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事故撞碎了自動駕駛的神話
一起致命高速駕駛車禍,讓蔚來汽車再次站在風口浪尖。
8月14日,一個名為「美一好」的個人公眾號發佈訃告稱,某餐飲行業創業人林文欽,駕駛蔚來ES8汽車啟用自動駕駛功能後,在瀋海高速涵江段發生交通事故,不幸去世。
這次車禍公開後,迅速受到各方關注。林文欽的好友表示,林文欽駕駛蔚來ES8在高速上行駛時,因系統無法識別前方的高速養護施工車,追尾導致的事故。而事發時,這輛蔚來汽車正處於NOP自動駕駛狀態。
行業普遍認為這是國內新勢力造車以來,首次出現自動駕駛致死事件。但據證券時報報道,蔚來品牌部人士回復稱:NOP只是領航輔助,不是自動駕駛。
矛盾的是,一直以來蔚來李斌在各地宣傳蔚來的自動駕駛能力。但在致死事故發生後,蔚來工作人員卻告知媒體,「蔚來的車還沒有自動駕駛能力……」這其中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輔助駕駛不能等同自動駕駛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輔助駕駛並非自動駕駛,消費者對二者的認知還不夠清晰,容易盲目認為只要開啟自動輔助駕駛功能,就可以「解放雙手雙腳」,極易引起事故發生。
目前,自動駕駛分為了L1至L5幾個不同的等級。
其中的L1和L2等級屬於輔助駕駛,L3是有條件的自動駕駛,不是完全的自動駕駛。L4是在特定道路下實現自動駕駛,L5等級才算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這其中,L1-L3級別,駕駛者在行駛中都必須接管汽車。
蔚來NOP其所實現的功能是「實現A點到B點自動領航駕駛,包括自動上下匝道、超車、併線、巡航行駛等功能」。
簡單說就是結合了道路居中輔助、自動變道輔助等功能的更高階的ACC自適應巡航,從而讓長途駕駛更為輕鬆,本質上還是L2級別的輔助駕駛。
目前大多數L2級別的輔助駕駛採用的是攝像頭+毫米波傳感器的技術路徑。
在監測前方移動障礙物時,通過視頻成像與障礙物回波結合,做出避讓反應。但是如果前方是一個靜止或者緩行的物體,那麼雷達會受制於角分辨率,難以識別障礙物,無法做出反應並錯誤地過濾掉前方的目標。
蔚來的NOP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就採用了上述技術路徑,因此來不及對靜止或者移動緩慢的路政車做出反應,此時如果人處於疲勞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就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消費者分不清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也是問題所在。有可能在車企的宣傳下理解錯誤,以為都是自動駕駛,這也可能導致事故發生。
在蔚來事故發生後,理想汽車CEO李想在朋友圈發文,呼籲汽車行業構建統一的命名規則,建議統一名稱:L2=輔助駕駛,L3=自動輔助駕駛,L4=自動駕駛,L5=無人駕駛。一個多餘的中文字也不要有,避免誇張的宣傳造成用戶使用的誤解。
隨後,360周鴻禕轉發並表示:L2 到 L5 都是行業黑話自娛自樂,應該變成普通用戶可以望文生義的簡單概念。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表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消費者對自動駕駛出現風險的意識不足,在自動駕駛尚未完全成熟下,過度信賴自動駕駛是有風險的。企業有責任告知消費者,自動駕駛尚未替代人工駕駛,駕駛員必須隨時接管車輛控制權。」
除了蔚來之外,特斯拉最近也因自動駕駛系統被調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8月16日(NHTSA)表示,在與緊急停放車輛發生碰撞出現事故後,美國對特斯拉公司的自動駕駛系統啟動了正式調查。覆蓋範圍包括該公司自2014年起在美國境內銷售的全部76.5萬輛汽車。
自2018年起發生的至少11起事故中,自動駕駛中的特斯拉汽車撞向已設置安全標識的停滯車輛,累計造成至少17人受傷,1人死亡。業界第一梯隊的特斯拉,在面對自動駕駛時依舊會出現問題,可見自動駕駛技術目前尚未成熟。
自動駕駛成了最大宣傳
現在部分車企的營銷策略,是實際技術不夠,大規模宣傳來湊。
當自動駕駛成為新能源汽車為數不多的賣點後,車企的宣傳變得激進起來。
這有點像近幾年智能手機競爭時,將攝像頭數量作為賣點之一,部分手機廠商推出了所謂的「戰術鏡頭」來湊數,實際上沒什麼作用,但卻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車企目前也陷入了這樣的怪圈當中,明明不具備自動駕駛能力,但不提「自動」兩字,就顯得沒有競爭力。
蔚來所謂的NOP確實不是自動駕駛,而是屬於L2級別的輔助駕駛系統,這一點蔚來看似很冤,但也不完全冤。
問題就出在明明是輔助駕駛系統,在蔚來的宣傳上,卻有意無意往自動駕駛的方向靠。
比如在NIO Pilot的介紹中,蔚來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動」這個字眼,且下方並無明顯標示告知消費者輔助駕駛需要駕駛人隨時應對突髮狀況。
蔚來ES8的介紹頁面對NIO Pilot的介紹是,「由蔚來自主研發,搭載全球領先Mobileye EyeQ4自動駕駛芯片」。
蔚來ET7是今年發佈的新車,在官網上,宣稱「重新定義自動駕駛時代的外觀設計,無縫融合了自動駕駛感知硬件」,同時還針對蔚來自動駕駛做了一個單獨的詳情頁。
這些有意無意的宣傳,導致車主對於自動駕駛車輛風險的忽視。一位汽車行業人士針對此事件表示,一方面車企強調是「領航輔助駕駛」,另一方面又使用人工接管率、解放雙手等字眼誘惑消費者以身犯險。
類似的事情不止發生在蔚來身上,在造車新勢力中,普遍存在自動駕駛技術尚未完善,就利用自動駕駛技術打廣告的事情。
特斯拉、蔚來、廣汽埃安等汽車官網對相關輔助駕駛系統的描述,均帶有「自動」二字,這樣的表述或導致消費者誤解。
如特斯拉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小鵬NGP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和廣汽埃安ADiGO3.0自動駕駛系統。
其中特斯拉的「Autopilot」直譯就是「自動駕駛」。而嵐圖、哪吒雖未有「自動」二字,但對外宣稱汽車具有「L2+級智能駕駛輔助」技術,L2+級也是一個較模糊的說法。
廣汽埃安官網也寫出「ADiGO3.0自動駕駛系統,能夠實現全速段輕鬆自動駕駛,國內高速路、快速支持駕駛員長時間脫手,解放雙手。」
均暗示其已掌握能夠解放雙手的自動駕駛技術,只是尚未開放。
不難發現,在大部分車企的宣傳中,都存在過度宣傳自動駕駛的問題,消費者不了解,容易被誤導。
解決這個問題得從行業規範出發,如何定義「自動」與「輔助」,L2—L5能否用淺顯的語言表達,這幾個級別之間又有哪些區別,應該統一規範,統一標準,統一使用。
生命不能激進
在自動駕駛領域,國外企業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故。
18年3月中旬,晚10點的亞利桑那州坦佩市街燈昏暗,一位身着深色衣服的女性正騎着自動車準備自東向西穿過馬路,她沒有注意到逐漸靠近的自動駕駛汽車。
彼時,坐在Uber自動駕駛車輛上的安全員正在用手機觀看熱播電視節目《The Voice》,放心地將駕駛工作交給汽車。
事故就發生在短短几秒間,這輛搭載着Uber自動駕駛系統的沃爾沃XC90汽車結束了她49歲的生命。
事故發生後,Uber踩下自動駕駛「剎車鍵」,重新思考安全問題:此事發生一個月多後,Uber關閉亞利桑那州無人駕駛測試中心,並裁掉300名員工;
同年7月,其無人卡車研發業務也被關停;沉寂大半年後,Uber才帶着更新後的軟件,以及新增加的限制與安全保障措施,於年底恢復路測。
在自動駕駛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該踩一下剎車鍵了。不得不承認,自動駕駛技術的步子邁太快了,一家家剛成立幾年的新品牌,都能自詡引領自動駕駛技術。
1月15日,博世(中國)投資公司總裁陳玉東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自動駕駛發展太過於激進,這樣很容易出問題。」
當前包括中國在內,諸多企業對自動駕駛的發展和應用「有點陷入炒作之中」,而忽視了技術發展和應用應該遵循的客觀規律。
無獨有偶,在林文欽發生事故的當天,也就是8月12日,工信部發佈了《關於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的意見》,高度關注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自動駕駛安全。
其中明確指出,對涉及自動駕駛功能的產品管理,按照使用前後做了不同層級的要求明確,其中有兩條核心要點:
1、車企自動駕駛功能的OTA必須要過審批。未經審批,不得通過在線等軟件升級方式新增或更新汽車自動駕駛功能。
2、車企要明確邊界,嚴格履行告知義務。車企針對自家的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功能,明確告知車輛功能、性能限制、駕駛員職責,功能激活和退出條件等等。
這次的意見指引非常及時,一方面加強了車企的責任監督,避免車企在宣傳時無限放大,在事故發生時又無限推卸責任,把責任全都推到了駕駛人員個人身上,一方面也在為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在這樣的背景下,整個行業的自動駕駛研發進程都有可能減速。
不只是蔚來一家,這是好事,至少讓略顯浮躁的智能汽車時代,能沉下心來,認真鑽研技術,確保生命安全。
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都是涉及到人命關天的事情,生命安全無小事。如果連基本的安全都無法保證,盲目加快技術進程顯然是得不償失。
事關安全,切勿一步登天,想真正實現自動駕駛,還需要至少5年,這種「實現」還只是在技術上的理論化場景中實現,在實操中,全自動駕駛的時代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回到消費者身上,我們該如何正確使用輔助駕駛功能?
首先必須是標準的封閉式的道路下,而不是隨時有「鬼探頭」的鄉間小道。而且在道路標識,車道線等公路基礎交通設施都清晰的情況下。
另外,需要確保軟件硬件都正常運行且長時間不會存在故障的情況下,畢竟只要是軟件就有可能存在BUG。
確保以上條件後,還得是在非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才行,大霧、大雨等天氣,都可能影響系統判斷。
簡單來說,輔助駕駛系統只是幫助我們判斷路況,但我們仍需要時刻保持駕駛狀態,隨時準備接管駕駛,這才是目前打開自動駕駛的正確方式。
最後,對蔚來而言事故已經發生,不應該急着撇清與自動駕駛的關係,而是積極優化其所謂的自動輔助駕駛,為什麼識別不了前方的養護車?
如果是算法的不足,那算法該升級就升級,如果是硬件問題,那硬件該換就換。
與其糾結NOP是不是自動駕駛,不如找找導致無法識別前車的原因,識別錯誤就是識別錯誤,無關自動與輔助。
科技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間總會有那麼一段灰暗試錯的時刻,技術不成熟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
在生命面前,技術研發者應該有敬畏之心,任何一個小細節的疏忽,背後可能都會釀成新的悲劇,駕駛者千差萬別,但安全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