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練就太空「金鐘罩」:堪稱完美的材料
據中國科技大學官方消息,該校研製的用於太空防護的仿生納米複合膜取得重要進展。
據介紹,聚酰亞胺薄膜擁有優異的力學性能、絕佳的熱穩定性、突出的耐化學性,是太空探測器「防護服」的絕佳材料。
但是,與其他碳氫聚合物一樣,聚酰亞胺材料在太空環境中極易受到原子氧的攻擊,導致其物理和力學性能急劇下降,而宇宙射線輻射、空間碎片撞擊等極端環境,也對其穩定性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對於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中國科大俞書宏院士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針對太空防護應用的聚酰亞胺-納米雲母複合膜材料,採用獨特的仿生設計,使其力學性能、空間極端環境耐受性均得到了顯著提升。
研究人員受天然珍珠母的「磚-泥」層狀結構啟發,巧妙地設計構築了具有雙層類珍珠層結構的聚酰亞胺-雲母納米複合膜,使其頂層分佈有更緻密的雲母納米片。
藉助雲母的本徵屬性和最為構築單元的優點,在實現材料力學性能有效提升的同時,使其頂層對原子氧、紫外輻射和空間碎片等抵抗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研究人員利用前期開發的具有優異力學性能和紫外屏蔽功能,而且可宏量製備的雲母納米片(Nat. Commun. 2018, 9, 2974)作為構築基元,與聚酰亞胺前驅體共組裝,得到聚酰亞胺-雲母納米複合膜,利用雲母的優越本徵特性來彌補聚酰亞胺的不足。
區別於以往仿珍珠層納米複合膜的單層結構設計,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改變組分配比,藉助噴塗與熱固化聯用法構築了具有雙層類珍珠層結構的聚酰亞胺-雲母納米複合膜,使其頂層具有更緻密的雲母納米片(如下圖1a-f)。
聚酰亞胺-納米雲母仿生複合膜製備過程示意圖及其微觀結構、機械性能和原子氧耐受性
這種設計策略不僅實現了材料力學性能的有效提升,而且使其上表面對原子氧、紫外輻射和空間碎片等具有更高的抵抗性能。
研究表明,這種新型仿生複合膜的拉伸強度、楊氏模量和表面硬度分別為125 MPa、2.2 GPa、0.37 GPa,比純聚酰亞胺膜分別高出45%、100%、68%。
由於獨特的雙層類珍珠母結構以及雲母納米片的固有性能優勢,所得雙層聚酰亞胺-雲母複合膜表現出更優越的原子氧耐受性(侵蝕率≈0.17×10-24 cm-3 atoms-1),明顯優於純聚酰亞胺薄膜、單層類珍珠母結構的聚酰亞胺-雲母複合膜和以往報道的聚酰亞胺基複合材料。
此外,其抗紫外線老化性(313 nm)和高溫穩定性(380oC)相比純PI膜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這種具有雙層類珍珠母結構的聚酰亞胺-雲母納米複合膜有望取代現有的聚酰亞胺基複合膜材料,作為一種有效的新型航天器外層防護材料,從而用於低軌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