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退潮的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產業化的必然

  • 2019 年 12 月 11 日
  • 筆記

文/孟永輝

2015年的互聯網金融完全可以用「瘋長」一詞來形容,各式各樣的互聯網金融平台湧現、各種類型的互聯網金融概念開花,傳統金融被逼退到了角落裡。降低了的參與門檻、圍繞着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產生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讓許許多多無法參與金融行業的人得到了機會。以互聯網金融為標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進入到了頂峰期。

正如互聯網金融的低門檻讓儘可能多的人參與其中一樣,以流量為主導的互聯網模式同樣進入到了最高峰。僅僅只是依靠流量的紅利來延續自身的發展,缺少了對金融行業的深度改造,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其實依然是一個流量的買賣。正所謂成也流量,敗也流量。互聯網金融因流量紅利而迅速崛起,同樣因流量見頂而走向困境。

雖然流量的見頂不是最終導致互聯網金融敗局的關鍵,但是,一味地以收割流量為主要的商業模式,忽略了對金融行業本身的深度改造,說到底,流量依然是互聯網金融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正是因為如此,隨着存量用戶的日漸成熟以及整個行業流量的見頂,互聯網金融開始面臨困境。

政策監管則是最終扼住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咽喉,終結了它野蠻生長的狀態。的確,一味地以流量為救命稻草,缺少了對金融行業的深度改造,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只能是一個流量的買賣,並且距離它的本質越來越遠。只有真正將發展的重點從流量的獲取和收割轉移到金融行業本身,互聯網金融才不是一種互聯網物種,而是一種金融物種。

回歸金融,互聯網金融的退潮是必然

如果我們給互聯網金融一個定位的話,它只能算是一個互聯網物種。撮合和中介是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盈利模式,為了獲得足夠多的收益,互聯網金融平台必須儘可能多地達成交易。然而,如果僅僅只是為了達成交易,互聯網金融平台必然要降低門檻,讓很多原本並不是特別優質的資產進來,最終互聯網金融平台變成了一個劣質資產的集散地。

儘管互聯網金融的融資效率得到了提升,但是,這種提升是以降低風控門檻的方式來實現的。想要讓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真正步入正軌,不能一味地將達成交易看成是終極目標,回歸金融本身才是正道所在。在這個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退潮成為一種必然和趨勢。

靠流量和資本輸血的生存方式面臨困境,互聯網金融需要改變。儘管互聯網金融的類型有很多種,但是,他們的生存方式幾乎都是以流量和資本輸血的方式來維持和發展的。一旦流量紅利不再,資本退潮,互聯網金融的這種生存方式便開始面臨困境。

經過PC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洗禮之後,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在達到一個頂峰之後開始進入到相對較為平衡的發展狀態里。對於依靠流量的增長來發展的互聯網金融來講顯然已經失去了內在的增長動能,未來的發展重點不再是以流量增長為動能,而是更加關注的是對現有流量的激活和轉化的能力。

在流量從增長進入到平衡的倒「L」型發展狀態的同時,資本同樣開始面臨退潮。同傳統意義上的投資邏輯不同,投資機構開始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流量之外的更多因素。對於習慣了用流量吸引投資機構的互聯網金融平台來講,同樣正在面臨一場全新的轉型。在這個背景下,以流量和資本輸血為主打的互聯網金融需要改變,才能獲得發展新動能。

改造金融行業上捉襟見肘,互聯網金融需要改變。經過以C端為主要目標用戶的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之後,現在的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到了以B端為主要目標用戶的產業互聯網時代。說得直接一些,對於金融行業來講,現在真正需要的不是改變C端用戶,而是需要改變B端行業。

然而,互聯網金融並不能夠真正改變金融行業,它只能提升金融後端的交易效率。對於當下的金融行業來講,其實,互聯網金融的功能和作用顯然已經變得捉襟見肘。找到改造金融行業的方式和方法,破解那些互聯網技術無法破解的痛點和難題,才是未來金融行業的發展重點。

在這樣一個時刻,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顯然有些過時。告別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元素的簡單相加,通過新技術來改變金融行業本身,並且與當下改造B端為主打的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大趨勢結合在一起,才是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重點。從這個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同樣需要進行一場深度的改變。

金融僅是「皇帝的新裝」,互聯網金融需要改變。雖然互聯網金融在說法上有「金融」二字,但是,其實很多的互聯網金融玩家都缺少金融基因,僅僅只是把互聯網金融當成是互聯網概念的一種。這些人口中的「金融」其實是「皇帝的新裝」,只不過是一個幌子和概念而已。

當互聯網的紅利退卻,才是真正考驗互聯網金融究竟是互聯網物種還是金融物種的時刻。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物種的話,當互聯網紅利退卻,互聯網金融便會面臨困境;如果互聯網金融是金融的話,當互聯網紅利退卻,互聯網金融受到的影響並不會太大。從當下互聯網金融正在遭遇到的困境和難題來看,它更像是一種互聯網物種。

從這個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同樣需要一場改變。這場改變的主要基調和方向就是要告別互聯網,真正回歸金融。只有真正回歸行業本身,它的發展才不會受到互聯網行業外部環境變化影響,真正找到一條以金融行業自身的發展和進化為主要驅動力的全新發展道路。

正本溯源,金融行業的產業互聯網之路

互聯網金融面臨的發展困境讓身處其中的玩家不得不去尋找新的方向和機會,普惠金融、數字金融、智慧金融便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誕生的。無論是哪一個概念,其實都屬於金融行業產業化的過程。因此,透過這些概念,我們可以窺探到金融行業的產業化之路。

新技術是激活金融行業效率提升的「催化劑」。互聯網技術僅僅只能在去中間化上發揮作用,這種作用的發揮是建立在龐大的B端供給和C端需求之上的。當流量紅利終結,互聯網的去中間化的發展模式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困境,當下正在進行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深度洗牌正是這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在互聯網技術效用減弱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場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的崛起。這為我們破解金融行業當前的發展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在金融產業化日漸成為主流的當下,新技術儼然已經成為再度提升金融行業效率的「催化劑」。以平安銀行、BAT為代表的金融產業化的主要玩家同樣是從新技術的角度着手來撕開一個掙脫互聯網金融漩渦的口子,從而找到金融產業化的全新路徑。

當金融行業產業化開始萌芽,新技術是不容被忽視的「催化劑」。無論是普惠金融、數字金融,還是智慧金融,它們都需要新技術的「催化」才能付諸實現。因此,如果我們需要尋找金融行業的產業化發展之路的話,新技術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關鍵點。

優化傳統功能的同時,挖掘新功能。從表面上來看,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來臨是開啟了金融行業發展的新時代,但是,互聯網金融其實讓金融行業開始脫離傳統意義上的功能和屬性。金融行業不再與行業進行深度的融合和聯繫,而是開始僅僅只是局限在金融行業本身。

以投資和理財為代表的金融本身的功能開始被無限放大,最終讓金融行業失去了「營養基」,成為四處遊動的「浮萍」。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出現問題就是因為金融產品與金融項目之間不再一一對應,而是變成了投資和理財的手段。當金融產業化時代來臨,我們需要的是優化金融行業的傳統功能,讓金融行業真正回歸最初的內涵和本意,並且傳統的功能是經過優化之後的。

在優化傳統功能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挖掘金融行業的新功能。社交、電商、數據等一些新功能需要在金融產業化的時代被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只有挖掘了新功能,金融行業才能找到新大陸,而不僅僅只是把發展困囿在傳統功能的小圈子裡,真正打開一個發展的新局面。現在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玩家,其實都是在試圖通過挖掘金融新功能,找到新的發展可能性。

轉變金融供給模式,讓金融行業運行更有效。傳統的金融供給模式是被動的供給,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方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方提出的,以銀行、投資機構、證券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幾乎都是按照這種傳統的金融供給模式來運轉。這種由下而上的金融供給模式雖然比較安全,但是,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覆蓋面很小,很多需求方無法享受到金融產品和服務,即使是一些已經享受到的,通常僅僅只是淺嘗輒止的供給。

互聯網金融同樣沒有改變這種供給模式,當金融產業化時代來臨,我們需要的是轉變傳統的金融產品的供給模式。通過更加精準、更加快捷的供給來更快、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從而讓金融行業的運行更有效。這裡的「有效」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金融行業的運行更有效率;第二,金融行業的供應更有效果。

加入以智能科技為代表的元素,其實是為了提升金融行業的運行效率;而以大數據為代表的科技元素則是為了改變金融行業盲目對接的現狀,提升供給的前瞻性和供給的精準度。從這個角度來看,轉變金融行業的供給模式同樣是未來金融產業產業化的重點。

回歸金融,告別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野蠻方式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重點。新舊玩家的不斷加入、新技術的不斷落地為我們打開了發展的新機會,從而開啟了金融產業化發展的大門。找到金融行業的產業化發展之路,才能真正讓金融回歸金融,遠離無關痛癢與浮誇狂熱。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者,暢銷書作家,行業觀察者,特約評論員。長期關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300萬字。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