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R 論文接收大排行!谷歌霸榜,伯克利大神一人16篇,劉鐵岩等華人學者表現亮眼
![](//static.leiphone.com/uploads/new/sns/wxSource/6007e19920d86.png)
作者 | 陳大鑫
ICLR 2021於前些天正式放榜,本次ICLR 2021一共有2997篇有效論文投稿,最後一共860篇被接收,錄取率達到了28.7%,相比去年的26.5%有提升,與其他一些AI頂會大幅降低接收率相比,ICLR 似乎顯得更加友好。
被接收論文中有53篇論文被接收為Oral(錄取率僅為6%)、114篇論文被接收為Spotlight、693篇論文被接收為Poster。
ICLR 2021論文接收排行
在論文放榜之後,還是辣個男人,Criteo AI Lab機器學習研究科學家Sergey Ivanov,他又一次火速爬取了ICLR 2021全部的被接收錄用的論文,並統計出了每位作者的論文接收量,簡單做了個排名。
本表不僅統計出了作者的論文全部投稿量和接收數量,還統計出了論文被接收為Oral還是Spotlight。
…………
之後,斯坦福大學Sharon Zhou在Sergey Ivanov統計數據的基礎上做了如下的一些列可視化統計,Sharon Zhou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計算機專業目前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生,其導師是吳恩達。
下圖顯示了ICLR 2021論文接收量排名前二十的研究機構,分別是:
谷歌、斯坦福大學、UC伯克利大學、卡納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微軟、KAIST、牛津大學、Facebook、 蒙特利爾大學、蘇黎世聯邦大學、華盛頓大學、Deepmind、清華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多倫多大學、南加州大學。(注:下表統計有瑕疵,清華大學被統計了兩次)
下圖也是ICLR 2021論文接收量排名前二十的研究機構統計圖,和上圖的差別多出了論文的投稿量(灰色部分也即是論文被拒的數量)。
可以看出谷歌全部的論文投稿量多達400餘篇!這樣來看,論文被接收近200篇也才是近50%的接收率。同樣可以看出前二十的研究機構論文接收率基本都不會高於50%。
下圖是ICLR 2021論文平均分排名前二十的研究機構, 騰訊天衍實驗室平均分7+排名最高,另外同樣排在前二十的國內研究機構還有商湯科技、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
而在接收論文平均得分最高的 Top 20 研究機構中,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以近8分的平均得分位列第一,國內騰訊天衍實驗室、商湯分列第4和第9位。
以下是 ICLR 2021 論文接收量排名前二十的作者,可以看出論文接收量最高的,是來自加州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的助理教授Sergey Levine,今年共有16篇論文被接收(大多都是非一作),簡直是論文收割機!論文接收數排名第二的是大家都比較熟知的圖靈獎得主Yoshua Bengio,今年共有10篇論文被接收。
以下也是ICLR 2021 論文接收量排名前二十的作者,和上圖相比多出了論文的投稿量(灰色部分也即是論文被拒的數量)。
而從上圖可以看出LSTM發明人Juergen Schmidhuber有5篇論文投稿且全部被接收,接收率100%!
另外還可以看出Sergey Levine的投稿量達到了令人震驚的30篇!(對此有個小小的懷疑,30篇論文他自己都能記住哪篇是哪篇嗎
)
值得一提的是,他最近兩年有12篇論文被NeurIPS 2020接收,12篇論文被NeurIPS 2019接收,同樣位列NeurIPS榜單的第一位,實在是恐怖如斯。
圖註:Sergey Levine
以下是以anchor 作者身份投稿論文數量最多的前二十位作者,Sergey Levine 同樣名列第一,劉鐵岩緊隨其後。
以下是 ICLR 2021上以第一作者身份接收量Top 20 的作者,可以看出百度舊金山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Yuanpeng Li和Dani Kiyasseh二人並列第一,都有5篇論文被接收。
論文高產華人學者
在本次ICLR 2021上華人學者表現亮眼,其中論文接收量5篇以上的有6人,分別是:汪張揚8篇、劉鐵岩7篇、熊蔡明6篇 、王小龍6篇、陳天龍5篇、杜少雷5篇 。
而論文接收量4篇的學者當中也能看到微軟亞洲研究院秦濤、斯坦福大學馬騰宇、清華大學張崇傑、清華大學朱軍等人的身影。
汪張揚2012年從中國科大電子工程系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博士就讀於UIUC,師從Thomas Huang教授。目前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計算機科學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他最新的研究興趣集中在AutoML、基於學習的優化、機器學習的魯棒性和高效的深度學習上。
個人主頁://www.atlaswang.com/home
劉鐵岩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IEEE Fellow、ACM傑出科學家。
劉鐵岩本碩博均就讀於清華大學,是機器學習和信息檢索領域的知名專家,尤其是在排序學習方面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同時還是中國科技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客座教授。
目前是Salesforce AI的高級研究總監。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他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14年他在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由Jason J. Corso教授指導)。他分別於2005年和2007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目前為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助理教授,他本科就讀於華南農業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碩士就讀於中山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博士畢業於CMU機械人專業(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導師是Abhinav Gupta。博士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I研究院((BAIR))度過。曾獲得2013年谷歌獎研金、2017年英偉達獎學金。2014年獲ICME最佳學生論文。曾擔任或即將擔任CVPR 2021、AAAI 2021和ICCV 2021的領域主主席。
個人主頁://xiaolonw.github.io/
陳天龍目前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生,導師為上文介紹的汪張揚教授(助理)。
他本科就讀於中科大少年班。他的研究興趣包括AutoML、對抗魯棒性、自監督和圖神經網絡等。他在NeurIPS、CVPR、ICCV、ICLR、ECCV、ICML等頂會上一共發表了20多篇論文。
其中他在NeurIPS 2020上也有5篇論文發表,且都為一作或共同一作。
杜少雷目前為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他本科(2011年-2015年)就讀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取得了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工程數學與統計學雙學位,他於2013年在清華大學電子系做過一段交換生,博士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學習專業,博士後於普林斯頓度過。
除此之外,杜少雷博士也曾在微軟研究院、Facebook AI研究院、谷歌大腦等有着豐富的研究實習等經歷。
個人主頁://simonshaoleidu.com/
其它統計
以下則是每篇論文的作者人數分佈圖,可以看出論文作者=為三人的數量最多,達到了631篇。
論文共同作者最多的論文則是:《Predicting Infectiousness for Proactive Contact Tracing》,這篇論文一共有多達23位的作者,且容易看到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正是Yoshua Bengio。
![](//static.leiphone.com/uploads/new/sns/wxSource/6007e19bad803.png)
論文標題最短的論文則是《AlgebraNets 》,這篇論文只有一個單詞,這篇論文研究了神經網絡中實值權重的多種替代方法,並聲稱並找到了有前途的替代方法。不過很遺憾的是這篇論文被拒絕了。
論文鏈接://openreview.net/pdf?id=guEuB3FPcd
參考鏈接://twitter.com/realSharonZhou/status/1350302121808244737
//github.com/sharonzhou/ICLR2021-Stats
AI科技評論為大家帶來10本《現代自然語言生成》正版作者親筆簽名版新書。
fAI 科技評論將會在留言區選出10名讀者,每人送出《現代自然語言生成》親筆簽名版一本。
1. 在1月17日AI科技評論頭條文章(注意不是本文)留言,留言點贊最高的前10位讀者將獲得贈書。獲得贈書的讀者請聯繫 AI 科技評論客服(aitechreview)。
2. 留言內容會有篩選,必須要和本書主題相關,例如「選我上去」等內容將不會被篩選,亦不會中獎。
3. 本活動時間為2021年1月17日 – 2021年1月24日(23:00),活動推送內僅允許中獎一次。
![](//static.leiphone.com/uploads/new/sns/wxSource/6007e19c06430.png)
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AI科技評論的推送。為了第一時間收到AI科技評論的報道, 請將「AI科技評論」設為星標賬號,以及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