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 5G已起跑,目前有哪些應用搶先落地?

  • 2019 年 12 月 16 日
  • 筆記

他來了!他來了!他帶着高速率、大容量和低延遲走來了!

隨着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了5G商用元年。在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驅動下,中國5G產業快速發展,在各個領域上也已取得不錯的成績。比如5G網絡示範區、試點應用逐步落地,5G應用案例消息頻出,5G智能手機已經面世,2G甚至3G網絡已經開始「退役」。根據相關的預測,在5G時代,全球將會有500到上萬億的設備接入互聯網,跟現在的50億設備差了不止一個量級。5G已然成為推動各行各業數字化、驅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5G的發展前景可謂是非常廣闊的,那麼,5G如今的發展現狀如何,目前已有哪些產品、應用落地,未來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呢?

手機廠商:5G時代的踴躍先行者

今年作為5G商用化真正快要落地的一年,各個手機廠商都爭先推出5G機型,唯恐在這場速度與技術的較量中落後於人。

今年6月25日,華為終端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華為Mate 20 X 5G版獲得中國首張5G終端設備進網許可證,成為第一款正式入網的5G手機。此後,華為在7月26日正式發佈了該款手機,並定於8月16日開售。不過,趕在8月16號的前十一天——8月5號0點,中興正式開售天機Axon 10 Pro 5G版,這一舉動不僅被看作趕在華為前面「搶跑」,並再次引發迎接5G時代的熱議。

中興天機Axon 10 Pro 5G

事實上,手機廠商的5G賽跑早在人們看到真機幾年以前便開始了。vivo方面曾表示,公司早在2016年就在北京成立了5G研發中心,全面參與了5G核心技術與標準化研究。小米表示自己的5G研發也是從2016年開始的。而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今年3月更是公開表示:「華為投入5G技術研究已超過10年之久,在5G方面比同行至少領先12個月到18個月。」

在通往全球首款5G手機的路上,每一個節點中的「第一」都沒有被廠商們放過。2018年9月27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宣布推出「全球首款5G ready手機」moto Z3——但手機必須外接5G模塊才能升級5G通信。

2019年1月24日,vivo發佈了APEX 2019概念機,並宣稱這是全球首款「真一體化」5G手機。2月24日,西班牙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舉辦前夕,小米發佈了5G版本的小米MIX 3,並在現場打通了第一個5G國外視頻電話。同日下午,華為發佈了支持5G的摺疊屏幕手機Mate X。

截止2019年8月,市場上已發售5G手機有5款,具體為:華為Mate20 X 5G、中興天機Axon 10 Pro 5G、vivo iQOO Pro 5G、三星Galaxy Note10+ 5G、中國移動先行者X1。而到12月,又有一大波5G手機將要上市。隨着近日高通、聯發科等芯片廠商陸續發佈全模5G芯片,加上之前華為、三星已經發佈的5G芯片,從這個月到明年年初,一大波安卓陣營的5G手機將上市。此外,明年三季度上市的蘋果新手機也將搭載5G芯片。

不過,在廠商、電商們爭奪5G手機「第一」大戰的同時,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目前我國的5G網絡還在鋪設中,離大規模覆蓋尚有距離。目前5G手機還存在網絡覆蓋率低、應用場景少等缺點,甚至有網友戲稱,目前5G手機唯一的作用就是測速。很多觀點認為,目前並不是用戶購入5G手機的合適時機。中國移動曾在公眾號中推文表示,2019年不建議購買5G手機,2020年可以考慮購買,2021-2022年才是購買5G手機的好時機。從另一角度看,手機廠商爭先恐後推出5G機型,是出於證明其技術實力、「秀肌肉」的目的。正如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表示,華為將繼續投資5G技術,因為「如果你不擅長5G,客戶連你的4G產品都不會購買」。對手機廠商而言是如此,對電信運營商也是如此。這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目前市場如此熱衷5G的原因。

5G+醫療:在全國遍地開花

一直以來,醫療直播場景被認為與5G網絡強大的數據傳輸能力天然契合。隨着5G時代的來臨,直播憑藉超高清、低延時、高穩定性的優勢,將在技術層面為智慧醫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能夠極大拉動遠程醫療、應急救援、輔助診療等方面的迭代升級,助力醫院智慧化發展。

山東移動助力國內首例磁導航5G遠程手術成功實施

今年以來,5G+醫療正在全國遍地開花。從2019年1月中國一名外科醫生利用5G技術實施了全球首例遠程外科手術,其在福建省利用5G網絡,操控30英里(約合48公里)以外一個偏遠地區的機械臂切除了一隻實驗動物的肝臟至今,目前國內已實現多起治療人類患者的5G遠程手術。在這些5G+智慧醫療的「成績單」中,離不開三大運營商的布局:

中國電信:3月26日,上海電信與上海岳陽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打造「全球首個雙千兆智慧醫院」;5月29日,內蒙古電信、內蒙古華為與內蒙古人民醫院簽訂了「5G·智慧醫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全區首個「智慧醫院5G聯合實驗室」;同一天,甘肅省衛生健康委依託省遠程醫學信息平台,運用電信5G網絡技術開展了全省首例5G手術遠程示教活動,並向遠程醫學平台對接的多個省內醫療機構推送收看……

中國移動:3月16日,中國移動攜手華為助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成功完成了全國首例基於5G的遠程人體手術——帕金森病"腦起搏器"植入手術。4月1日,上海移動與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聯合成立首個5G超聲聯合實驗室;5月17日,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與四川省人民醫院共同研發的全國首個5G城市醫療應急救援系統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急救中心正式上線;5月22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互聯網醫療系統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遠程醫療中心、河南移動、華為、諾基亞等單位聯合建成全國首個5G醫療實驗網,並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遠程B超檢查、遠程會診、遠程移動急救、遠程手術指導等應用……

中國聯通:3月13日,中國聯通聯合北京、深圳多家醫療機構,首試了5G+MR+AR的多中心超遠程手術協同,通過混合現實技術,在兩台異地手術進程中穿插進行專家的實時遠程技術指導;8月8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與新疆阿克蘇人民醫院利用聯通5G技術進行了兒科和骨科的臨床病案的遠程會診直播;8月27日,成都京東方醫院與成都聯通簽訂了《5G智慧醫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進5G智慧醫院建設,打造國內領先的5G智慧醫療標杆……

目前,這些遠程手術成功案例和5G智慧醫院方案已經數不勝數,5G+醫療已進入實際建設階段,在全國遍地開花,未來將實現醫生從在醫院到在雲端、醫療設備從醫院內到隨身攜帶、從院內全連接到少量設備遠程化,再到設備普遍遠程化等目標。

車聯網:或將成為引爆5G需求的重要場景

很多觀點認為,車聯網是現在5G最重要的一個應用場景,也是最有可能引爆5G需求的場景。

政策、資金和技術三重因素疊加驅動,尤其是5G商用時代提前來臨,給車聯網產業爆發提供了良好契機。工信部在《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車聯網用戶滲透率達到30%以上,新車駕駛輔助系統(L2)搭載率達到30%以上,聯網車載信息服務終端的新車裝配率達到60%以上,構建涵蓋信息服務、安全與能效應用等的綜合應用體系。

總體來看,車聯網產業正處於爆發的前夕,基於C-V2X與5G等的車聯網有望成為5G時代單體規模最大的垂直應用。預計到2025 年,所有新車都將具備聯網功能,全球車聯網市場總額將高達8300多億美元。

目前,我國大力發展汽車網絡化應用,利用車輛聯網系統實現智能駕駛環境在我國已有許多應用實例,其中最重要、最典型的示範應用場景是上海國家智能網絡聯合汽車示範區、重慶智能汽車與智能交通應用示範區、長沙智能網絡聯合汽車試驗區等。

智慧教育:5G+VR/AR、人工智能嶄露頭角

智慧教育同樣被認為是5G的一個重要應用。利用其超大寬帶、超低延時高可靠、超大鏈接低功率的特性,5G+智慧課堂具體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5G+虛擬現實教育

作為5G+智慧教育的主戰場,VR/AR 與教育結合呈現的全新的教學體驗,可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對知識的快速吸收,為師生提供互動化、個性化、沉浸式課堂教學體驗。

涼山移動應用「5G+VR」實現遠程互動教學,助力涼山彝區脫貧攻堅

在教育場景,虛擬現實技術可通過自然的交互方式,將抽象的學習內容可視化、形象化,為學生提供傳統教材無法實現的沉浸式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獲取知識主動性,實現更高的知識保留度。而對於一些有危害性、或者現有條件下根本無法完成的科學實驗,也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有效地解決實驗條件與實驗效果之間的矛盾。此外,5G+AR/VR能使遠程教育成本降低,並且更加有趣、生動。5G 應用於教育扶貧,對於解決邊遠山區、貧困地區教育資源配置失衡、教育薄弱等問題,緩解教育資源貧乏,促進教育平等具有重要價值。

2、5G+人工智能教育

5G+AI可以使教學過程更貼心、更智能。首先,5G+人工智能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程度、愛好、特長等個人信息,制定出個性化的方案;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延伸教學深度和廣度,通過大數據分析,制定出適合學生的學習計劃。其次,5G 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攝像機、閘機等終端,採集視頻、圖像數據,通過AI分析,可實現對學生的無感知服務和教學的精細化管理。最後,5G+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智能的學習陪伴。智能學習機械人是智能學習終端的一個發展趨勢,利用 5G 網絡和語音交互技術,智能學習機械人可以提供知識講解、疑難解答、聊天、心理輔助等服務,並能根據人臉識別結果,迅速做出服務響應。

3、5G+校園管理

通過校園 5G+IOT無縫隙網絡覆蓋,實現校園物聯網位置信息、活動軌跡、學習和運動數據等數據應用,使校園管理變得更加智慧。在智慧校園可以實現5G移動支付、人臉識別門禁,通過大數據分析生成學生學習情況、身體狀況等。藉助科技發展,可以打造一個高效、科學、智能的智慧校園生態體系。

目前,三大運營商在5G+智慧教育方面,與全國多個學校展開了試點行動,比如:

2018年11月,上海聯通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簽署了5G產學研合作協議,在該所高校建成滿足3GPP NSA架構的3.5GHz的5G室外宏站5個、在聯合創新實驗室部署了5G室內型微基站1個,實現校園、辦公區、科研區、宿舍區的5G信號全覆蓋。這不僅為雙方開展5G行業應用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網絡環境,也標誌着上海工程技術大學5G校園網已全部建成,成為全國首個實現5G網絡深度覆蓋的高校。

2019年7月26日,中國移動在深圳市龍崗區科技城外國語學校舉辦「5G+智慧教育」行業應用首發儀式,並上演了第一堂別開生面的三地同步5G公開課。學生除了聽取本地老師講授外,還基於AR技術深入觀察探究了彩虹形成的原理,並在5G全息投影技術幫助下,接受了1:1真人比例形象的異地名師的指導。課後的圓桌論壇環節上,深圳、北京、貴州三地7名專家,藉助5G遠程全息投影,共同連線進行了精彩的評課分享。

2019年12月3日,廣州移動聯合廣州市教育局、貴州畢節市教育局,MR智慧教育技術由蘭亭數字支持,在廣州、畢節兩地五所中小學「5G+智慧教育教學現場交流活動」同時開啟。廣州市第六中學、廣州市荔灣區沙面小學通過5G網絡,利用MR技術實現了與貴州畢節市民族中學、畢節市第六小學、畢節市金沙縣第三小學開展同步教學。

不過,5G在教育領域中的推廣應用還是處於初始階段。在5G逐漸開始普及的背景下,教育領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比如,隨着5G時代的到來,學校對於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將會佔用巨額的資金預算。下至一個學校,上至一個國家,都將會使教育經費極大的增加,同時也會增加財政壓力。此外,並不是每個學校都擁有足夠多的技術人才能夠正確使用設備以及設備在日常使用中的維護。即使學校擁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卻得不到相應的使用,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工業互聯:或將成為最具價值的領域之一

工業互聯同樣也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5G+行業」最具價值的領域之一。據高通公司技術標準高級總監李儼介紹,2035年前,5G將在全球範圍內創造12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其中40%將來自工業互聯網相關應用。

5G與工業互聯的通用型融合應用主要包括5G與工業VR /AR、超高清視頻、無人機、機械人等的結合。目前,我國許多廠商在積極探索5G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並聯合電信運營商設置試點示範項目,探索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的更多可能性,嘗試更多5G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場景。

比如,在化工行業,浙江移動與中興通訊、浙江中控、新安化工攜手打造的智能製造示範項目取得重大突破,5G工業數據採集及控制系統成功上線。雙方採用中興通訊5G端到端解決方案,創新地將新安化工園的多個數據採集終端,通過PLC匯聚後接入5G網絡,在控制平台實時UI監測,一旦發現數據異常,立即報警並啟動反向控制系統。端到端時延平均在20ms,滿足工業控制要求。該創新業務充分發揮了5G優勢,使得工業數據採集終端擺脫傳統有線的部署方式,依託高可靠的5G網絡進行數據傳輸及控制,降低了企業成本,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

基於這一創新成果取得的良好效果,浙江移動將繼續與浙江中控、中興通訊在工業領域開展長期深入合作,嘗試更多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致力於5G AR、5G實時工業控制、5G雲化AGV、5G遠程操作、5G高精準人員定位、5G園區安防等方面的嘗試,開拓5G工業互聯網領域的藍圖,助力工業製造業轉型升級。

在工程機械行業,中興通訊攜手山東聯通助力山東臨工集團共同打造的5G遠程遙控挖掘機操作項目,在山東臨工的智能礦山綜合實驗基地成功展示,現場通過聯通5G網絡與遠端的控制室相連,實時控制位於礦區的無人駕駛挖掘機,同步回傳真實作業場景及全景視頻實況。該項目在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尚屬首例,不僅實現了惡劣環境下的挖掘機作業,也為智能礦山開採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在生產製造業,湖北移動攜手大唐移動等啟動了全國首條5G智能製造生產線,通過5G網絡進行全覆蓋,6個分部在產線各處的DTU時刻保持產線與企業工業互聯網平台的全互聯。據悉,目前這條產線相較傳統產線有了極大的提升,生產效率較現有4G產線提升5倍,生產人員降低95%,良品率提升95%至99.5%,使企業整體運行效率有了極大的提升。

在工業無人機方面,此前,聯通研究院與上海聯通在上海崇明島合作完成了面向商用5G工業無人機中低空、超視距、高速飛行的試驗,這是全球範圍內首次以商用為目標的5G工業無人機應用案例,同時也重點驗證了5G的中低空覆蓋、高速移動性、基站切換、邊緣計算協同等性能。工業無人機是5G行業應用的重要場景,被業界廣泛認為是5G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先導性突破口,使得運營商在實現地面網絡覆蓋後,能夠藉助5G進一步拓展中低空網絡藍海市場。

不過,儘管5G在工業互聯網建設中被寄予厚望,但工業互聯網依然在應用環境、頻譜、精準定位等多方面對5G發展提出了挑戰,而只有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協作才能真正推進工業4.0的轉化。

5G行業應用3大發展方向展望

隨着5G商用拍照正式發放,不少人終於意識到,行業應用才是5G的真正"起跑",而目前5G在各個行業所做的深度還不夠,很多是嘗試和實驗性產品,而真正實現與生產無縫銜接的方案並不多。由此可見,5G商用,難的是「用」。因此,接下來5G應用的發展可能將主要有三大方向:

第一大方向是把前期跨行業探索培育打造的已經實現落地的各個典型「5G+行業」融合創新應用大規模複製推廣開來,最大化前期試點示範的效用。同時,加快5G產業生態完善,力爭儘快形成5G商用「以『用』促『建』」以及「『建』『用』並舉」的良性正循環格局。

第二大方向是根據這幾年進行全產業鏈、跨行業、跨部委打造重點行業5G融合應用這項複雜系統的經驗,緊抓時機,向更多垂直行業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進軍」,依託產業聯盟、聯合實驗室、聯合試點等多種方式,建立並加深這些垂直行業企業信息化部門以及生產部門對於5G網絡的理解,以及對於5G與AI、大數據、邊緣計算、高清/超高清視頻、VR/AR等融合後對於滿足其痛點需求的理解。同時,在這個過程之中,通信行業與垂直行業不斷就監管政策、技術優化、商業模式等進行調優。

第三大方向是大力破除5G+行業應用規模商用的主要「壁壘」,比如5G建網運營成本較高、計費機制不完善、物聯網碎片化,以及存在行業壁壘、安全問題等,共同大力推進5G網絡安全標準架構制定以及風險評估認證體系建立,以確保5G+行業應用落地的高效、安全、可靠、穩定;共同建立並完善5G融合技術標準體系,以解決各個垂直行業目前存在的信息化基礎參差不齊、發展路徑各不相同、標準封閉不互通等共性問題;甚至還有可能探索打通信息壁壘和數據孤島,促進信息資源融通共享,以期逐漸打破應用孤島,實現數據基礎設施的融合、協同、智能、安全、開放,加速把5G打造成為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與重要基石。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強調,5G網絡目前還有很多瓶頸沒有解決,而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直接關係到5G技術在垂直領域的兌現,甚至是工業互聯網的整體發展。5G技術在垂直行業的應用,必須採用新的網絡架構、新的網絡技術,解決傳統產業需要低延遲、低抖動、安全的網絡等需求,行業內的從業者一定要有意識,只有採用新的網絡架構、新的網絡技術,中國5G技術、垂直行業才能得到充分發展,中國的工業製造才能漸漸的提升改造。

總之,5G 已起跑,但前方的賽道並非平坦無嶇,面向未來,各方應通力協作,進一步挖掘5G應用側的需求,打通技術、產業、資金等多個環節,面向生產、消費領域的新場景、新需求,持續推動5G技術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