,要讓光路完全符合人類的設計,成功的可能性比大大小小所有考試全部拿滿分還要再小上幾個數量級。
能達到的最好效果是什麼樣呢?傳給感光元件的畫面,是這個樣子滴。
這,摘了眼鏡看實物也就那樣了吧,這塊鏡頭散光有點嚴重啊。
得想個辦法把光影聚攏回來,才能得到高清大圖。
既然是光線聚焦能力欠佳的問題,不如先拿一個光點來研究一下,應該給鏡頭配一副多少度的 「 眼鏡 」。
其中的原理嘛,就是把感光元件接收到的光信號全部扔給 AI 去處理嘍。
反正它們算得比人快,可以在不斷的試驗和結果反饋過程中取得最優調整結果,比眼鏡店的老闆給你測視力都快。
光是把暈出去的光圈收回來還不夠,必須再讓 AI 重描一次邊。
這個提取強化輪廓特徵的步驟,就是經典老片轉 4K 的反卷積操作,描邊過程中還可以順便矯正一下畸變,補充一下像素讓畫質更清晰。
經算法處理後的照片,變成了這個樣子。
照片處理得確實不錯,那麼放在視頻上能不能行呢?
處理後的視頻效果,已經到了可以與智能手機相媲美的程度。
不得不說,超微型相機不僅光學材料的性能牛,算法也同樣強大。有了這一份算法加持,無論鏡頭多爛,畫質都能救回來。
這種除外 ▼
不過也正是因為需要有強大的算法來還原畫質,鏡頭和顯卡,你相機總得燒一個吧。
開發人員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醫療器械的應用範圍局限性,能夠讓納米級鏡頭代替人眼窺探病灶,為納米機械人的發展疊 buff。
但是,超微型相機,這個詞單拎出來就足夠讓人警惕了,更不用說拍攝質量還那麼高清。
技術是一門好技術,有沒有被帶歪還得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