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那些被”淘汰”的設計!00後聽都沒聽過
上個周末,筆者陪父母去中國移動線下店購買手機,他們看着櫃檯中設計有些趨同的大屏智能手機都紛紛表示不太適應,說不出喜歡哪部。
尤其是家父,他用慣了下方有三個功能鍵的智能手機,全面屏的手勢操作怎麼也習慣不了。筆者最後就為他選購了屏幕最大的那一款,並調出了功能按鍵以供使用。
隨後,他又經常拿着新機老找我問這問那,比如以前的mini-USB(他稱其大小頭)線不能用了,怎麼切換到9鍵打字等等。智能手機的進化真的太快了,筆者就來結合自身經歷盤點一下那些目前已經被「淘汰」的手機設計,好好回憶下過去。
01 T9(9鍵)/全鍵盤設計,軌跡球
T9(9鍵)設計:
小時候,我們使用的大部分手機都採用了9鍵設計。2006年,iPhone系列還未嶄露頭角,諾基亞憑着N系列和E系列一統世界智能手機市場,更是並一舉推出了幾部爆款機型,比如一代神機諾基亞N95,相信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朋友一定都聽說過該機的大名。
該機更是第一款內置GPS的手機,不僅可以向上划出鍵盤界面,向下還能滑出音樂控制按鍵,頗有些「驚世駭俗」的設計感。
一代神機諾基亞N95全鍵盤設計:
一提到全鍵盤設計,相信黑莓這個品牌一定是最先被想到的。
黑莓主要面對高端商務市場,推出了多款全鍵盤機型(也就是俗稱的肌肉機)。其實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黑莓在剛剛涉足智能手機市場時也推出過幾款類似9鍵設計的機型。
最近也有其欲重返智能手機市場的消息傳出。希望黑莓能越辦越好吧。
同時,這些配置了鍵盤的機型中有些也搭載了點「花活」,比如軌跡球,光學觸摸板、單獨功能鍵等等,這裡就不再贅述。
至於鍵盤的逐漸淘汰,可以說是因為技術的進步,其存在的必要逐漸被越來越大的觸屏所取代了。
雖然實體按鍵相比虛擬按鍵輸入準確度要高不少,但誰又能拒絕大屏的優秀觀感呢?
02 翻蓋、旋轉屏設計
翻蓋手機相信很多朋友都用過,隨着「咔咔」的聲音翻開屏幕的那一刻真的很爽。筆者有幸從朋友那摸過一款EVA聯動款摺疊屏手機:夏普SH-06A Nerv版。該機全球限量發售3萬台,當時得要1萬人民幣左右,現在估計價格只會更高,不然筆者還真想入手一台「補個票」。
夏普SH-06A NERV版
筆者在學生時代時曾經購買過一台摩托羅拉ME511,到現在我都忘記不了第一次旋開屏幕時的那種震撼感。其在「摺疊」狀態時看起來就像個方方正正的粉餅盒,向上旋開屏幕後下方的全鍵盤隨即出現。
在當時,我憑這台手機成了班上最靚的仔,該機在我心中可以說是「封神」也不為過,真的太美了。
在那個時代,如果電話鈴聲響起,你瀟洒的從兜中掏出手機,掰開蓋往耳邊一送,喂喂喂這麼一說,動作一氣呵成,頗有些精英商務人士的氣質。
不過隨着後面大屏智能手機的流行,「掰蓋」這個操作還是稍顯繁瑣,這個設計也逐漸被淘汰。
不過,最近推出的摺疊屏手機也讓很多人喊出了「爺青回」,喜歡翻蓋設計的不妨考慮下三星Galaxy Z Flip3。
03 可拆卸電池
相信經歷過2010年左右手機市場的用戶都對「電池充電器」有所耳聞。當時的手機普遍支持電池拆卸,所以為了保證電池的續航時間,許多廠商都針對旗下機型推出了備用的電池或者電池充電器。
筆者就曾經因為買了一款雜牌的「萬能電池充電器」把花大價錢買來的備用電池充鼓包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在當時智能手機普遍可打開後蓋,拆卸電池的時代,蘋果的iPhone 3GS橫空出世直接證明了「可拆卸電池」這個功能並不是用戶的剛需。
如果手機電池要設計成拆卸設計,其中的零件必然不能緊密地貼合,不但佔用了機身更多空間,整體手機就很難做的更加輕薄小巧,防水性能無法提升。
同時,更換下來的電池還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04 安卓「三段式」實體導航鍵、蘋果Home鍵
在安卓、塞班陣營清一色的T9/全鍵盤按鍵的「包圍」下,蘋果在2008年推出了旗下iPhone系列的第二款產品:iPhone 3G。該機只採用了一個Home實體鍵,其餘所有操作均在屏幕上進行。
翻翻08年貼吧的評論,當時還有許多蘋果的「藝術粉」,認為該機風評太好會導致大眾跟風購買,難以顯示出自己「尊貴」的果粉身份,可見該機在當時的評價有多高。
2011年,第一款帶「三段式」導航鍵的智能手機三星Galaxy Nexus正式登上了舞台,該機也是史上第一款搭載安卓4.0系統的手機。
在此之前,智能手機大多採用的還是T9/全鍵盤設計,安卓4.0系統同時也為用戶帶來了虛擬導航鍵的功能,不過當時手機屏幕普遍較小,顯示虛擬按鍵只會使可用空間更小。當時魅族等廠商也都推出了腰圓鍵的設計,這裡不再贅述。
至於實體按鍵被取代,成本高、佔用空間大、容易損壞等負面因素都佔了很大的比重,不過筆者認為最主要還是因為用戶「不需要」了。
隨着手機製造工藝的進步,屏佔比逐漸成為手機用戶頗為看重的一大標準,各家廠商都在鉚足了勁去精簡無用設計,手機實體按鍵這種可以集成在大屏幕上的「無用設計」在近些年被取消也是可以理解的。
05 升降式攝像頭
2018年6月,vivo推出了第一款搭載升降式攝像頭的手機「vivo Nex」,該機的屏佔比也達到了91.24%。
升降式攝像頭是部分手機廠商為了追求全面屏而做出的嘗試,雖然觀感的確提升不少,但手機的重量、尺寸就不是很理想了,甚至不得不縮減其他元件來給攝像頭留出空間。
就以小米 MIX3為例,該機為了追求全面屏觀感,採用了磁動力滑蓋全面屏,屏佔比高達93.4%。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機身重量達到了218g,厚度也有8.46mm,電池容量更是衰減至3200mAh,續航問題也成了用戶詬病的主要原因,一天兩三充是基本操作。
隨着今年眾多廠商開始嘗試「屏下攝像」技術,伸縮攝像頭設計似乎已經沒有其存在的必要了。
不過其實伸縮攝像頭設計也有一個好處,用戶可以知道軟件什麼時候調用了前攝。筆者以前在玩手游的時候,伸縮攝像頭突然慢悠悠地伸了出來,十分具有戲劇效果。
講到這裡,筆者再盤點三項逐漸式微,未來很快就會消失的功能吧:
01 3.5mm耳機孔、TF卡插槽
雖然3.5mm耳機插孔這項「極為先進」的配置仍然是手機消費者在購買機型時非常看重的一點,但支持TF卡存儲擴展的機型目前已經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了。
筆者學生時代時非常喜歡玩音樂遊戲,上百首的歌曲手機自帶存儲根本不夠用,我還特意買了一顆16GB的TF卡存儲歌曲。
TF卡(即Micro SD卡)插槽
在iPhone 7系列首次取消耳機孔後,用戶的評價極度兩極分化,雖然有小部分用戶以蘋果精簡實體按鍵,Mac Book精簡光驅為例,稱本次「刀法依然精準」,但絕大部分的用戶都表示非常不滿。
直到現在,新機不帶3.5mm耳機孔還是會有抗議的聲音傳出。不過隨着無線耳機的技術逐漸成熟,「極為先進」的3.5mm耳機孔大概也會逐漸消失了。
02 背面指紋
背面指紋在19年左右十分流行,許多手機廠商都喜歡在機身背部加個識別區域,用戶在握持手機時只要一伸手指就能碰觸到。
該技術逐漸消失的原因也好理解,純粹是因為被技術迭代了。且不說AMOLED屏幕支持屏下指紋技術,目前絕大多數的LCD屏幕手機也都採用了側面指紋。人臉識別的普及也使得該技術顯得十分雞肋。
在機身設計以及辨識度上,背部指紋也是勢必要被淘汰的。要知道,用戶手持手機使用時,別人大多看到的都是手機的背面外觀。
除了最基礎的材質、配色,手機的攝像模組、特殊圖案等設計都是凸顯出產品辨識度所必須的,但背面指紋的外觀千篇一律,幾乎所有手機都是差不多高的位置放下這個「小圓圈」,同質化非常強。
03 2.5D屏幕
2.5D屏幕是一種弧面屏幕,又稱水滴屏,以前曾較廣泛的運用於手機上。2.5D屏幕能夠使手機表面外觀就如同盈而不溢的水滴,但現在高端手機直接採用雙曲面屏,普通手機接着用直屏,採用2.5D屏幕的手機越來越少了。
寫在最後:
隨着技術的與時俱進,用戶手中的愛機逐漸變得越來越輕薄,屏幕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豐富,筆者盤點的這些已經逐漸被「淘汰」的設計都在被比其性能更好、功能更強的技術所替代,不得不慢慢地退出歷史舞台。隨着目前AI、IoT、智能互聯技術的飛快發展,也許真的有一天連手機都會被更便攜的智能設備所「淘汰」,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