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絕地反擊

萬達再一次因為出售海外資產,而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2012年7億美元收購的AMC,在王健林手裡上市、併購,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連鎖影院。最近幾年,萬達從AMC逐步退出,僅保留少數股權,從該項目上累計回收現金14.76億美元。

僅就財務回報而言,AMC項目的年均收益率超過8%,放在任何時間、任何市場、任何行業,都不算是一筆失敗的投資。

遙想當年,萬達大刀闊斧處理海外資產,首富榜上的王健林被群嘲為「首負」。如今,公司輕描淡寫地丟出一句,「萬達集團海外所有投資退出時均有收益」,也算是聊作回應。

人們熱衷於看神話破滅的故事,喜歡嘲諷大人物的失勢,殊不知,從谷底歸來的「假行僧」,已經開啟了絕地反擊模式。

更新到第四代的萬達廣場,已經開出了369家,正在為港股上市摩拳擦掌;萬達電影和傳奇影業,今年都有爆款作品推出;此前一度邊緣化的地產及相關業務,也已經重新拿出來打磨。2021年於萬達,或許是觸底反彈的開始。

退出AMC

5月23日,萬達集團在官網發出通告稱,已退出American Multi-Cinema公司(簡稱AMC)董事會。

2012年5月,萬達集團以7億美元收購AMC100%股權。根據萬達「聚焦國內」的發展戰略,公司從2018年開始逐步退出AMC控股權。截止2021年5月,除保留少數股權外,公司通過AMC項目累計收回14.76億美元。

這是萬達第一個海外投資項目,對於王健林而言,意義重大。

成立於1920年的AMC,當時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影院公司。被萬達收購時,不僅虧損,還身背19億美元巨債。當時,很多人覺得萬達做了一次虧本生意。

次年,AMC登陸紐交所,IPO募資3.32億美元。萬達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所持股份市值翻倍不止。

在AMC的助攻下,王健林憑藉860億元身家,登頂201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一次坐上首富寶座。

AMC上市後,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開展行業併購。2015年底,收購Starplex Cinemas,將影院業務從美國大中城市擴張到中小市場;2016年3月,收購美國卡麥克院線;當年7月,進軍歐洲,收購歐典院線;2017年1月,併購北歐最大院線——北歐院線集團。

至此,AMC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連鎖院線,高峰時期銀幕數量超過1萬塊——萬達電影(002739.SZ)作為國內最大的院線,截止2021年3月底的銀幕總量達到6180塊,規模與AMC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2020年疫情對歐美電影市場形成衝擊,AMC的經營陷入困境,全年創紀錄巨虧46億美元,一度被傳申請破產,萬達集團不得不在官網發佈闢謠聲明。

今年年初,美股爆發聲勢浩大的散戶逼空事件,AMC院線(AMC)成為遊戲驛站(GME)後的另一主要戰場。公司股價從不到3美元,僅幾個交易日,就被拉升至接近20美元。

隨後,萬達看準時機,減持套現數億美元。再加上2018年與雪湖資本股權轉讓收回的5億美元,累計分紅3.26億美元,最終讓公司在保留少量股權的同時,累計收回14.76億美元。

海外投資尾聲

王健林又可以鬆一口氣了。

在國內市場積累巨額財富後,2012年-2017年,萬達通過內保外貸模式,在海外市場開啟瘋狂併購,重點集中於地產、酒店項目,以及電影、體育類運營資產,項目包括英國聖汐遊艇公司、英國Wanda One項目、芝加哥五星級酒店、澳大利亞黃金海岸項目、馬德里競技足球俱樂部、盈方體育傳媒集團、世界鐵人公司、美國傳奇影業等。

2016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王健林再度榮登榜首。而且,2150億元的身家,較3年前的自己,直接增加了1.5倍。

如果說企業的發展有四季,那麼,2017年中期,萬達集團直接從夏天進入冬天。

從股債雙殺到資產甩賣,不僅清退海外項目,還把國內的十幾個文旅項目賣給融創,把70多家酒店賣給富力。一時間,王健林成為吃瓜群眾群嘲的對象。

但是,幾年之後,當時一起兇猛出海的幾隻巨鱷,幾乎只有萬達平穩過渡。

2020年7月,萬達酒店發展(00169.HK)宣布,以2.7億美元出售美國芝加哥的Vista Tower項目,投資收益達到9400萬港元。至此,萬達清空了旗下所有的海外地產項目。

2018年1月的公司年會上,王健林表示,「萬達過去幾年在海外投了一批項目,現在我們決定清償海外債務,賣一半資產就能把全部債務清償。」

大概到去年為止,萬達終於達到了這個目標。感覺冬天即將過去,春天好像就要來了。

而且,在5月23日退出AMC的聲明中,公司特意強調——截止目前,萬達集團海外所有投資退出時均有收益。

退出AMC後,萬達主要的海外資產,還包括傳奇影業,萬達電影旗下的澳大利亞HOYTS院線,美股上市公司萬達體育旗下的盈方體育傳媒。

這裡,會不會上演AMC類似的故事?

萬達絕地反擊

2017年之後,王健林變了,不再有「小目標」之類的語出驚人,變得低調而務實。萬達年會改成新春團拜會,取消了老闆上台唱歌的環節。連娛樂圈政委,萬達公子王思聰,也異常低調,他最新的一條微博,已經是萬達廣場的廣告了。

這只是表象。其實,萬達集團最根本的轉變,早在2015年初便開始了。簡單來說就是,以地產業務起家的萬達,要開始向輕資產轉型了。當時,王健林提出目標,到2020年,集團服務業的收入和凈利潤要佔到65%以上。債務危機,只是加快了公司轉型的進程。

傳統的重資產模式就是,建設一個大型萬達廣場,旁邊搭配一些寫字樓、商鋪、住宅,用配套物業銷售產生的現金流投資持有萬達廣場,公司享受全部租金收益。

輕資產模式中,建設資金由其他投資方提供,萬達負責選址、設計、建造、招商和管理,產生的租金收益由投資方和萬達分成。

模式輸出的底氣,來自萬達商管集團旗下的商業規劃研究院,這是中國唯一專業從事大型商業中心規劃設計、獲得建築行業甲級資質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機構。

在輕資產模式的助攻下,萬達廣場從2000年開出第一代首店,2014年100家、2017年200家、2019年300家,已經更新到第四代。即便在萬達債務危機最困難的時刻,萬達廣場的發展也並未停滯。截止目前,萬達廣場已達369座。按照目前的拓展速度,預計2021年能達到400座左右。

3月份撤回A股上市申請後,啟信寶顯示萬達商管隨即開展了一輪重組,預計很快就要衝擊港股上市。

賣掉了AMC,萬達電影和傳奇影業便成了萬達文化集團旗下的核心業務平台。

萬達電影2019年和2020年合計虧損114億元,2021年或將迎來業績的觸底反彈,《唐人街探案3》45億元票房,電視劇板塊的《號手就位》,都算是不錯的開端。

傳奇影業的《哥斯拉大戰金剛》,僅在中國市場就收穫11億元票房。

整個萬達集團,最大的挑戰,可能還是集中在投資板塊。最新的組織架構調整後,萬達商管集團、萬達文化集團之外的萬達投資集團,廊括了房地產、城市綜合體、文旅及小鎮業務。

2017年的世紀交易,萬達賣掉了大部分土儲。幾年之後,萬達發現,旗下各大業務,其實無法完全離開房地產這個核心。

但是,萬達韜光養晦這三年,是中國房地產行業變革最劇烈的時期。萬達模式被新城控股等同行學了去,綜合體的勾地故事沒有以前那麼香了。招拍掛市場,集中供地又成了房企能力的大考。

萬達能否重新掌握市場話語權?

王健林絕地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