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萬物的鴻蒙:能拯救華為手機嗎?
在曝光兩年之後,華為的鴻蒙系統終於正式和用戶見面了。
6 月 2 日,華為鴻蒙操作系統及華為全場景新品發佈會開啟,正式推出 HarmonyOS 2.0,並發佈了多款搭載鴻蒙 2.0 的新品。這也意味着「搭載 HarmonyOS 2.0 的手機」已經變成市場的正式產品。
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余承東在發佈會上發表開場演講,稱鴻蒙作為華為的長期戰略,未來將應用于越來越多的場景中。
自從鴻蒙系統研發公布以來,人們對其始終懷有極高的討論熱情,隨着此次鴻蒙 2.0 的正式發佈,華為研發的鴻蒙操作系統終於掀開了神秘面紗。
什麼是 HarmonyOS
最近兩年,如日中天的華為手機業務遭受重大打擊。歷經兩次制裁以及被谷歌踢出合作名單,華為的市場份額接連下跌,新的 Android 系統也將無法適配,「背水一戰」的華為不得不將「備胎」鴻蒙「轉正」,並希望其能開拓一個全新的生態領域。
2019 年 8 月,余承東公布了華為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他當時就曾表示:「如果 Android 操作系統無法使用了,可以隨時啟用鴻蒙。」
如今,顯然已經到時候了。
鴻蒙並非一個簡單的手機操作系統,更確切的說,它是全場景分佈式操作系統,是「為互聯網時代打造的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其功能並不僅僅針對手機。
概括而言,鴻蒙操作系統有三個核心功能,其一是幫助不同設備「統一語言」;其二是可實現硬件互助,給消費者帶來超級終端體驗;其三是可支撐應用和服務開發者及硬件夥伴一次開發、多端部署,跨端流轉。
HarmonyOS是「為互聯網時代打造的智能終端操作系統」|華為
鴻蒙所瞄準的,是在各類終端逐漸智能化之後所產生的巨大的 IoT 市場。萬物互聯是數字化時代新的產業趨勢,這一趨勢的背後孕育着無數的可能與機遇,華為自然也不可能錯過。
前幾年華為就開始布局智能手環、手錶、音箱等 IoT 設備,當各類智能移動終端市場逐漸擴張後,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核心高管層開始關注更底層的分佈式操作系統。
早在 2016 年 5 月,華為就已經開始研發 HarmonyOS。2019 年 8 月 HarmonyOS 正式發佈並實行開源後,一年內就進行了多次更新,去年 12 月,華為發佈了 HarmonyOS 2.0 手機開發者 Beta 版本,今年 4 月,HarmonyOS 開發者公測版上線……儘管面臨美國制裁的困境,華為在鴻蒙系統的研發上一直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着。
在先前接受採訪時,華為消費者 BG 軟件部總裁、鴻蒙總負責人王成錄表示,已有美的、九陽、老闆電器、海雀科技搭載 HarmonyOS,2021 年的目標是覆蓋 40+主流品牌 1 億台以上設備。
除了在操作系統的研發上着力外,華為還提出了「1+8+N」的戰略。
「1」是指智能手機這個主入口,「8」則是平板、車機、PC 、智慧屏,以及手錶、耳機、AI 音箱、ARVR 眼鏡,「N」則是泛 IoT 硬件構成的華為 HiLink 生態,通過 HuaweiShare 實現各類設互聯互通。其中「1+8」主要是華為自己要做的重點,而「N」則是交給不同的生態合作夥伴進行開發與生產。
分佈式技術與「萬物互聯」
為 IoT 而生的鴻蒙操作系統,其優勢與特點幾乎都是圍繞「萬物互聯」展開的。
在此次發佈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詳細介紹了 HarmonyOS 2.0 的功能及其背後的技術支持。
首先是「自由硬件組合」,鴻蒙的設計理念與思路是圍繞「分佈式技術」展開的,這使得鴻蒙操作系統在不同的終端運行時更有針對性及兼容性。
HarmonyOS的「自由硬件組合」使不同終端的兼容性更強。|截圖
分佈式技術的特點,有利於 IoT 的生態協同。現有的操作系統幾乎都是只針對某一硬件,無法滿足 IoT 時代不同移動終端的需求,導致不同的硬件終端之間無法形成共通的生態體系。
鴻蒙的內核子系統是包括 Linux 宏內核、LiteOS 內核、鴻蒙微內核等多個內核混合的設計:Linux 宏內核使得鴻蒙系統能夠快速兼容安卓應用,LiteOS 內核則是專門針對 IoT 設備研發的輕量級、低功耗內核,鴻蒙微內核則是鴻蒙系統未來將主要採用的自研核心。
如此一來,鴻蒙操作系統便可以針對不同的終端選用合適的內核,以便更好地實現「兼容」。
除了在內核上的設計外,為了適應不同的硬件,鴻蒙 OS 還將每一層內部都進行解耦,形成不同的模塊。據去年 12 月華為公布的消息,鴻蒙 OS 把操作系統用到的功能分拆成了 15000 多個可組合的模塊,並根據不同的硬件配置和所需要的能力進行組合配置,以確保無論設備內存大小、是否支持藍牙或 WiFI 聯網等都可順利使用。
其次,鴻蒙 OS 的分佈式軟總線幫助用戶無需另行設置即可按需調用各種功能,使硬件終端之間形成相互協同。利用鴻蒙的分佈式軟總線,終端設備可被虛擬化成攝像模組、顯示模組、外放模組,並成為有機整體。
就如同王成錄介紹的那樣,鴻蒙操作系統有統一的控制中心,多設備之間可以組成「超級終端」,在控制中心裏用戶可以根據不同場景的變換實時選擇最合適的設備播放。
鴻蒙 OS 通過在底層系統上實現硬件模組的融合,上層 App 的業務邏輯幾乎不用修改的情況下,就可以實現多設備之間的流轉。
在未來,用戶只需拿華為手機「碰一碰」搭載了鴻蒙系統的豆漿機,就能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繫: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操控,選擇打豆漿、打米糊、煮咖啡或者打果汁的功能;還可根據個人體質健康數據定製個性化飲食方案等等。
此外,鴻蒙系統下的分佈式編程框架將給用戶提供「原子化的服務」,這種服務外在表現為卡片的形式,即用戶可以通過上滑 App 標識將應用卡片固定在手機桌面上,各類終端聯通後也可以通過分享卡片的形式實現快速共享。
王成錄強調,「原子化服務卡片」將作為萬物互聯時代的統一語言,讓各種設備之間的連接更直接、也更直觀。
「任重而道遠」
無論是「國產操作系統」的身份還是「萬物互聯」的概念聽起來都十分的令人澎湃,但鴻蒙的未來依舊「任重而道遠」。
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一旦某一操作系統在某個產品終端上的市場格局確定,後來者幾乎無法居上。
如今在手機市場上 Android 和 iOS 兩家獨大,前者佔據了全球 68.63% 的市場,後者佔據了 30.99% 的份額。對於操作系統而言,代碼的實現與開源只是最基礎的,想要最終存活下來並佔有一席之地,建立生態是最重要的。
鴻蒙當然也希望培養起自己的應用生態,但這意味着它要挑戰現有的 Android 和 iOS 的整個行業生態。目前全球範圍內的 Android 的開發者數量達到 2000 萬,iOS 開發者數量達到 2400 萬,鴻蒙與之相比差距無疑是巨大的。再加上美國對華為的制裁不斷加劇,其海外市場難以更進一步,鴻蒙想要新的生態巨頭並非易事。
16%,這是楊海松定下的目標,超過即代表成功。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搭載鴻蒙的設備數量起碼要達到 3 億,其中自有設備占 2 億,生態合作夥伴的設備數量為 1 億。
前路漫漫,鴻蒙能否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