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支持「飛船派」:劉慈欣這一次站到了元宇宙對立面

人類向外擴張,還是向虛擬而行?支持不同的科技發展方向,兩方被分別稱作「飛船派」和「元宇宙派」。

作為「飛船派」的堅定支持者,劉慈欣曾表達過對人類進入元宇宙時代的反對觀點,在近日引發熱議。

他認為,元宇宙將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次內卷,而內卷的封閉系統的熵值總歸是要趨於最大的。所以元宇宙最後就是引導人類走向死路一條。

被「科幻教主」如此質疑,「元宇宙」真就如同毒品?走向「元宇宙」就一定代表着人類走向滅亡的終局嗎?對應反對的聲音,「元宇宙派」也有話說。

「飛船派」:在元宇宙中,人類恐終將故步自封

作為作家的劉慈欣也曾多次通過作品探討過人類進入「元宇宙」的未來。在2001年的短篇小說《時間移民》中,他曾經寫道「無形世界的生活如同毒品一樣,一旦經歷過那生活,誰也無法回到有形世界裏來」;他2016年的短篇小說《不能共存的節日》中,劉慈欣就曾設想過「飛船派」與「元宇宙派」的對立,也表達了對人類將自己囚禁在虛擬溫室中故步自封的擔憂。

元宇宙會讓人上癮、令人難以自拔,進而讓整個社會失去對外界的探索和科研的鬥志——這是元宇宙被許多人詬病的原因。尤其是遊戲仍在被視作「洪水猛獸」、「精神鴉片」的今天,元宇宙這樣一種完全沉浸式、多模態的娛樂體驗豈不成了「精神煙館」?

小米VR原負責人,微你社區創始人馬傑思也近距離參與了這場論戰,對待可能存在的「上癮」隱患,馬傑思說:「其實現實中已經有許多讓人意圖去享樂的因素,而且今天也有很多人停止了進步,走向「內生」的發展。而在今天,將眼光放在星辰大海上的反而是那些衣食無憂的人,諸如馬斯克、貝索斯。有一些人就是具備這樣的內驅力,他們想要去完成一些偉大的事情,即使外界誘惑再多,他們也不會因此而停滯不前。」

同時也要看到,元宇宙的作用並不僅在於娛樂。在扎克伯格的設想中,元宇宙將改變的是人們的相互連接的方式,讓社交和生活方式的升級成為可能;而在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的心中,「Omniverse」提供的則是在生產力上進步的可能性,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3D內容生產工具的升級、人工智能的訓練、甚至環境和人體的模擬。

元宇宙與硬核科創並不矛盾。社群高效協作、數字生產力大幅提升,這些都是元宇宙能夠為改造現實世界做出的貢獻。在這樣的賦能下,硬核科創也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資源緊缺?元宇宙可能是通往碳中和的唯一路徑

人類為何要向外太空探索?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有限的地球資源無法承載日益增長的人類需求。而碳排放量,更是關係到人類的共同命運。

據統計,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總計約310億噸,儘管較往年有所下降,但距離將全球變暖遏制在1.5-2攝氏度的目標還相去甚遠。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英國氣象局和其他機構聯合報告的評估,距離第一次工業革命,2020年地球的溫度平均上升了約1.25攝氏度,地面溫度則上升了1.96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則在近日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表示:「我們迫切需要在2030年將碳排放量較基線水平降低 55%;而如果想實現2攝氏度的控溫目標,則需要將碳排放量降低30%。」

對於迫在眉睫的氣候和資源危機,「飛船派」認為人類應該努力向宇宙擴張,在尋找清潔能源的同時增加開拓殖民地的可能性,最終緩解地球的環境壓力。他們認為,這是人類唯一可行的辦法。

而小米的前VR負責人,微你社區的創始人馬傑思卻有不同的觀點:元宇宙才是通往碳中和的唯一路徑。

在現如今的社會中,人類的實體消費需求構成了資源消耗的重要部分,產品與服務的生產也帶來了環境和生態的破壞。

而元宇宙之所以能夠解決這一困境,就是因為在進入「元宇宙」後,人類對實體消費的需求將急劇減少。隨着元宇宙打破虛擬與現實的界線,人類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方式也會產生重大變化,而我們對物理世界的依賴也會逐漸降低。

儘管物理世界資源有限,但在虛擬世界中,元宇宙能給人帶來的資源是無限的。在未來成熟的元宇宙世界中,人們不再需要消耗任何自然資源,便可以隨心所欲地改造、創造虛擬世界中的環境,享受交通、衣着等服務的便利,甚至獲得美食、美酒與居所的體驗。

而隨着人類的生存意義逐步向虛擬世界「遷徙」,由人類生活產生的碳排放量也會相應大幅減少。

如果我們減少對物理世界的依賴,轉而投身虛擬世界,碳排放量會因此降低嗎?全球疫情下的環境數據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據國外數據,在意大利和馬來西亞因疫情而執行封鎖後,兩國的空氣污染都有所減少,空氣質量讀數為「良好」的氣象站點數量增加了兩倍;而也有研究機構在2020年末表示,因為疫情封鎖和旅行限令,全球2020年燃燒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環比下降7%,降幅遠超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減排量。

如果說外太空探索是資源的「開源」,那麼元宇宙創造的虛擬世界就是對需求的「節流」。

馬傑思認為,在碳中和的舞台上,「元宇宙」必然是主角「儘管數字化的程度正在加深,但這個進程還是以圖文音視頻內容為主,它仍然基於現實空間。比如在一些視頻平台上傳播的吃播、帶貨、作秀內容,就充斥着浪費。」

碳中和的終極目標,或許能夠由元宇宙來實現。

超高能耗的元宇宙:倒逼計算機體系結構重塑,引發下一波AI浪潮

看到這,有些人或許已經有了疑問:如果要生產出能夠與現實世界相互平行、相互替代的虛擬世界,這對硬件的性能要求也相當高。

尤其是那些支撐起元宇宙正常運行的數據中心、芯片、數字貨幣(挖礦),以及其整個供應鏈體系產生的能耗和排放,恐怕仍然將維持在很高水平。

在雷鋒網此前的報道《該不該限制科技巨頭用電?》中,我們指出以芯片製造企業台積電為例,其一年共耗電143.3億度,相當於深圳市1344萬常住居民一年的用電量。

同時有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是,全球比特幣挖礦年耗電量約為1348.9億度,超過瑞典整個國家的用電總和,經換算後,可在全球國家耗電量中排名27位。

目前全球數據中心消耗了全球約2%的電力,到2030年可能上升到8%。而中國早在2017年,數據中心總耗電量就已達到1200-1300億千瓦時,超過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電廠發電量之和(約1000億千瓦時)。

其實無論是數據中心還是挖礦,本質上都是計算。

如果反向來看這個問題,要滿足元宇宙產生的超高性能但低功耗計算需求,也必定推動芯片乃至整個計算機體系結構的重塑,以及量子計算的發展。

現在的計算設備,大部分功耗用於冷卻。而量子計算機與傳統電子計算機的不同之處在於:量子計算機不再由電子元器件組成,而是由多個處於量子狀態的粒子構建。所以量子計算機本身就是一個量子系統,天然具有低能耗、低損耗等特點。

元宇宙倒逼計算的再升級,利好各行各業,如超高性能的生物計算,將對醫藥和生命科學領域進行新一輪改造。

更甚可以引發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

人工智能每次井噴的原因,被專家們總結為算力、算法、數據共同推動,缺一不可,但其最大助推器還是算力。

但有些聲音頗為悲觀,認為多年來,用戶的新需求總是大於新解決方案,在雷鋒網的元宇宙討論群中,有一位業者如此說道:

「現在手機的電池容量越來越大,內置芯片也不斷在降低自身的單位功耗,但這麼多年來,每個人手機的耗電速度只增未減。隨着高能耗的應用越來越多,不斷迭代的低功耗解決方案,從未對衝掉應用的耗能增長。元宇宙也很難避免這種尷尬處境,減耗永遠跟不上增耗。」

地球會毀滅,但元宇宙可永生

上文中我們推論了元宇宙對現實世界的諸多益處和新一代技術的推動作用。但拉長歷史去看,地球終究是要走向消亡。科學研究分析稱,50億年後,地球將不復存在。

電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年初引爆了票房口碑,也同時引發了許多人的討論。當地球壽命將近、或毀滅性的自然災害發生,人類唯一延續生存的手段是否如同電影一樣,與地球一同進行「星際旅行」。

而對於如此外來災難,人類逃生的方向可以是遙遠銀河中適合生存的星際,但也同樣可以逃向與現實相平行的元宇宙中去。

如此未來早已經被一名叫約翰·斯瑪特的學者所預測。在他2011年提出的「超越性假說」中,他認為當文明發展超過一定界線後,並不一定會走向外太空,而是會定居在虛擬的「內空間」中,可以理解為人類將自己的意識、記憶、知識數字化,上傳到虛擬世界當中,甚至無需肉體和生命來承載。約翰·斯瑪特認為,這也許能解釋為何我們至今未遇到外星人的重要原因,他們已率先將自己數字化了而已。

而人類數字化的第一步,或許就是腦機接口。

做為元宇宙的「未來」,腦機接口勢將取得極大的發展。利用這項技術,人腦的信號將能夠與機器達成雙向傳輸,而記憶和意識的儲存和上傳也將在技術上成為可能。這並非一廂情願的科幻,而確實在科學家的努力與嘗試中一步步成為扎紮實實的科學。

科學家認為,我們主要的精神活動,都不過是在大腦中發生的純粹電化學過程。而意識上傳需要的是對大腦精準的測繪和模擬。

在之前的內容《科技史上最炸組合「元宇宙+腦機接口」,離我們還有多遠?》中,雷鋒網就請教過中科院研究腦機接口的何暉光教授,他認為在腦機交互的領域,目前最首要的難點就在於對人腦的腦信號進行識別和解析。

以目前的技術而言,設備對腦信號的解碼速度僅有200bit/分鐘。即使其中效率更高的用戶,速度也不過與我們單手使用手機打字的速度一致。以這樣的速度,對於上傳腦信號以上載意識,差距還相當巨大。

除此以外,人的大腦十分複雜,對腦信號的解碼方式也同樣是現代科學難以逾越的難關。

1985年,科學家完成了對秀麗隱桿線蟲神經迴路的測繪,並在2004年模擬了其完整的神經及系統、肌肉系統,一些軟件甚至能夠被自由下載。雖然這一成果令人激動,然而秀麗隱桿線蟲僅僅擁有302個神經元,而人的大腦約有850億個神經元。這還與人類大腦神經元的規模相去甚遠。

在《科技史上最炸組合「元宇宙+腦機接口」,離我們還有多遠?》中,文章還介紹了腦機接口元宇宙面臨的資本和倫理兩大挑戰。

一方面,腦機接口門檻太高,資本「看不懂」,也不敢投;同時硬核科創投資回報周期太長,又容易半路夭折,即使有投資只是「投石問路」,多方面因素導致了腦機接口領域投資遇冷。

另一方面,倫理上腦機接口還面臨著巨大爭議。諸如隱私安全、數據儲存、市場壟斷、社會分層等,腦機接口還有許多問題要留給現在的我們去探討。

總結:「星辰大海」與「虛擬世界」,都將成為科技發展的「奇點」

脫開天馬行空的幻想,元宇宙能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生活娛樂方式的變化,也不止於「線上會議」、「遠程辦公」等生產方式的升級。元宇宙的面世,就如同蒸汽機、內燃機、互聯網等關鍵技術一樣,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是質的飛躍。

而雷鋒網也相信,元宇宙能給人類帶來的也絕不會只是一種娛樂方式:

在未來,人們享受、欣賞元宇宙會如同享受、欣賞現實世界的風花雪月一樣;

人們在元宇宙中也絕不僅僅會沉溺於享樂,而是一樣地工作、生活,只不過會獲得更多更好的自由;

在未來進入元宇宙可能會成為一種全民的權利,貧富差距、戰爭、環境污染等問題可能都會迎刃而解。

人類的未來究竟是「星辰大海」還是「虛擬世界」?或許沒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但在未來,星際飛船和「元宇宙」都會成為人類科技發展所必然經過的關鍵「奇點」。

而經過了這些「奇點」之後,你我的生活都必將與之前不再相同。

堅定支持「飛船派」:劉慈欣站到了元宇宙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