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退、清股、出走······Uber創始人如何徹底出局?
- 2019 年 12 月 27 日
- 資訊
創立Uber前,他是最倒霉的創業者;
創立Uber後,他是成功者,同時也是激進、鐵血的管理者;
離開Uber,他是重新創業的探索者。
談起Travis Kalanick(雷鋒網按,Uber 創始人),始終連帶着與 Uber 相關的標籤。不過,Kalanick 與 Uber 的關係將成為歷史——Kalanick 已賣掉所持 Uber 股票,並將於 12 月 31 日退出董事職位。
儘管Kalanick 與Uber有着長達十年共進退的時光,但從 Kalanick 的創業經歷維度上看,Kalanick 並不是僅有 Uber。
最倒霉的創業者
在 Uber 之前,Kalanick 曾進行過多次創業。從創業經歷來看,Kalanick 與喬布斯似乎有着相似的發展軌跡。基於 Kalanick 坎坷的創業經歷,其前女友曾評價 Kalanick 為“史上最倒霉的成功創業者”。
Kalanick 第一次創業發生在 1998 年。與部分硅谷創業者一樣,為了創業,Kalanick 作出了輟學之舉,與 6 位好友創辦了 Scour.com 網站。據悉,最初他們只想做個網絡搜索引擎,沒想到它變成了世界上第一個 P2P 文件下載資源搜索引擎,同時也是當時最受歡迎的 P2P 文件交換系統之一,最多時曾有 25 萬用戶在線分享電影和音樂。
儘管頗受用戶歡迎,但 Scour.com 網站卻遭到了好萊塢多家公司起訴侵犯版權,索賠 2.5 億。後來,雙方達成了庭外和解,Scour.com 網站支付 100 萬美元後宣布破產,這也宣告着 Kalanick 的首次創業以失敗收場。
三年後,也就是 2001 年,Kalanick 召集原班人馬再次創業,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旨在為企業提供服務,改進文件在網絡上傳播的方式,提高文件傳輸的速度,幫企業節省服務器開支。
對於創辦這家企業的初衷,除了賺錢,還夾帶着一絲復仇的“意味”。Kalanick 曾表示,他想讓當年那些起訴 Scour.com 並最終導致它破產的好萊塢公司都來購買他的服務,讓他們“破點兒小財”。
在創業中期,Kalanick 公司又遇到了麻煩,合伙人企圖帶着開發團隊跳槽到索尼;公司的資金鏈也出了問題,最大的投資人、NBA 達拉斯小牛隊的老闆 Mark Cuban 要求撤資;可謂是“禍不單行”。
後來,Kalanick 挺過了這段艱難的時光,公司在 2007 年也有了起色。儘管最後 Kalanick 以 1900 萬美元將該企業服務公司出售了,但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起訴 Kalanick 的 29 家好萊塢公司中已經有 23 家成為他的客戶;Kalanick 也算的上復仇成功了。
Uber 締造者
在賣掉企業服務的科技公司後,2009 年,Kalanick 開啟了第三次創業,即創立了讓他聲名大噪的打車軟件 Uber。據了解,Uber 能夠提供高端的私家車預約服務,將用戶需求與提供租車服務的司機聯繫起來,用戶只需通過 App 一鍵發送打車請求,便會有車輛就近接送。
由於 Kalanick 是做軟件出身的,使得 Uber 對比其他打車服務應用有着獨特的過人之處。Uber 能夠通過對影響交通的各種信息數據分析處理,比較準確地預測存在打車需求的路段,從而讓司機去附近徘徊。
另外,Uber 的計費方式也比較特別,除了考慮時間、路程等因素外,它還會考慮供需情況。例如 12 月 31 日新年前夜,打車費用會是前一天的 5 倍。不過,非固定性定價也招致了一些用戶的不滿。對此,Kalanick 堅定地認為 Uber 的定價策略完全符合經濟學原理,他表示:
我們從幾百年前的馬車時代就開始使用固定價格。人們希望以固定的價格隨時享受絕對可靠的服務,這是不可能的。
彼時,儘管 Uber 還處於起步階段,但 Kalanick 對其野心滿滿,他設定 Uber 的發展目標為:把優步打造成一個新型的物流中心,給運輸業帶來一場革命。
對於 Kalanick 的野心,曾在早期投資 Uber 的風險投資家 Shervin Pishevar 就曾有過評價,他認為:
Kalanick 是一個帝國締造者,他想改變世界。
這個信念似乎與“活着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的喬布斯不謀而合,而 Kalanick 與喬布斯更為相像的是,二者都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踢出局,再重新創業。
激進的管理者
在 Kalanick 帶領 Uber 想要改變運輸業的路徑中,無不顯露着 Kalanick 的精神特質——增長高於一切。成立僅 4 年,Uber 就已經成功布局全球 22 個國家超過 60 個城市。2015 年,Uber 在美國市場份額超過 90%。
不過,增長之餘,Kalanick 激進的管理方式也讓 Uber 在企業文化方面與消費者、監管機構和股東三者都產生了麻煩,甚至到了失控邊緣。
相關報道顯示,在 2017 年,Kalanick 被拍到與一名 Uber 司機爭吵,起因是司機抱怨車費下降。而 Kalanick 非但沒有在意司機的反饋,還憤怒地斥責司機沒有為謀生承擔起“責任”,這給 Uber 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然而,Uber 引起社會效應的事件遠不止如此。同年,一位前 Uber 工程師 Susan Fowler 在博客中披露了她在 Uber 的一年中遭到的性騷擾和性別歧視。Fowler 聲稱她的老闆向她求歡,而 Uber 的高層卻無視她的抱怨。
對此事件,Kalanick 認為 Fowler 的指控“令人憎惡”,並聘請前美國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對此事進行調查。Uber 內部性騷擾事件曝光後,再次引發了網友的不滿。網友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DeleteUber”的活動,一周內,卸載註銷 Uber 賬號的用戶超過 20 萬。
由於一系列管理醜聞及內部性騷擾事件被曝光,Kalanick 在 2017 年被迫辭去 CEO 職務,僅留在董事會中。儘管並非自願離職,但 Kalanick 表示是為了 Uber 的更好發展才做出了退讓。他在聲明中提到:
我愛 Uber 勝過生命中的任何東西,所以在這個艱難時刻,我接受投資方的要求作出退讓,以便 Uber 能更好的專註發展建設,而不會因為爭端而分散精力。
未知領域的探索者
在辭去 CEO 的兩年後,也就是 2019 年,Kalanick 在兩個月內出售其持有的全部 Uber 股票,變現約 27 億美元。
2019 年 12 月,Kalanick 發佈了一份聲明宣布離開 Uber,他提到:
在過去的 10 年,Uber 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這 10 年即將結束時,隨着公司的上市,專註於當前的業務和慈善事業對我來說似乎是正確的時機。
相關報道指出,Kalanick 所指的業務很可能與廚房工作相關。據悉,Kalanick 在 2018 年 3 月斥資 1.5 億美元買下了洛杉磯 City Storage Systems 的控股權,後者是 CloudKitchens 的控股公司。
CloudKitchens 被稱為“WeWork 的廚房版”,主要經營模式是通過接管閑置的房地產空間,配備廚房設施,將其出租給餐廳、食品和飲料公司,為其提供房地產、設施管理、技術和營銷等一系列服務。可見,Kalanick 的再次創業依然與“共享”概念相關。
另外,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 Kalanick 正尋求將他的雲廚房生意擴張到亞洲和歐洲市場。值得一提的是,在亞洲市場,Kalanick 似乎有意在中國發展,有消息稱 Kalanick 此前曾與 ofo 前首席運營官張嚴琪有過洽談。
事實上,在雷鋒網看來,Kalanick 選擇揮別 Uber,再次進行創業之舉並不讓人意外。從其創業歷程來看,Kalanick 始終是有個人想法的人,儘管也因其個人色彩而帶來了些許負面影響,但這就是 Kalanick。
同時,這也印證了 Kalanick 創業導師的 Mark Cuban 對他的評價:
Kalanick 最大優點,是為了實現目標,不撞南牆不回頭;而他最大的弱點,也是為了實現目標,不撞南牆不回頭。這是概括此人性格的最恰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