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月入10萬?誰在做局讓「Z世代」投身炒鞋大潮?
近期部分國潮球鞋受到年輕消費者熱捧,李寧、安踏、特步等國貨品牌門店外經常大排場龍,網店也是一鞋難求。
隨後,相關投機者開始入局。有媒體報道稱,在「得物」平台上幾款李寧品牌的球鞋價格,竟然被哄抬至到了幾千甚至上萬元;最高一款(李寧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炒賣價格高達近五萬。
據悉價格同樣大漲的,還有安踏、特步等幾家國貨品牌旗下的產品。顯而易見,國內用戶消費理念的轉變,再次遭到投機「炒家」利用,進而哄抬價格。
從盲盒、潮鞋再到國貨,投機者可謂無所不在、無孔不入,而這一場國潮的「炒鞋」鬧劇,也還有很多內幕不為人知。
利用「收徒」聚集鞋圈小散
潮鞋的價格上漲,看似是市場供需關係所致,但有圈內人士透露,實際上這些都是有組織、有目的的炒作行為。
而對於一些普通炒客而言,如何才能找到相應的「組織」參與到炒鞋的行列當中?這個問題曾長期困擾着家住深圳南山的95後小伙兒瑋銘。
「最早參與(炒鞋)應該是兩年前吧,那時候我剛剛大學畢業,也沒有工作。」瑋銘告訴懂懂筆記,自從在新聞報道當中看到有人通過「炒鞋」賺了第一桶金,他便開始「單軍作戰」加進入「炒鞋」的行列當中。
然而「單軍作戰」的瑋銘,所能得到的流行資訊、行業信息往往都慢人一拍,導致他在「炒鞋」的過程中總是「高買低出」,很難知道價格即將走高的會是哪個品牌的哪一款鞋子。
為了能夠及時了解到相關的資訊,避免一款鞋子炒熱了之後自己充當「接盤俠」,瑋銘不斷地在網絡上尋求相關的攻略,尋找相關「組織」等待機會出現。
2021年三月初,一個新的「機會」降臨到了他的身上。
「就在棉花事件發生不久,網上開始有自稱鞋商的人發了『收徒』帖。」他告訴懂懂筆記,發帖的人表示自己曾參與了幾次潮鞋的價格炒作,十分有經驗,現在「收徒」傳授相關的技巧,並吸收有興趣的人士壯大團隊,大家一同發財。
瑋銘心想,這不就是他心心念念在尋找的「組織」嗎?
經過簡單的驗證後,他順利加入了對方所建立的群,同樣在群里的,還有近四百位「徒弟」。「師傅」告訴大家,該群會在完成一次大投入的「炒鞋」任務後解散,屬於「快閃群」。至於日後如果再有類似的任務,還會找機會重新拉群。
其還要求,群里的「徒弟」需要根據自己所下達的步驟,逐一操作,才可保證賺錢。而他們的第一項任務,便是通過電商渠道,大肆尋購指定的品牌球鞋款式。
「任務要求找的是李寧韋德之道等三款球鞋,說是舊款的韋德之道4也行。」 瑋銘回憶,由於韋德之道很難買,後續「師傅」還追加了幾款安踏球鞋的尋購任務。至於一些沒有收入和積蓄的「徒弟」,「師傅」則會支招讓其通過信用卡透支、網上借貸方式籌集購鞋資金。
「師傅」宣稱,炒鞋的原理與股市類似,只要有大量的用戶搶購某款鞋子,擁有該款鞋子的人「惜售」便會令價格持續上漲,當更多人高價求購同款鞋子時,已經擁有該款鞋的「徒弟」便可以高價拋售賺差價。
師傅還在群里信誓旦旦地保證,最後鞋子高價出手,償還本金、利息後大家還能大賺一筆。正因如此,群里一部分「徒弟」信以為真,放心大膽地開始借錢參與購鞋任務,「我當時也跟爸媽要了點兒錢,加價買了幾雙(鞋子)試水。」
顯然,所謂的「師傅」是在借「收徒」作為噱頭,聚集大量有心參與炒鞋的「小散」,並利用其資金大肆搶購對應款式的鞋子,試圖製造「一鞋難求」的境況,從而「合情合理」地抬高某款鞋品的市場價格。
都別動,漲價了讓「師傅」先走
四月初,有媒體報道「得物」平台上李寧的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價格漲到了將近五萬元,而韋德之道7 The Moment的價格同樣瘋漲到了一萬三。當時,瑋銘手上的韋德之道8在平台上的求購價也小漲至兩千元。
此時,群里有幾位加價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從潮鞋藏家手裡收購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的「徒弟」開始詢問「師傅」,目前鞋子的價格已經如此之高,是否可以出售,對此「師傅」的回答則是繼續「捂着」。
「(他說現在圈裡都在尋找、調貨同款球鞋,價格還會繼續再漲。」瑋銘表示,為了讓「徒弟」都不要出售手上擁有的球鞋,「師傅」甚至告誡大家,現在拋售的話就是背叛,會導致價格下滑,最後大家都沒有好處。
為了獲得更高差價,也為了日後還能與「師傅」一同並肩作戰賺大錢,包括他在內所有「徒弟」都遵循了「師傅」的要求,繼續捂緊手頭上的球鞋,「有人甚至相信,鞋子漲到五萬後,肯定還能漲到十萬。」
但與此同時,瑋銘發現了一些細節。「師傅」悄悄刪掉之前的「收徒」帖,微信的朋友圈不再對他可見,平時幾乎也不在群里分享「炒鞋」的乾貨以及技巧了。對此,他開始擔心「師傅」可能要拋下「徒弟」先走一步。

果不其然,隨着輿論的進一步發酵,有同群的「徒弟」發現曾經加價出售球鞋給自己的「潮鞋藏家」註銷了店鋪。更有群友發現,早在三月底「師傅」所關聯的論壇賬號,就顯示在正出售同款球鞋。
將所有線索都結合之後,瑋銘和部分「徒弟」開始猜測,「師傅」發帖「收徒」或是一場自導自演的戲。為的只是讓「徒弟」四處尋找、求購對應球鞋,製造球鞋遭熱捧的假象,最終加價向所謂的「藏家」購買球鞋。
此後讓「徒弟」繼續「捂盤」為的也是爭取時間,讓自己可以繼續高價出售手上的球鞋,至於「徒弟」加價購買的鞋子是否會因為新聞輿論的出現而爛在手裡,「師傅」也好「藏家」也罷似乎已經不關心了。
輿論風波之後,「得物」已經下架了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韋德之道7 The Moment兩款球鞋,而瑋銘手上的韋德之道8價格也以經回落到了1159元,「我之前花了1700元買的42碼,想想真是血虧。」
在「閑魚」上,懂懂筆記仍看到有用戶在出售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價格均在一萬五左右。瑋銘說,群里有加價入手同款球鞋的人在「閑魚」上賣,僅僅是為了挽回損失,能否快速出手也全看運氣。
如果說,「徒弟」只是「小散」的話,那麼自導自演了一出好戲的「師傅」們便是幕後的「莊家」。令人不解的是,網傳「炒鞋」最終被「套牢」的案例不少,為何還有人迷信「炒鞋」可以致富呢?
Z世代有自己的「投機」方式
熱衷於「炒鞋」的大都是些什麼人?
根據艾媒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有40.3%「Z世代」認為「炒鞋」行為令人生厭,而23.4%的「Z世代」對於「炒鞋」行為表示無可厚非。有21.4%「Z世代」能理解,但不會參與。
事實上,熱衷「炒鞋」的人群當中,「Z世代」的比例並不少。
據極光統計的結果顯示,截止2019年4月,潮牌鑒定電商App的受眾中,25歲及以下的「Z世代」用戶,佔比達83.7%。
瑋銘也透露,在「炒鞋」的微信群當中,95後、00後比例幾乎佔到近九成,其中一部分甚至是學生黨。而作為一名95後,他已經不是第一次參與「炒鞋」「炒盲盒」等等投機活動了。
當聊及「炒鞋」到底有何魅力時,他斬釘截鐵回答:「錢賺的比較輕鬆。」
的確,有媒體報道,近日李寧球鞋大幅漲價,有一部分「炒家」趁機大撈一筆,幾天賺了一輛車錢。而在瑋銘眼裡,「炒鞋」如同賭博,只要「賭」對了一次,回報將會是幾倍,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
相比苦哈哈打工賺工資,他更青睞於這種投機賺錢的方式。
「炒盲盒、炒鞋肯定有人賺錢的。只是一定要快,不能跟在別人後面做。」至今他仍堅信,自己之所以在投機上「屢戰屢敗」並非因為盲盒、潮鞋不賺錢,而是自己所能接觸到的資訊慢人一步,導致最自己成了「莊家」的接盤俠。

除此之外,懂懂筆記在與幾位熱衷炒鞋、炒盲盒的「Z世代」溝通時發現,相比85後、90後相對保守的投資理念,特立獨行的95後、00後普遍不認可父母、長輩的投資理念,而是青睞選擇自己熟悉的、喜好的投機行為。
「基金、股票複雜,不會也不想玩,而且(新生代)玩基金股票太Low。」一位98年出生的「Z世代」女生表示,她的大學室友、同學,幾乎沒有人投資基金、股票。大家普遍混跡於「盲盒圈」、「設圈」以及「娃圈」,借炒作盲盒、人設圖、棉花娃娃等賺取差價,進而實現收入的增加。
然而,只要是涉及「炒作」毫無疑問就是投機行為,而投機具有一定的風險。只是這個淺顯的道理很多年輕人不願意認同罷了。沒錯,你永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
結束語
從盲盒到潮鞋,從國際品牌到國貨精品,別有用心的「炒家」總能利用95後、00後的喜好和投資觀念,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誇張的「致富神話」,吸引無數「Z世代」加入參與。
天上不會掉餡餅,世間也沒有不勞而獲的好事,熱衷投機的「Z世代」們,真的要長一些記性,別總讓「炒家」賣了後還要幫着人家數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