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11人解除入境隔離後呈陽性:14天不夠用了?
3月27日,江西省衛健委通報,此前江省新增的1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系境外輸入病例關聯確診病例,而這個境外輸入病例在解除集中隔離2天後才確診。
同一天,貴州省衛健委通報,貴陽市1例境外輸入無癥狀感染者,也是在集中隔離期滿後才出現檢測核酸陽性。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10月以來,半年內至少有11位入境人員在解除14天集中隔離後,出現了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情況。
其中,6人是在隔離結束後7天之內檢測出來的,佔到一半以上,而最短的只有2天,最長的達到了29天。
2020年11月29日從韓國返回遼寧的一位老太太,曾經引發27名關聯病例的傳播,就是在解除入境隔離10天後後確診的,而在這期間,她曾多次乘坐的士,赴派出所辦理戶口,去商場和超市購物,還曾4次前往醫院就診。
目前,我國對所有入境人員採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的政策,形勢嚴峻時部分地區還採取過14+7或者14+7+7的隔離模式,但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解除隔離後又陽性的情況。
那麼,是否需要統一延長入境隔離期?
有專家表示,隔離時間長短,是按照新冠肺炎潛伏期長短來確定的,而解除隔離後又核酸陽性並確診的情況,仍然是個例。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隔離政策,是否需要全國推行14+天集中隔離,還需要從經濟性、人性化等多方面考慮。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也曾指出,入境人員解除隔離之後又陽性或確診,並不是境外輸入病例特有的。
出現這些現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每個人感染新冠病毒後的臨床表現不同,會出現時陰、時陽的現象;二是取決於採樣質量,採樣部位正確、採樣操作規範的時候獲得陽性標本的可能性就會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