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登陸火星!這12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
2021年5月15日凌晨,在經歷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後,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火星停泊軌道上進入着陸窗口,隨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降軌,其環繞器與着陸巡視器(包括「祝融號」火星車及進入艙)開始分離,最終「祝融號」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南部,成為中國首個火星巡視器!環繞器則升軌返回停泊軌道,成為中國首顆人造火星衛星,為著陸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
至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後第三個真正「踏上」(成功着陸)火星的國家,也是首次火星探測即實現着陸的國家!
據介紹,天問一號任務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發射、行星際飛行及測控通信、地外行星軟着陸等關鍵技術,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行星着陸,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
下文就帶你詳細解讀十二大疑問,全方面了祝融號的着陸之旅以及對中國乃至世界航天的意義。
問題一:為什麼要登陸火星?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自古就有,但是要說到對於宇宙認識的快速發展,還是在工業革命以來的幾百年時間。
隨着人類技術的進步我們不斷地向太空發射衛星、發射探測器,以及發射載人飛船。人類這所有的努力無非圍繞着兩個目的而展開,第一個目的是探尋地球之外的生命,研究生命的起源;第二個目的是希望將來人類能夠走出地球,移居開發其他星球。
為了上述兩個目的,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我們可能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太陽系以內天體的研究,特別是對於太陽系八大行星以及他們的衛星們進行研究。
除地球以外,太陽系其他七顆行星中,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氣態行星,沒有堅固外殼,水系、金星、火星和地球一樣都是有岩石來組成的,屬於「類地行星」,擁有岩石表面。
但是,水星距離太陽太近,表面溫度高達427℃,金星雖然距離太陽遠一些,但是稠密且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層,使得金星表面的溫度更是高達460℃以上,環境十分惡劣。
這樣一來,火星就成為了七大行星中唯一剩下的一顆。與地球的近鄰,且與地球同為岩質行星,元素組成和基本結構與地球相似,同時擁有空氣,以及水源和有機物存在的痕迹。
具體來看,火星的直徑大約為6794千米,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質量只有地球的14%,表面引力約為地球的38%,表面空氣密度約為地球海平面的不到1%,火星的自轉周期也大約為24小時,公轉周期大約為1.88年。火星表面的平均溫度大約為-55℃,冬夏溫差巨大,夏季白天溫度可達27℃,冬季夜晚溫度低到-133℃。
從以上數據來看,火星環節看起來條件惡劣,但是這已經是除地球外,太陽系內與地球環境最為接近,且最有可能被改造為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了。
在具體探測技術方面,人類先後有過四大方案:「驚鴻一瞥」的飛掠,僅在探測早期技術不成熟無法入軌環繞火星、或兼職探測火星時使用;「登高望遠」的環繞,通過穩定環繞全方面探測火星總體情況,但無法看清細節;「明察秋毫」的着陸,抵達火星表面近距離接觸,但僅能定點探測;「自主移動」的巡視,能在火星表面探測更大的範圍。
受限於所攜帶的電力和通信天線能力,着陸和巡視任務幾乎無法直接與地球通信,必須依賴環繞器的信號中繼服務。前往火星期間,它們也需要導航、通信、能量等服務。因此,環繞器是所有火星探測任務的基礎。
我國此次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在這一次任務中就同時實現「環繞」、「着陸」和「巡視」三大目標,實現對火星從天到地的立體觀測。
問題二:為什麼選擇在烏托邦平原着陸?
「祝融號」選擇在烏托邦平原着陸,一方面是因為工程風險低。
火星南北半球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等差異巨大——火星南部為古老高地,坑多,60%的面積遍布隕石坑;而烏托邦平原所在的火星北部,是被火星熔岩填平的低矮平原,地形平緩,隕石坑較少,且地質年齡較輕,地殼較薄。
另一方面,選擇烏托邦平原着陸是因為科學價值高。
長期以來,人們最關注的是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研究人員分析,烏托邦平原很可能是遠古火星海洋的所在地,「祝融號」着陸的地點在古海洋和古陸地的交界處。
最新的科學探測發現,在火星烏托邦平原距離地面1-10米的淺表底層下方,存在大量地下水冰,儲水量相當於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想知道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烏托邦平原是一個絕佳的探測點。
火星烏托邦平原(拉丁語:UtopiaPlanitia),又譯作烏托邦低原,為火星上最大的平原,直徑3200公里,中央為49.7°N118°E*(火星經緯度),位於阿爾及爾平原的對跖點上。火星烏托邦平原也是1976年9月3日海盜2號在火星上的着陸與探索區域。
問題三:為什麼抵達火星後等待了三個月才着陸?
據悉,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正式批複立項,計劃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着陸和巡視,對火星進行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
「天問一號」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以來,在地火轉移階段完成了1次深空機動和4次中途修正,於2月10日,成功實施火星捕獲,進入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
但是為何「天問一號」在火星軌道上等待了三個多月後的5月15日,才開始登陸火星呢?
要知道,而NASA的毅力號是在2020年7月30日發射,於2021年2月18日抵達火星併當天直接着陸。
答案其實很簡單,「天問一號」環繞器的完全成功是探測火星的基本前提,在環繞器穩定後再進行着陸操作,可以為著陸巡視組合體提供更大的選擇餘地和容錯空間。
同時,在着陸前,還需要利用環繞器上的中分辨率相機和高分辨率相機等在近火星點對火星表面進行高清成像,收集屬於自己的第一手火星數據。
因為這是中國的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在這之前我們對於火星了解程度相對於美國來說要少很多,我們需要為後續的着陸巡視組合體的着陸做好完全準備。
△天問一號在停泊軌道運行期間,發回了多批次天問一號拍攝的高清圖像,有些成像區域內火星表面小型環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見(圖源:國家航天局)
相比之下,此前美國已經成功對火星進行過多次探測和登陸。不久前才登陸火星的美國毅力號屬於NASA的第四代火星探測器,經過前4輛火星車的經驗積累,已經掌握了非常詳細的關於降落地點的數據,所以它就沒必要再圍繞火星飛行探測,畢竟繞行飛行也需要極大的成本(燃料)。
所以在這3個月的時間裏,天問一號先是花半個月時間進行調整軌道。2月15日,「天問一號」在遠火點處將軌道調整為能覆蓋火星全球的極地軌道,從最初進入火星的低傾角大橢圓軌道,慢慢調整傾角接近於90度的極地軌道。近火點則鎖定在烏托邦平原等低緯度區域。
2月24日,天問一號成功調整到距離火星更近、周期更短,每兩個火星日環繞一周的軌道。然後開始對火星開展全球遙感探測,並對預選着陸區進行詳查,探測分析火星地形地貌、沙塵天氣等,最後挑選好時間,登陸火星。
問題四:為什麼着陸過程是「恐怖7分鐘」?
火星着陸持續時間受一系列因素影響,如沖入火星大氣的速度、角度、地點和時間,着陸地點的地形地貌特點(尤其是高度),着陸期間的氣象條件,具體着陸技術方案和細節等,總體着陸時間在7-10分鐘不等。
而在這短短的7-10分鐘內,探測器將以每小時20000千米的時速以完美角度切入火星大氣層,角度太小無法進入,角度太大會因過度加熱而燒毀。
待穿透大氣層後,着陸組合體將彈出隔熱罩,並打開降落傘,打開反推火箭,以確保在7分鐘內減速至零,平穩着陸。
由於火星探測器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距離大概在5500萬千米到4億千米之間變化。
相比月球探測約2.6秒左右的雙向通信時延來說,火星探測的雙向通信時延至少需要6-45分鐘左右,這也使得地面人員不可能及時對探測器進行控制,因此整個着陸過程需要依靠探測器完全獨立完成,且當中一個步驟都不能出錯,稱之為「恐怖」一點都不為過。
由於美國毅力號以及此前的幾個火星探測器着陸火星都花了大約7分鐘,因此人們根據以往美國的經驗,就將這段過程所需要的耗時稱為「恐怖7分鐘」。
不過,根據官方的數據,此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着陸過程為9分鐘,通信時延達18分鐘。
那麼為什麼着陸過程會比毅力號慢2分鐘左右呢?
據了解,祝融號選擇的着陸區是高度較低的烏托邦平原,並且由於天問一號在抵達火星之後,進行了三個月的火星軌道環繞,使得它進入火星大氣的速度自然要比毅力號慢一些(毅力號進入火星大氣層的速度是每秒5.4公里,天問一號着陸綜合體大約為4.8公里每秒),所以整個着陸過程大約9分鐘左右。
問題五:祝融號着陸火星需要經過哪些關鍵步驟?
在最終確認開始着陸指令後,着陸巡視組合體將會與環繞器分離,開啟獨立着陸之旅。期間姿態控制發動機工作,嚴格控制着陸軌跡角度與方向。如果進入火星大氣層的角度過大就會超過隔熱層能忍受的極限,如果過小可能就會像打水漂一般滑入深空。
天問一號的着陸巡視組合體進入火星大氣層的速度大約為4.8公里每秒,如此之快的速度,即使火星的大氣極其稀薄,也使得它與火星大氣的摩擦中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和熱量,這足以融化大部分金屬。但是通過隔熱大底和多種散熱手段,着陸巡視組合體的溫度依然在常溫。
天問一號的着陸巡視組合體利用火星大氣減速,當速度降低至約1020米每秒後,配平翼展開,進行進一步降速,整個通過火星大氣減速過程大約耗時290秒。
隨着着陸巡視組合體速度降低至340.3米每秒,巡視組合體將打開降落傘再次進行減速,同時拋棄隔熱大底。整個降落傘減速過程耗時90秒,速度可降低至約95米每秒。
隨後就時候就開始進入動力減速環節,降落傘之類的東西就要拋掉,只留下着陸平台和祝融號火星車,而動力來源就是着陸平台上安裝的7500N大推力反衝發動機,耗時80秒,將速度降至3.6米每秒。
當距離地面高度約600到800米時候,着陸平台的底部雷達和工程相機等立即開始急速工作,緊盯目標着陸區域,分析與預計的匹配程度,讓控制導航計算機快速解算最佳着陸方案,避開地勢地貌不好的地方,然後在高度100米的時候,着陸平台進行懸停,在對着陸區域完成激光三維成像後,找出一塊最合適的小區域,進行最後的降落。
最後階段火箭停止工作,會儘力減少火箭工作揚起沙塵等因素對它們的影響,着陸巡視組合體成功降落火星表面。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與美國毅力號不同的是,我們採用的降落方式並不是「空中吊車」,而是安全係數更加穩定的反衝懸停降落,主要原因是我們的祝融號火星車質量不是很大,不像毅力號那樣質量有一噸多,因此天問一號最合適的降落方式就是這種反衝着陸,而空中吊車那種方式,就比較適合大質量,高精密儀器的火星車。
天問一號着陸平台的四條着陸腿平穩地停在火星表面後,祝融號火星車將依次開展對着陸點全局成像、自檢、駛離着陸平台並開展巡視探測。
以上眾多複雜的步驟,只要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前功盡棄,難度猶如刀尖上跳舞。
問題六:祝融號的動來源?
祝融號火星車還裝有4個「大翅膀」,就像一隻展翅飛舞的蝴蝶。據專家介紹,和玉兔號月球車一樣,火星車的能源獲得也是依靠太陽能,而這4個「翅膀」正是太陽能電池板。
但是,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更遠,表面的大氣對陽光也有削減作用,火星上的太陽照度大概只有地球的40%。
為了滿足火星車在火星上工作的能量要求,它的太陽能帆板比之前的「玉兔號」和「玉兔二號」要大得多,還比「玉兔號」多設計了一對「翅膀」,使用了4片巨大的由三結砷化鎵構成的「蝴蝶型」太陽能電池陣列,確保足夠能量供應。
但是,從以往火星探測器拍攝的圖片來看,火星的地貌似乎與地球上的沙漠戈壁無異。且火星上的風速可達每秒180米,這幾乎是地球上特大颱風風速的三倍多。
這如野獸般凶暴的烈風會掀起大量的沙塵、石塊,形成特大沙暴,會對太陽能收集效率產生巨大影響,甚至直接影響火星車工作壽命。
在今年早些時候,「祝融號」火星車總設計師賈陽介紹,我國的火星車太陽能板採用表面工程技術除塵法,這個技術的關鍵是超疏基結構,身邊的汽車防塵玻璃、防塵貼膜等都是這個原理。
類似下雨時荷葉上的水珠,遇風可以很容易滾落。這種材料可以讓「祝融號」的太陽能板不易沾染灰塵,還可以通過振動抖掉灰塵。
但對於曠日持久的沙塵暴,則只能是收起太陽能電池板,進入休眠狀態,先避過「風頭」再說。
此外,火星表面空氣極其稀薄,保溫效應有限,直接導致晝夜溫差過大,白天可達20攝氏度、夜晚卻能低於零下100攝氏度,這對於不少儀器將是巨大挑戰。
一方面,祝融號必須在夜晚「熄火」休眠;另一方面,它也採用了納米級氣凝膠和正十一烷集熱窗等溫控技術,確保安全無虞度過漫漫長夜。
問題七:祝融號怎麼運動?
會動,是火星車的核心功能。但火星上並不是一片「坦途」,隨機出現的尖銳砂石會輕易破壞火星車的動力系統,且這些傷害會逐漸累積,對火星車造成巨大威脅。
例如「勇氣號」火星車2009年陷入沙坑,導致輪子出現故障,無法轉動,一直被困到任務結束。
目前正在運轉的「好奇號」火星車,可能導致任務終止的最大風險之一就是逐漸殘破的輪子。
△好奇號破損的輪子顯示出火星表面「路況複雜」(圖源:NASA)
祝融號的機身被設計成了可升降的主動懸架結構,能夠自由轉向,六個輪子均獨立驅動,多輪懸空的條件下依然能自由移動。
在極端地形中,祝融號還能重新設計輪子驅動方案以實現「蠕動」、「蟹行」和「踮腳」等複雜機械操作,成為一輛不折不扣的「火星六驅越野車」,以提高駕駛安全性。
不過,祝融號的核心使命是科研,任何機動性能都不如「行車交規」重要。
首先,嚴格限速,節約寶貴的太陽能。這個240千克的大傢伙實際速度僅為厘米/秒級別,連烏龜都跑不過;
其次,謹小慎微,「走一步,歇兩步」,經常停下來利用地形相機和避障相機等詳細「眼觀八方」 ,確認安全再出發;
再次,聚精會神。要麼認真行駛,要麼停車讓科學儀器開啟工作,聚精會神,絕不「邊走邊玩」;
最後,真的發生緊急情況陷入困境後,航天人也會在地球實驗室利用火星車的「雙胞胎」備份還原真實火星駕駛場景,設計多種解決方案,幫助它脫困。
據了解,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實驗室中,有一台與「祝融號」一模一樣的火星車。當「祝融號」在火星上遇到複雜路況時,地球上的火星車將對火星路況進行模擬行駛,確認無誤後才會發出指令。
按照計劃,在緊張工作90個火星日後,「祝融號」火星車將結束巡視探測工作,天問一號環繞器也將進行軌道調整,從而開展環繞科學探測。
問題八:祝融號怎麼與地球通信?
地火距離對於通信是個巨大的挑戰,信號衰減情況隨着距離增加迅速提升。
一方面,在地球上需要建立巨大的深空通信天線網,以儘可能捕捉來自天問一號的微弱信號;另一方面,天問一號的環繞器也要攜帶直徑達2.5米的高增益定向天線,儘力提高通信能力,與地球保持穩定聯繫。
△服務於天問一號的天線之一:位於天津武清的70米口徑全可動天線,這是亞洲最大口徑同類天線,總面積比10個籃球場加一起還大(圖源:央視)
然而,祝融號是不可能像環繞器一樣攜帶巨大的天線並提供足夠能量供應的。同時,它還攜帶了6大核心科學儀器和工程相機等輔助系統,數據量巨大,對通信資源要求很高。祝融號還時刻跟隨火星自轉,與地球溝通極為困難。
因此,祝融號通過環繞器實現信號中繼。在正常運轉時將所有寶貴數據儲存起來,環繞器飛臨祝融號上空時,祝融號將信號上傳並接收新指令,全程由環繞器直連地球。
問題九:祝融號搭載了哪些科研儀器?
祝融號攜帶了6大核心科學儀器,包括:地形相機、多光譜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表面成分探測儀、磁場探測儀、氣象探測儀。
首先,祝融號火星車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豎立在前端的桅杆,頂端的方形設備就像機械人的腦袋。
這根桅杆足有60多厘米高,而頂端的方形盒子,就是火星車的「眼睛」,上面有幫助火星車避開障礙來實施前行實時探測的地形相機,還有識別礦物質成分的多光譜相機。
火星車踏上火星的第一步,就是要展開它的桅杆,睜開「眼睛」來看火星。
祝融號可拍攝火星高清廣角大圖的導航地形相機,能為我們帶來各種火星「華麗的荒涼」場景。通過多光譜相機,可以詳細分析地形、地貌和地質的具體情況,岩石土壤光譜數據也能助力科學家研究火星表面演化的歷史和未來。
△工作狀態的火星車藝術效果圖(圖源:中國航天局)
表面成分探測儀也是個「黑科技」。微成像相機能將砂石放大到頭髮絲般粗細的微米級,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更能在數米外用激光把岩石成分燒蝕成等離子體,同時利用有「遠程顯微鏡」之稱的短波紅外光譜顯微成像儀進行分析,大幅增加了祝融號的科研範圍和能力。
這一幕,像不像科幻電影中外星人降臨利用激光武器「毀天滅地」的場景?
此外,通過次表層探測雷達,我們能利用「火眼金睛」一探火星土壤和淺層地下的結構,找尋那裡暗含的奧秘;火星沒有全球覆蓋的穩定磁場,但表面卻存在支離破碎的偶極磁場,暗含着火星歷史演化的痕迹,這些需要表面磁場探測儀大展身手;而氣象測量儀,則能為祝融提供各種氣象條件,讓我們了解這顆神秘行星的「呼吸脈絡」。
問題十:祝融號能工作多久?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祝融號火星車總重量240公斤,長3.3米、寬3.2米、高1.85米,由於火星上極為嚴酷的自然環境,祝融號的設計壽命為三個火星月(約92個地球日)。但是這並不代表,祝融號只能工作約三個月時間。
資料顯示,1997年7月4日在火星表面着陸的美國探路者號着陸器搭載的索傑納號火星車,它只有10公斤左右,和微波爐大小相當。
他們雖然在火星上總共工作了三個月,但卻分別超出各自設計壽命的3倍和12倍。第二輛登陸火星的火星車是在2004年1月4日降落到火星南半球的古謝夫隕石坑的勇氣號火星車;第三輛登陸火星的機遇火星車則比勇氣號稍晚了一天。
勇氣號火星車和機遇號火星車的設計壽命都只有三個月。但是它們倆最終都超預期服役,2011年5月25日勇氣號火星車的任務結束,而機遇號火星車在2019年2月13日才被宣布結束使命,服役時間長達15年之久。
問題十一:祝融號成功着陸意味着什麼?
登陸一顆陌生的星球,大體分為三步:繞、落、巡。其中最困難的一步就是「落」,即着陸。
這個「落」到底有多難呢?數據顯示:自1960年以來,人類共發射了46顆火星探測器,成功20次,成功率只有43.5%,一半都不到。其實天問一號也不是我國第一顆發射火星探測器,俄羅斯曾在2011年我們發射過「螢火一號」,不料搭載着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火箭出現異常,導致螢火一號無法離開地球軌道,最終墜毀地球大氣層。
蘇聯曾在1962-1969年間共發射5個火星探測器,但全部失敗。直到1971年,蘇聯的火星3號成功登陸火星,成為第一個登陸火星的探測器。不過也僅限於此,因為它在堅持14.5秒後便失去了聯繫。
另外歐航局曾在2003年、2016年相繼發射火星探測器「Beagle 2」和「Schiaparelli EDM lander」,不過一個降落後失聯,一個計算錯誤過早拋棄降落傘導致砸在火星上。
即便是有着成功登陸火星經驗的美國,也曾在1998-1999年遭遇了三次失敗。
總結來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成功登陸火星並正常工作的火星探測器,則是1997年7月登陸火星的則是美國的探路者號着陸器搭載的索傑納號火星車。隨後,美國在2003年接連發射了兩顆火星探測器,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火星車和機遇號火星車相繼成功登陸火星;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則是在2020年7月30日發射,並於2021年2月18日成功着陸。
隨着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順利抵達火星,環繞器與着陸巡視器成功分離,環繞器成為中國的火星人造衛星,着陸巡視組合體成功着陸,祝融號成功開始工作,意味着中國通過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同時實現了「環繞」、「着陸」和「巡視」三大目標,實現對火星從天到地的立體觀測。
天問一號和祝融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標誌着中國成為了成為繼蘇聯、美國後,全球第三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全球第二家成功利用火星車開展火星地面探測的國家,祝融號也成為了全球第五輛成功登陸火星並正常工作的火星車。
值得一提的是,自1964年12月28日,美國水手4號發射升空,並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枚成功到達火星並發回數據的探測器,到1997年7月美國索傑納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這期間美國花了近33年的時間。而中國天問一號和祝融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則意味着中國僅用一顆火星探測器就走完了美國數十年的歷程。
總體上,近些年來人類探測火星的任務中,天問一號可以說是「複雜度之最」,這也體現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巨大成功。
而中國此次取得的成功,自然也吸引到了眾多外國「同行」的注意。祝融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的消息甫一傳出,美國宇航局(NASA)助理局長祖爾布琴就在社交媒體發文祝賀「祝融號」登陸火星,並稱自己與全球科學界共同期待祝融號火星探測器在促進人類了解火星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比起祖爾布琴局長假惺惺的祝賀,其他外國「同行」們的反應就更為真實,甚至於是露骨。
作為航空航天領域的專家以及《爭奪太空:控制地外空間資源的大國競爭》一書的作者之一,納姆拉塔·高斯瓦米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採訪時表示祝融號探測器登陸火星對於中國來說是關鍵的一刻,這一發生在3億公里外的事件向整個人類世界發出了一個信號,中國在太空探索這一領域已經趕上了美國,並且中國還在為了取代美國的領導地位而不斷地努力。
儘管為了阻止納姆拉塔·高斯瓦米所擔心的這類事情發生,美國早在2011通過所謂的「沃爾夫條款」,限制了中美之間在航天領域的合作,甚至不允許美國宇航局(NASA)接待任何大陸官方身份的訪問者。
儘管這一條款在頒佈之初有所成效,但是隨着中國在航天領域的一個又一個突破,這一條款顯然已經成為了廢紙一張,甚至美國宇航局(NASA)前局長博爾登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公開表示這一條款對所有人都「沒有好處」,不僅僅是官方層次的交流,在一般科研人員交流上也受到限制,期待國會廢除該條款。
問題十二:A股有哪些「火星概念股」?
(該部分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據媒體此前報道,天奧電子是空天信息網絡授時產品龍頭,應用場景包括星載、機載、彈載、車載、地面、艦載等。公司也在互動易平台中表示,公司有產品應用於此天問一號項目。
中簡科技率先實現了ZT7系列高性能碳纖維產品在國家航空航天關鍵裝備的穩定批量應用。
中國衛通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企業,主營業務為衛星空間段運營及相關應用服務。
鴻遠電子是軍用MLCC核心供應商,主要客戶包括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集團。
中科星圖是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投資的國有控股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內數字地球行業領先企業。
福光股份在互動平台上表示,光學系統產品已應用在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上。
部分上市公司也在互動平台上對相關信息進行了回應。
軸研科技表示,在我國航天領域,公司軸承應用較為普遍,天問一號中,若干部件使用了公司製造的軸承。
奧普光電錶示,公司參與了部分部件的研製及裝調工作。
全信股份表示,公司紮根軍工領域近20年,已承擔了載人航天、北斗導航、運載火箭、重點型號飛機、大型水面、水下戰鬥艦艇等多項國家重點國防工程的光電傳輸線纜及組件、光電元器件、FC光纖總線交換系統、光電集成、測試和仿真產品的配套任務,公司持續加強重點科研項目研發,做好「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科研一代、裝備一代」能力建設,積極應對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